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宽运法师 弥陀佛七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专忘」,两人便永远无法相见;只有我想着他,他也想着我,「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两人才会有相遇的一天。正如我想着你,你想着我,我们的心灵自然会有感应,由于对方在想着自己,那么彼此便很容易走在一起。十方如来怜悯众生之情,好比慈母思念儿子归家一样,然而儿子不想归家,喜欢逃跑或出外游玩,那慈母──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了。

  大势至菩萨忆想的方法,其实就是四种念佛中的「观想念佛」(其余三种是持名念佛、观像念佛及实相念佛)。一般来说,修观想需要静坐及宁静的环境,香港人生活繁忙紧张,不易办到,而持名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做到,上、下班乘车的时候可以念佛,在家里烧饭、洗衣可以念佛,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念佛,所以说是方便法门。

  大势至菩萨以「如母忆子」比喻念佛方法,确切可行,已有前人事实为证:

  周朝时,孔子有位出色门生名曾参,曾参除了品学兼优外,更侍母至孝。一天曾参上山砍柴,家中来了几位客人,母亲不知所措,想到子母有血缘关系,于是咬破指头,让血流出;在外的曾参突感心痛如绞,意识到母亲可能有事,于是赶紧回家。此非神话,是《廿四孝》中真实记载之事。且有诗为证:「母指方纔咬,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此事证明,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如母忆子」的念佛方法,与曾参之「啮指心痛」是同出一辙。但是如儿不忆母,尽管母亲倚闾盼望,咬破指头,孩子都不会感应。时在末法,违逆孝道者多,此种啮指心痛的感应很难再现了。现今信息发达,不用咬指唤儿,拨个电话便可以了,可是如果儿子不接听,就不会知道母亲的呼唤。如念佛人心不恳切,佛菩萨纵使翘首盼望,亦是难以感应的。

  世间上,很多男女都会跑到天涯海角的地方,发誓如何爱对方一生一世,其实「爱」就是「专忆」的一种代名词。佛菩萨以其慈悲爱护我们、眷顾我们,如果我们也同样地思念佛菩萨、仰求佛菩萨,你说彼此怎会不相见呢?其实相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忆佛念佛」。十方诸佛都是由忆佛、念佛、拜佛而成就的,经文不是说吗?「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若能如此便离佛不远了。我们不需要依赖别人「便得心开」,心开了就与佛的距离拉近。正如我们进入一个很香的地方,时间久了,身体也会沾上香气,而且这种香是「香光庄严」。佛陀有心摄受我们到净土,我们的心就要信靠佛陀,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通过都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将来一定得到三摩地──即一心不乱的境界。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专忆」的人,不要做「专忘」的人;若能如是,我们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便会越来越近,不会越走越远。

  好了,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圆通与圆融(六)

  (接1月30日文)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四)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成就一个道场并不容易,维护一个道场就更不容易,今天师父上人把这个责任交给了我们大家,我们就应该做得比以前更好。我们出家人喜欢看看经、念念佛,居士们也喜欢念念佛、吃吃斋,这是人生的乐事。我希望这个道场不仅成就我自己,而且能成就各位法师,也能成就大家。它就好像慈航一样,载着大家渡过烦恼的苦海,一起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彼岸去。

  我最感恩的是,能在佛七里为大家讲开示,所谓「教学相长」,这其实是你们成就了我,因为纵使我以前读了很多的经,但如果没有可度之人、可讲之所,也是无法进步的。现在难得有机会为大家说一些佛法,我的心这些年来都是火热的。我今天向大家承诺,我们的佛七会越办越好,希望成就大家来念佛;希望能令大家欢喜、诸佛欢喜、师父上人欢喜,所有出钱出力的人都欢喜。

  另外,这么多的义工,这些年来风雨无阻地维护佛七,担任行堂、典座等职务,实在非常的不容易,我一直都很感恩。我们除了要感佛恩、感师恩外,还要感大众的恩。这些恩德,我一直都「专忆」,没有「专忘」,所以我时常都很感念大家。

  昨天我提及《妙法莲华经》中「穷子喻」的公案;此经的的旨趣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要我们摒弃小乘的心态,学习大乘的菩萨道。我们念佛不只是为了消除业障、减轻烦恼,而是为了将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继续学习;而学习完毕后,并非就此满足,还要去度其他众生。我相信,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大家都能这样做。

  我们说「专忆」,所谓「专忆」就是说忆念对方的念头越来越深、越来越切,而且双方是相亲相爱的,这种相亲相爱生生世世延续──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这才是真正的「专忆」。我们口念佛、心念佛,念念相续,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将来必定得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阿弥陀经》说得非常清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心不颠倒、一心不乱,也就是念佛三昧呢?其实「念」是能念之心,「佛」是所念之境,我们众生内心非常散乱,内生执、外着境,不能集中,所以应该向大势至菩萨学习,像大势至菩萨一样,摄心念佛,观根而悟道。

  大家都知道,《楞严经》中的二十五位菩萨都各别成就了一种圆通,如阿那律尊者证得眼通;观音菩萨证得耳通;周利盘特迦证得鼻通;憍梵钵提证得舌通;毕陵伽婆蹉证得身通,而大势至菩萨所证得的根大圆通,可以说是最殊胜的,祂都摄六根,眼所见无非都是佛色,耳所闻都是佛声,鼻所嗅都是佛香,舌所出都是佛号,身所触都是佛境,意所想都是佛法。六根收摄于一念之中,净念相继,别无余念;内离妄执,外离妄境,内外湛然,入三摩地,故说念佛斯为第一。

  我们众生内心经常生起种种烦恼,心猿意马;眼睛看到外面,便被种种的境界牵引,常被缠缚,因此要得解脱,便必须「内离妄执,外离妄境」。但是这种境界并不容易达到,要净念相继地、努力不懈地念佛才能呈现。如果我们真能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实相念佛」。

  现在我们所修的是「持名念佛」,亦即「闻佛名号,一心称名」;另外还有「观像念佛」,其方法是于眼前设一佛像,然后口念佛号、目视佛像,一心瞻仰,观于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像,自己与佛浑然一体,无二无别;而第三种「观想念佛」,则是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把极乐世界和西方三圣放在脑海中不停地观想。以上任何一种方法修持纯熟,都可以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

  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众生都是散心念佛,因为大家都没有时间真正定下来;烦恼从早到晚缠绕不断,只是偶尔能得到一念的清净、一丝的清凉。说到底我们仍然是内执实、外执境。虽然如此,我们仍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老实念佛;不仅在寺院里念佛,行、住、坐、卧之间也要念佛,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净念相继」。

  这几天,我略为讲解了《楞严经》、《妙法莲华经》的内容,也讲了一些其他的公案,希望大家都能有所体会。今天时间已到,我们继续念佛,阿弥陀佛!

  (全文完)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宽运法师 弥陀佛七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