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薩埵意修前行注解

  金剛薩埵意修前行注解 

  一切有變無轉之大樂 遍總放收主體金薩尊

  無二無別大伏藏法王 永遍頂禮賜予吉祥花

  依止無別聖者蒙攝受 聞思深廣教法甘露味

  精進教衆得安和樂利 太秋丹碧加參吾頂禮 這是一切顯密的精華,共與不共成就的來源,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唯一涅槃之門,今生成佛之捷徑。現爲與金剛薩埵意修生圓二次第深道有緣的弟子傳授此安穩道的前行引導:

  動機與行爲

  講經時必須要改變世間的動機。講經聞法之人以叁門行善時,不要向外看,應內觀考察己心。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裏教導我們考察自心、安定自心;智悲光尊者《功德藏》雲:行善行惡不要看身、語的表面,主要看動機的黑白。夾雜好勝心、傲慢、虛榮心、名聞利養的詐相行善叫做善的影子,做不如不做。若心有愧意,猶如供完油燈趁未冷時擦,將惡的動機徹底戒除,無記之念改爲善的動機。若有一點點善的動機,如希望消除今生的病災、爲了來生不下叁惡道或有怖畏而求救護,這種謀求今生幸福以及來世人天果報的正願善,動機不廣大,不懂得求解脫,乃下士的發心,這樣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求解脫,但是僅求自己的解脫是中士小乘的發心。我們應發起利他的出離心,生起成佛的念頭。經雲:大小乘次第的發心可依此分辨。由此可知大乘的根本是叁種殊勝。無垢光尊者雲:殊勝大乘善事偉哉

  加行發心正行無相 結行回向攝持一切 行解脫道者叁珍寶

  深廣一切法的修持竅訣,唯一最珍貴的就是此叁殊勝。若具足就夠了。這就是大乘區別于小乘的修持。

  (一)、善事方便攝持加行發心殊勝

  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有輪回的業障、煩惱和痛苦。這些衆生從無始以來無有一人未曾作過我的父母。與今生父母一樣都是以大恩哺育我,好的飲食先給我吃,好的衣服先給我穿,十分慈愛的撫育我成長,恩重如山。所有這些具有大恩的衆生,雖然欲求安樂,卻不知修持安樂之因故----十種善法;雖然不想受苦,卻不知舍棄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所作背道而馳,入于邪道,非常迷茫,就象盲人獨留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這些衆生多麼可憐啊!我如今聞修殊勝的金剛薩埵意修法是爲了使曾經作過自己的父母、現在爲六道痛苦所迫的一切衆生遠離各自業力所感的痛苦和所有的習氣,獲得遍知佛的果位。應發誓悲智雙運(智則安住于佛的果位,悲則利益一切衆生),兩者不可偏廢。

  (二)、善事不被外緣毀壞正行無相殊勝

  無相故無壞。有相行善有執著、有貪求,達不到輪涅無二的見解。修持善法時應叁輪體空(能修者、所修法、目的叁者)。例如生、住、滅乃虛妄現象,皆緣起性空,猶如夢的現象。如此觀察即可遠離生、住、滅。在緣起性空見解的基礎上福慧雙修即大乘道正行的殊勝。此非凡夫行徑。若能避免有口無心,不錯不漏不增,隨文入觀,真心真意的修法,亦可算正行殊勝。

  (叁)、善事不消增長結行回向殊勝

  將自己過、現、未的一切善業于心中集合起來回向給一切衆生。如來與佛子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心中生此決定念。如《普賢行願品》之殊勝回向。若未回向時生起嗔恨心則一千劫中的布施、供養等善根被摧毀。消減善根有四因:1.不回向;2.邪回向;3.到處宣說所做的善行;4. 生起後悔心

  此叁殊勝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根本,大乘法門的殊勝處,作任何善事皆應以此攝持。

  二 金剛薩埵共同外前行

  六類所緣:暇滿難得、人壽無常、業果不爽、輪回是苦、解脫利益、依止善知識,總彙爲一而修持者,當如是作意:

  八無暇反面是八有暇,加上十圓滿,暇滿之法總爲十八。無論從因、喻、數等處,任如何思維,如是暇滿之法,皆極難得,猶如昙花。現既獲得能于此生,或僅數年、數月即證佛果所依的色身,究竟是真,還是夢境?當谛實觀之。然而,外器世間貌若堅硬,但到七火一水破壞之劫,縱然微塵也不會剩下;內有情世間的衆生,生而不死者亘古未曾有一例。自身也必定會死,即使今晚不死的把握也沒有。死際除非清淨佛法,其他一無所益,只隨今生所造善惡諸業流轉。惡業投生叁惡趣,受彼難以忍耐之苦中之苦;有漏善者,雖生叁善道中,亦不能超越壞苦及普遍行苦。故今無論如何,也要從此輪回痛苦大海中求得解脫。爲此,當以叁歡喜門(注1),而依止具德善知識,凡所教誡,取舍之處,不生疑難,不爲惡友左右。每日盡力行持,認真思維決定當死之理。

  于上師叁寶前,我之身口意及一切福德受用善根等,完全交付,無余供奉,以決定皈依故,上師叁寶遍知,自會隨機加持,俾令我之一切願行皆獲成就,如是思維、祈禱而生決定信心。複于生死輪回生起猛利出離心,決定調伏自心。

  依止上師之前應先考察上師:

  傳承是否清淨應考察清楚,不要人雲亦雲,糊裏糊塗。曆代傳承從未中斷過;傳承上師戒律清淨。 若曾誹謗自己的金剛上師或不慈悲自己的金剛兄弟,未曾忏悔清淨而徹底破戒者,無論此上師名氣有多大,拜此師永遠得不到成就的果位,師徒來世必沈淪苦海。

  2、精通顯密經續,能傳道授業解惑,通達世出世間法,否則弟子連一句對解脫有利益的法也得不到。釋迦牟尼佛在顯宗中教授解脫的方法,令弟子自己修,否則佛親自也無法除掉弟子的業障。上師講解傳授密法亦同此理。

  3、不畏艱難困苦,無分別心,不分貧富貴賤,平等慈悲,心量廣大。

  4、真實有生起、圓滿、徹卻、妥嘎的實修經驗,特別應考查有無真實菩提心。若有則結緣有益。若結善緣則速成佛道,若結惡緣則能于輪回有限時間後成佛。不要以神通來判斷上師是否具德。

  總的來說,這個時代依經典標准完美的如法上師很難得,故應看其功德,不要盯著一些所謂的過失。一旦找到具德上師,在了義上就是真實的佛,但日常所示現的象一個普通人。打仇人無嗔心,保護親友無貪心,身忙而無放逸,似貪財物而無執著,名氣大地位高而無貢高我慢,視一切如同幻化,一切行爲恒順弟子的根器。

  以上必須以具足真正金剛上師資格爲前提。

  觀察好上師後就應拜(依止)上師。那洛巴依止帝洛巴、米勒日巴依止瑪爾巴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應觀想自己乃是已患絕症之病人,上師是唯一能救治的醫王,因怕死而決定聽從醫囑,絲毫不打折扣。另外對上師的侍者、眷屬甚至狗都應恭敬。

  萬一犯了不恭敬的過失應如是忏悔:身不恭敬則應多磕頭、做仆人侍奉上師來忏悔;口不恭敬則應念誦忏悔咒以及宣說上師的功德來忏悔;意不恭敬則應修習禅定觀想上師,轉變心念而生起信心。夢中生邪見、誹謗亦應忏悔。賢劫千佛皆因依止上師而成佛,故無上師則無佛。不應與謗師之人一同吃飯、交朋友或志同道合做生意等。

  拜上師應學好上師的教言,努力依上師的身口意改造自己的身口意,以證悟上師心相續之密義爲目標。否則僅在行爲上裝模作樣努力學習,就會成爲修行上的偏差,應予以注意。

  法器之條件:有信心、智慧高、精進,謹慎于因果,順從上師教言,持戒表裏如一,心量大,脾氣好,有利他心,內心安定。此乃上師願意攝受的弟子。

  注1:叁歡喜門 :上等,以實修爲供養令上師歡喜;中等,以身、語奉侍上師作爲供養令歡喜;下等,以財富等供養令上師歡喜。

  叁、金剛薩埵意修內前行

  注:以下略文見《金剛薩埵意修前行念誦儀軌》

  語言加持(略)加倍咒:(略)

  呼喚上師:

  觀想自身頭頂有一各種顔色的八瓣蓮花座,上有代表智慧方便的日月輪墊,根本上師安坐其上,形相爲金剛薩埵或蓮師,本性爲自己的根本上師。若信心具足直接觀上師形象亦可。一心一意的祈禱上師:念誦:(略)誦呼喚上師: (略) 起定後回向:(略)

  這是法王德達嶺巴的傳承,四座瑜伽的前行必須有此上師瑜伽,容易得到極快的加持,易于正行修持時生起覺受。此乃殊勝之法。

  修出離心念誦:(略)

  (一) 皈依

  總體可參照《普賢上師言教》,應依本傳承的皈依境:中央爲根本上師安坐于蓮花月墊上,形相爲雙身金剛薩埵,頭頂上爲曆代傳承上師前方系殊勝的金剛薩埵雙身以及密宗四部壇城的本尊;右邊是共同的釋迦牟尼佛等賢劫千佛以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後方爲層層疊起的經典,六百四十萬大圓滿續部陳列于最上方,自然發出“阿哩”、“嘎哩”的梵音;左邊爲共同之僧寶,文殊、觀音、金剛手等八大菩薩以及迦葉、阿難等十六羅漢。周圍環繞著如雲聚般的勇士、空行、護法衆。此皆根本上師大樂空性之大悲化現,乃大平等境界,功德不可思議。磕頭時,手以蓮花式空握.放在額前,觀想皈依境衆身的加持賜予我,我無始以來的身業清淨;放在喉間,我的語業清淨;放在胸前,我的意業清淨; 手在叁處時要放穩;五體投地時,觀想我的貪,嗔,癡,慢,疑五毒也清淨, 起身後脊背挺直再磕下一個.觀想今生父親在自己的右邊,母親在左邊,前爲仇人,後系無量六道衆生,身以磕頭爲恭敬,口恭敬念誦皈依偈,想我與一切衆生的怙主唯有上師您與叁寶,除此之外別無幫助、救度者。邊念誦邊禮拜十萬遍。僅僅達到數量是沒有用的,應具足四種殊勝:1、要深知叁寶的功德;2、要了知佛教與外道的區別;3、知叁寶功德後要念叁寶功德發誓皈依;4、不皈依邪魔外道。此乃清淨殊勝的皈依,應如是禮拜。邊拜邊念誦(略)

  結行,依清淨的信心、恭敬心的緣起,皈依境聖衆的光芒照到自他一切衆生身上,清淨佛製罪、自性罪等業障,一切衆生進入此刹土,皈依境之聖衆融入上師金剛薩埵,上師金剛薩埵融入自心,皈依境與自心無二無別融爲一體,自然安住于無念之空性中,這就是果皈依。

  出定時,觀想皈依境,所有善念皆回向。皈依境之聖衆,行走時應觀想于右肩上方的虛空中,作爲轉繞的對境;坐時觀想于頭頂的…

《金剛薩埵意修前行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