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萨埵意修前行注解

  金刚萨埵意修前行注解 

  一切有变无转之大乐 遍总放收主体金萨尊

  无二无别大伏藏法王 永遍顶礼赐予吉祥花

  依止无别圣者蒙摄受 闻思深广教法甘露味

  精进教众得安和乐利 太秋丹碧加参吾顶礼 这是一切显密的精华,共与不共成就的来源,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唯一涅槃之门,今生成佛之捷径。现为与金刚萨埵意修生圆二次第深道有缘的弟子传授此安稳道的前行引导:

  动机与行为

  讲经时必须要改变世间的动机。讲经闻法之人以三门行善时,不要向外看,应内观考察己心。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教导我们考察自心、安定自心;智悲光尊者《功德藏》云:行善行恶不要看身、语的表面,主要看动机的黑白。夹杂好胜心、傲慢、虚荣心、名闻利养的诈相行善叫做善的影子,做不如不做。若心有愧意,犹如供完油灯趁未冷时擦,将恶的动机彻底戒除,无记之念改为善的动机。若有一点点善的动机,如希望消除今生的病灾、为了来生不下三恶道或有怖畏而求救护,这种谋求今生幸福以及来世人天果报的正愿善,动机不广大,不懂得求解脱,乃下士的发心,这样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求解脱,但是仅求自己的解脱是中士小乘的发心。我们应发起利他的出离心,生起成佛的念头。经云:大小乘次第的发心可依此分辨。由此可知大乘的根本是三种殊胜。无垢光尊者云:殊胜大乘善事伟哉

  加行发心正行无相 结行回向摄持一切 行解脱道者三珍宝

  深广一切法的修持窍诀,唯一最珍贵的就是此三殊胜。若具足就够了。这就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修持。

  (一)、善事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

  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有轮回的业障、烦恼和痛苦。这些众生从无始以来无有一人未曾作过我的父母。与今生父母一样都是以大恩哺育我,好的饮食先给我吃,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的抚育我成长,恩重如山。所有这些具有大恩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修持安乐之因故----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所作背道而驰,入于邪道,非常迷茫,就象盲人独留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这些众生多么可怜啊!我如今闻修殊胜的金刚萨埵意修法是为了使曾经作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迫的一切众生远离各自业力所感的痛苦和所有的习气,获得遍知佛的果位。应发誓悲智双运(智则安住于佛的果位,悲则利益一切众生),两者不可偏废。

  (二)、善事不被外缘毁坏正行无相殊胜

  无相故无坏。有相行善有执着、有贪求,达不到轮涅无二的见解。修持善法时应三轮体空(能修者、所修法、目的三者)。例如生、住、灭乃虚妄现象,皆缘起性空,犹如梦的现象。如此观察即可远离生、住、灭。在缘起性空见解的基础上福慧双修即大乘道正行的殊胜。此非凡夫行径。若能避免有口无心,不错不漏不增,随文入观,真心真意的修法,亦可算正行殊胜。

  (三)、善事不消增长结行回向殊胜

  将自己过、现、未的一切善业于心中集合起来回向给一切众生。如来与佛子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心中生此决定念。如《普贤行愿品》之殊胜回向。若未回向时生起嗔恨心则一千劫中的布施、供养等善根被摧毁。消减善根有四因:1.不回向;2.邪回向;3.到处宣说所做的善行;4. 生起后悔心

  此三殊胜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大乘法门的殊胜处,作任何善事皆应以此摄持。

  二 金刚萨埵共同外前行

  六类所缘:暇满难得、人寿无常、业果不爽、轮回是苦、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总汇为一而修持者,当如是作意:

  八无暇反面是八有暇,加上十圆满,暇满之法总为十八。无论从因、喻、数等处,任如何思维,如是暇满之法,皆极难得,犹如昙花。现既获得能于此生,或仅数年、数月即证佛果所依的色身,究竟是真,还是梦境?当谛实观之。然而,外器世间貌若坚硬,但到七火一水破坏之劫,纵然微尘也不会剩下;内有情世间的众生,生而不死者亘古未曾有一例。自身也必定会死,即使今晚不死的把握也没有。死际除非清净佛法,其他一无所益,只随今生所造善恶诸业流转。恶业投生三恶趣,受彼难以忍耐之苦中之苦;有漏善者,虽生三善道中,亦不能超越坏苦及普遍行苦。故今无论如何,也要从此轮回痛苦大海中求得解脱。为此,当以三欢喜门(注1),而依止具德善知识,凡所教诫,取舍之处,不生疑难,不为恶友左右。每日尽力行持,认真思维决定当死之理。

  于上师三宝前,我之身口意及一切福德受用善根等,完全交付,无余供奉,以决定皈依故,上师三宝遍知,自会随机加持,俾令我之一切愿行皆获成就,如是思维、祈祷而生决定信心。复于生死轮回生起猛利出离心,决定调伏自心。

  依止上师之前应先考察上师:

  传承是否清净应考察清楚,不要人云亦云,糊里糊涂。历代传承从未中断过;传承上师戒律清净。 若曾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或不慈悲自己的金刚兄弟,未曾忏悔清净而彻底破戒者,无论此上师名气有多大,拜此师永远得不到成就的果位,师徒来世必沉沦苦海。

  2、精通显密经续,能传道授业解惑,通达世出世间法,否则弟子连一句对解脱有利益的法也得不到。释迦牟尼佛在显宗中教授解脱的方法,令弟子自己修,否则佛亲自也无法除掉弟子的业障。上师讲解传授密法亦同此理。

  3、不畏艰难困苦,无分别心,不分贫富贵贱,平等慈悲,心量广大。

  4、真实有生起、圆满、彻却、妥嘎的实修经验,特别应考查有无真实菩提心。若有则结缘有益。若结善缘则速成佛道,若结恶缘则能于轮回有限时间后成佛。不要以神通来判断上师是否具德。

  总的来说,这个时代依经典标准完美的如法上师很难得,故应看其功德,不要盯着一些所谓的过失。一旦找到具德上师,在了义上就是真实的佛,但日常所示现的象一个普通人。打仇人无嗔心,保护亲友无贪心,身忙而无放逸,似贪财物而无执着,名气大地位高而无贡高我慢,视一切如同幻化,一切行为恒顺弟子的根器。

  以上必须以具足真正金刚上师资格为前提。

  观察好上师后就应拜(依止)上师。那洛巴依止帝洛巴、米勒日巴依止玛尔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应观想自己乃是已患绝症之病人,上师是唯一能救治的医王,因怕死而决定听从医嘱,丝毫不打折扣。另外对上师的侍者、眷属甚至狗都应恭敬。

  万一犯了不恭敬的过失应如是忏悔:身不恭敬则应多磕头、做仆人侍奉上师来忏悔;口不恭敬则应念诵忏悔咒以及宣说上师的功德来忏悔;意不恭敬则应修习禅定观想上师,转变心念而生起信心。梦中生邪见、诽谤亦应忏悔。贤劫千佛皆因依止上师而成佛,故无上师则无佛。不应与谤师之人一同吃饭、交朋友或志同道合做生意等。

  拜上师应学好上师的教言,努力依上师的身口意改造自己的身口意,以证悟上师心相续之密义为目标。否则仅在行为上装模作样努力学习,就会成为修行上的偏差,应予以注意。

  法器之条件:有信心、智慧高、精进,谨慎于因果,顺从上师教言,持戒表里如一,心量大,脾气好,有利他心,内心安定。此乃上师愿意摄受的弟子。

  注1:三欢喜门 :上等,以实修为供养令上师欢喜;中等,以身、语奉侍上师作为供养令欢喜;下等,以财富等供养令上师欢喜。

  三、金刚萨埵意修内前行

  注:以下略文见《金刚萨埵意修前行念诵仪轨》

  语言加持(略)加倍咒:(略)

  呼唤上师:

  观想自身头顶有一各种颜色的八瓣莲花座,上有代表智慧方便的日月轮垫,根本上师安坐其上,形相为金刚萨埵或莲师,本性为自己的根本上师。若信心具足直接观上师形象亦可。一心一意的祈祷上师:念诵:(略)诵呼唤上师: (略) 起定后回向:(略)

  这是法王德达岭巴的传承,四座瑜伽的前行必须有此上师瑜伽,容易得到极快的加持,易于正行修持时生起觉受。此乃殊胜之法。

  修出离心念诵:(略)

  (一) 皈依

  总体可参照《普贤上师言教》,应依本传承的皈依境:中央为根本上师安坐于莲花月垫上,形相为双身金刚萨埵,头顶上为历代传承上师前方系殊胜的金刚萨埵双身以及密宗四部坛城的本尊;右边是共同的释迦牟尼佛等贤劫千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后方为层层叠起的经典,六百四十万大圆满续部陈列于最上方,自然发出“阿哩”、“嘎哩”的梵音;左边为共同之僧宝,文殊、观音、金刚手等八大菩萨以及迦叶、阿难等十六罗汉。周围环绕着如云聚般的勇士、空行、护法众。此皆根本上师大乐空性之大悲化现,乃大平等境界,功德不可思议。磕头时,手以莲花式空握.放在额前,观想皈依境众身的加持赐予我,我无始以来的身业清净;放在喉间,我的语业清净;放在胸前,我的意业清净; 手在三处时要放稳;五体投地时,观想我的贪,嗔,痴,慢,疑五毒也清净, 起身后脊背挺直再磕下一个.观想今生父亲在自己的右边,母亲在左边,前为仇人,后系无量六道众生,身以磕头为恭敬,口恭敬念诵皈依偈,想我与一切众生的怙主唯有上师您与三宝,除此之外别无帮助、救度者。边念诵边礼拜十万遍。仅仅达到数量是没有用的,应具足四种殊胜:1、要深知三宝的功德;2、要了知佛教与外道的区别;3、知三宝功德后要念三宝功德发誓皈依;4、不皈依邪魔外道。此乃清净殊胜的皈依,应如是礼拜。边拜边念诵(略)

  结行,依清净的信心、恭敬心的缘起,皈依境圣众的光芒照到自他一切众生身上,清净佛制罪、自性罪等业障,一切众生进入此刹土,皈依境之圣众融入上师金刚萨埵,上师金刚萨埵融入自心,皈依境与自心无二无别融为一体,自然安住于无念之空性中,这就是果皈依。

  出定时,观想皈依境,所有善念皆回向。皈依境之圣众,行走时应观想于右肩上方的虚空中,作为转绕的对境;坐时观想于头顶的…

《金刚萨埵意修前行注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