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寬運法師 彌陀佛七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專忘」,兩人便永遠無法相見;只有我想著他,他也想著我,「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兩人才會有相遇的一天。正如我想著你,你想著我,我們的心靈自然會有感應,由于對方在想著自己,那麼彼此便很容易走在一起。十方如來憐憫衆生之情,好比慈母思念兒子歸家一樣,然而兒子不想歸家,喜歡逃跑或出外遊玩,那慈母──佛菩薩也沒有辦法了。

  大勢至菩薩憶想的方法,其實就是四種念佛中的「觀想念佛」(其余叁種是持名念佛、觀像念佛及實相念佛)。一般來說,修觀想需要靜坐及甯靜的環境,香港人生活繁忙緊張,不易辦到,而持名念佛行、住、坐、臥都可以做到,上、下班乘車的時候可以念佛,在家裏燒飯、洗衣可以念佛,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念佛,所以說是方便法門。

  大勢至菩薩以「如母憶子」比喻念佛方法,確切可行,已有前人事實爲證:

  周朝時,孔子有位出色門生名曾參,曾參除了品學兼優外,更侍母至孝。一天曾參上山砍柴,家中來了幾位客人,母親不知所措,想到子母有血緣關系,于是咬破指頭,讓血流出;在外的曾參突感心痛如絞,意識到母親可能有事,于是趕緊回家。此非神話,是《廿四孝》中真實記載之事。且有詩爲證:「母指方纔咬,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此事證明,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如母憶子」的念佛方法,與曾參之「齧指心痛」是同出一轍。但是如兒不憶母,盡管母親倚闾盼望,咬破指頭,孩子都不會感應。時在末法,違逆孝道者多,此種齧指心痛的感應很難再現了。現今信息發達,不用咬指喚兒,撥個電話便可以了,可是如果兒子不接聽,就不會知道母親的呼喚。如念佛人心不懇切,佛菩薩縱使翹首盼望,亦是難以感應的。

  世間上,很多男女都會跑到天涯海角的地方,發誓如何愛對方一生一世,其實「愛」就是「專憶」的一種代名詞。佛菩薩以其慈悲愛護我們、眷顧我們,如果我們也同樣地思念佛菩薩、仰求佛菩薩,你說彼此怎會不相見呢?其實相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憶佛念佛」。十方諸佛都是由憶佛、念佛、拜佛而成就的,經文不是說嗎?「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若能如此便離佛不遠了。我們不需要依賴別人「便得心開」,心開了就與佛的距離拉近。正如我們進入一個很香的地方,時間久了,身體也會沾上香氣,而且這種香是「香光莊嚴」。佛陀有心攝受我們到淨土,我們的心就要信靠佛陀,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通過都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將來一定得到叁摩地──即一心不亂的境界。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專憶」的人,不要做「專忘」的人;若能如是,我們離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便會越來越近,不會越走越遠。

  好了,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阿彌陀佛!

  圓通與圓融(六)

  (接1月30日文)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四)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成就一個道場並不容易,維護一個道場就更不容易,今天師父上人把這個責任交給了我們大家,我們就應該做得比以前更好。我們出家人喜歡看看經、念念佛,居士們也喜歡念念佛、吃吃齋,這是人生的樂事。我希望這個道場不僅成就我自己,而且能成就各位法師,也能成就大家。它就好像慈航一樣,載著大家渡過煩惱的苦海,一起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彼岸去。

  我最感恩的是,能在佛七裏爲大家講開示,所謂「教學相長」,這其實是你們成就了我,因爲縱使我以前讀了很多的經,但如果沒有可度之人、可講之所,也是無法進步的。現在難得有機會爲大家說一些佛法,我的心這些年來都是火熱的。我今天向大家承諾,我們的佛七會越辦越好,希望成就大家來念佛;希望能令大家歡喜、諸佛歡喜、師父上人歡喜,所有出錢出力的人都歡喜。

  另外,這麼多的義工,這些年來風雨無阻地維護佛七,擔任行堂、典座等職務,實在非常的不容易,我一直都很感恩。我們除了要感佛恩、感師恩外,還要感大衆的恩。這些恩德,我一直都「專憶」,沒有「專忘」,所以我時常都很感念大家。

  昨天我提及《妙法蓮華經》中「窮子喻」的公案;此經的的旨趣是「開權顯實」、「會叁歸一」,要我們摒棄小乘的心態,學習大乘的菩薩道。我們念佛不只是爲了消除業障、減輕煩惱,而是爲了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習;而學習完畢後,並非就此滿足,還要去度其他衆生。我相信,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大家都能這樣做。

  我們說「專憶」,所謂「專憶」就是說憶念對方的念頭越來越深、越來越切,而且雙方是相親相愛的,這種相親相愛生生世世延續──佛不離心、心不離佛,這才是真正的「專憶」。我們口念佛、心念佛,念念相續,如果能一直堅持下去,將來必定得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阿彌陀經》說得非常清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然而,我們如何才能達到心不顛倒、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叁昧呢?其實「念」是能念之心,「佛」是所念之境,我們衆生內心非常散亂,內生執、外著境,不能集中,所以應該向大勢至菩薩學習,像大勢至菩薩一樣,攝心念佛,觀根而悟道。

  大家都知道,《楞嚴經》中的二十五位菩薩都各別成就了一種圓通,如阿那律尊者證得眼通;觀音菩薩證得耳通;周利盤特迦證得鼻通;憍梵缽提證得舌通;畢陵伽婆蹉證得身通,而大勢至菩薩所證得的根大圓通,可以說是最殊勝的,祂都攝六根,眼所見無非都是佛色,耳所聞都是佛聲,鼻所嗅都是佛香,舌所出都是佛號,身所觸都是佛境,意所想都是佛法。六根收攝于一念之中,淨念相繼,別無余念;內離妄執,外離妄境,內外湛然,入叁摩地,故說念佛斯爲第一。

  我們衆生內心經常生起種種煩惱,心猿意馬;眼睛看到外面,便被種種的境界牽引,常被纏縛,因此要得解脫,便必須「內離妄執,外離妄境」。但是這種境界並不容易達到,要淨念相繼地、努力不懈地念佛才能呈現。如果我們真能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實相念佛」。

  現在我們所修的是「持名念佛」,亦即「聞佛名號,一心稱名」;另外還有「觀像念佛」,其方法是于眼前設一佛像,然後口念佛號、目視佛像,一心瞻仰,觀于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像,自己與佛渾然一體,無二無別;而第叁種「觀想念佛」,則是觀想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把極樂世界和西方叁聖放在腦海中不停地觀想。以上任何一種方法修持純熟,都可以達到淨念相繼、一心不亂。

  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衆生都是散心念佛,因爲大家都沒有時間真正定下來;煩惱從早到晚纏繞不斷,只是偶爾能得到一念的清淨、一絲的清涼。說到底我們仍然是內執實、外執境。雖然如此,我們仍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老實念佛;不僅在寺院裏念佛,行、住、坐、臥之間也要念佛,唯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淨念相繼」。

  這幾天,我略爲講解了《楞嚴經》、《妙法蓮華經》的內容,也講了一些其他的公案,希望大家都能有所體會。今天時間已到,我們繼續念佛,阿彌陀佛!

  (全文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寬運法師 彌陀佛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