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寬運法師 彌陀佛七開示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一)之上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我們打佛七,是希望在七天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所謂「一曆耳根,永留道種」,我們念一句佛號,就會在八識田中植下種子。希望在座每一位都能在這七天內好好地念佛,而且堅持不斷,到年底時能有所成就。

  我們都知道,愛欲是生死的根本,叁業清淨是涅槃的根本,然而如何才能脫離愛欲,到達清淨的彼岸呢?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所謂「開悟楞嚴,成佛法華」,意思是說受持《楞嚴經》可以令人開悟;受持《法華經》則可以令人成佛。《楞嚴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這部經講述一向多聞的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的妖術所迷惑,幾破戒體;釋迦佛知道之後,即遣文殊菩薩以《楞嚴咒》爲他化解,阿難尊者才得以脫離魔難;從此醒悟,自覺平日雖多聞,還須修定修慧,否則終不受用。

  可見此咒乃斷情斷欲之咒,自此成爲修道人每日之定課。是咒有不可思議之神力,現今社會上很多人都爲情爲欲所困,如能虔誠持續此咒,即可息滅欲火,轉愚癡爲智慧,化熱惱爲清涼。

  現時一般寺廟每天早課都會念誦《楞嚴咒》,但是對于這個咒的內容及意義,卻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此咒共四百二十七句,前面的四百一十九句都是皈依不同佛和菩薩的皈敬辭,最後的八句:「嗡,阿那隸,毘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盤陀盤陀祢,跋阇啰謗尼泮,虎吽都嚧甕泮,莎婆诃。」才是真正的咒語。「嗡」是代表諸佛清淨的身、語、意叁業;「阿那隸」意思是火;「毘舍提」是光亮或清淨的意思;「鞞啰跋阇啰陀唎」是具敵意的執金剛;「盤陀盤陀祢」是束縛、束縛;「跋阇啰謗尼」是金剛手;「泮」、「虎吽都嚧甕泮」是象征摧破的音節;「莎婆诃」是咒語的結束語,表示祈願咒語的內容得以成就。

  持誦此咒者,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大毒小毒不能害,一切惡鬼、惡勢力不能起惡;若我們念佛時心很散亂,不能入定,持誦此咒即可得金剛藏菩薩及其眷屬加持;此咒還能帶來長壽、福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出家人每天早上都必須持誦。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心不能專注,早上念佛前也可以持《楞嚴咒》,這樣對念佛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經常說「禅淨雙修」、「密淨雙修」,從修行的角度而言,不同的法門並不存在矛盾,反而是可以互通互補的。

  《楞嚴經》在古印度是國寶,不能隨便運送出境,只能讓國內人民閱讀。唐朝時有一位般剌蜜帝叁藏,曾多次嘗試把這部經偷運到中國,但每次都被當時的「海關」截住,無法成功。最後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以很小的字體,把經文寫在白淩子上,然後剝開自己手臂的肉,將白淩子藏在裏面,縫合皮膚後偷運到廣東來。當時,廣東有一位名叫房融的大學士,他是唐朝開國元勳房玄齡的孫子,非常之有學問;當他得到這部經後,簡直如獲至寶,珍重不已,可是這部經不是用漢文書寫,而是用梵文撰成,加上埋在血肉裏面很久,已經「血肉模糊」,看不清文字了。幸好房融有一個聰曞的女兒;女兒教他把經文浸在人乳裏,讓文字顯現出來。但由于其時的文化中心在長安,廣東的文化不是太先進,最後幸得既懂梵文亦懂漢文的彌伽釋迦法師幫忙翻譯,終讓經文重現。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楞嚴經》,就是這樣産生而流傳下來的。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一)之下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爲什麼今天我要述及《楞嚴經》呢?因爲這部經的第五卷中,有一段關于淨土法門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前人最初立了《淨土叁經》,後來蓮宗十叁祖印光大師將〈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納入爲《淨土五經》之一,可見〈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是非常重要的淨土經典。所以我想藉佛七的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這篇經文。在未介紹這篇經文之前,先簡述一下《楞嚴經》的內容。

  在楞嚴會上,有二十五位菩薩,每一位都各自證得不同的圓通。二十五這個數字,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加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而得出來的。《楞嚴經》中說「根塵同源」,六根與六塵是同一源頭;我們之所以被六塵所縛是透過六根,而要脫離六塵也是透過六根(見下文二十五圓通的內容);六根與六塵中間産生六識,此根、塵、識都是七大合成。因此,上述二十五項都是互有關聯的。

  二十五種圓通分別是:

  一、音聲──憍陳那之圓通。他通過聲音即能了達涅槃的真谛。

  二、色因──優波尼沙陀比丘之圓通。他看見顔色便能證圓通。

  叁、香因──香嚴童子證得之圓通。他聞到香塵便能證圓通。

  四、味因──藥王、藥上二法子通過對味道的感覺,證得味塵的

  圓通。

  五、觸因──跋陀婆羅證得此觸塵圓通。

  六、法因──摩诃迦葉于法塵中獲此圓通。

  七、見元──阿那律陀的眼根非常厲害,睜開眼睛一看便證得圓

  通。

  八、息空──周利盤特迦的鼻根十分好,透過喘息證得此圓通。

  九、味知──憍梵缽提的舌根很靈敏,用舌一嘗就能知道諸法皆

  是虛妄,由此證得圓通。

  十、身覺──即身體感覺。畢陵伽婆蹉的身根十分了得,他觀察

  自己的身體和種種感覺,即證得身根圓通。

  十一、法空──須菩提通過對法的了解,悟出真正菩提意趣,證

  得意根圓通。

  十二、心見──舍利弗得此眼識圓通。以往曾有人要求他布施眼

  睛,他便把左右兩只眼睛都挖了出來,他雖然沒有了肉眼,卻證

  得了法眼。

  十叁、心聞──即用自己的心去聽聞。普賢菩薩得證此耳識圓通。

  十四、鼻息──孫陀羅難陀的鼻子特別靈敏,在喘息之間證得此

  鼻識圓通。

  十五、法音──富樓那以舌識證得圓通。富樓那尊者是非常了不

  起的行者,他曾要求釋迦佛讓他去偏遠的地區弘法,釋迦佛不許,他卻堅持不放棄。他弘法時並非先對別人說道理,而是先當「義工」爲當地人服務。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對他以後的弘法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結果他的確把佛法帶到很偏遠的地方。所以說他的口才特別厲害,真正是舌燦蓮花,辯才無礙。

  十六、身戒──即通過身體守戒律。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即通

  過持戒得到這種身識的圓通。

  十七、心達──即知道對方心意,也就是他心通。目犍連獲得這

  種意識的圓通。

  十八、火性──烏刍瑟摩觀察燃燒的火的性質,即證得火大圓通。

  十九、地性──持地菩薩看見土地,即明白人生如塵土般虛妄無

  常,證得此地大的圓通。

  二十、水性──月光童子通過觀察水的性質,而證得水大圓通。

  二十一、風性──琉璃光法王子觀察風而證得風大圓通。

  二十二、空性──虛空藏菩薩憑借觀察虛空而證得此空大圓通。

  二十叁、識性──識大的圓通由彌勒菩薩證得。關于八識的學說

  正是以彌勒菩薩爲中心的法相宗所開展的。

  二十四、淨念──我們一般所說的四大是:地、水、火、風,或

  加上空成爲五大;《楞嚴經》則再加上根、識成爲七大。大勢至

  菩薩證得的就是根大圓通。經藏中關于大勢至菩薩的記載不多,

  「大勢至」就是「得大勢」的意思,又名「大精進」。他的願力

  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衆生遠離叁塗。

  二十五、耳根──觀世音菩薩不僅具有天耳通,更能返聞自性,

  證得耳根圓通。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于畢缽羅樹下誓言不成正覺便不起座,終于十二月初八日晚,豁然開悟,了達諸法實相,徹見生命本源,成等正覺。上述二十五菩薩證得圓通,與釋迦佛之成道亦有很大的關系,因爲他們都是釋迦佛的弟子、釋迦佛的常隨衆──四大菩薩、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是常隨衆。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這些菩薩很多都是過去佛,爲了度化衆生而于釋迦佛座下示現爲菩薩弟子。這二十五位菩薩,都從某一方面證得圓通的,其中大勢至菩薩觀根而悟道。究竟證悟的佛陀是大法王,大勢至菩薩則是法王子,由此可見,他的證悟已離佛不遠了。

  以上是讓大家先對《楞嚴經》的梗概有了基本的認識。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明天才正式講〈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阿彌陀佛!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二)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我們昨天簡單介紹了《楞嚴經》。我們都知道,自古即有「開悟楞嚴,成佛法華」之說,蓋《楞嚴經》能破一切執著與假相,而《法華經》則能顯一切實相,兩者相輔相成,都是非常重要的經典。

  據《楞嚴經》中所述,由于阿難尊者一向只重多聞,修持不夠,定力不足,受了不了摩登伽女的誘惑,差點失去戒體,由此才有「楞嚴會」的召開。楞嚴會上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分別從六根、六塵、六識、七大證得圓通。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這二十五位菩薩並沒有脫離現實,而是從現實生活的點滴中證開道悟。

  有一個關于「入不二法門」的公案是這樣的:據《維摩經》卷中之〈入不二法門品〉記載,有一天,文殊師利與叁十二位菩薩,與維摩居士討論何爲「入不二法門」的問題。當時,各菩薩都說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非善非惡,有的說是善是惡,總之都離不開相對原理。文殊菩薩則表示,無言、無說、無示、無識,方爲不二法門;維摩居士卻沈默不語──「默不二」,即不表達任何意見;文殊菩薩隨即贊歎維摩居士如此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門」。

  到底什麼是不二法門呢?是指超越相對之差別,而入于絕對平等之境地;就是自性清淨心──此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斷、不常、無名、無字、無相、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也無去。說起來好像很玄,但我們學佛人應該有這種超越的心靈,否則就會被貪、瞋、癡所蒙蔽,不能做到念念清淨,而且內起心、外著相了。

  爲什麼大勢至菩薩能從根大得…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寬運法師 彌陀佛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