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解脱?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中如如不动呢?因为《楞严经》就是宣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的道理──这里所说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根、尘是同源的,尘脱离了根就不存在;根离开了尘也不成根了,所以根、尘是不可分割的。又六根、六尘中间发生了六识,如眼生出眼识、意生出意识等,但六识都是无实性、是空的,故释迦佛说「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而六尘都是由四大假合,也是无实性的,所以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因此,如果我们念佛人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对一切外境就不会起心动念,执虚为实。
正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而《大般若经》卷四,比《心经》更彻底地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把五蕴、六界、十二处、四果、声闻、缘觉、菩萨、佛全都否定了,如此地一切归空,无非是为了让我们空掉所有的妄想、执着。然而,「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只是心灵的境界不同罢了;在现实中,修行仍是需要透过外在的凭借的,譬如拜佛,我们不可能一下子便把我空掉、把相空掉,必须凭借有形的佛像去礼拜、去观想。
过去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皆是由于能空诸外相,无我执与法执,故能直契真实。我们都知道,因地中,阿弥陀佛曾作转轮圣王,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都是祂的儿子。大势至菩萨现在于极乐世界中是补位菩萨,将来祂会成佛,名为「善住珍宝山王佛」。大势至菩萨从七大中的根大证得圆通,如此才有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篇重要的经文。经文说:
大势至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同伦」即是同修,大势至菩萨和五十二位菩萨同修一起顶礼佛陀双脚,并表明自己的想法。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依佛经所说,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开始,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再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这段时间就是一劫;一位佛从凡夫到成道,需要往返世间八千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之久。「恒河沙劫」意思是非常久远的时间。
大势至菩萨忆念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为无量光的佛陀──这位佛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阿弥陀佛,而是另一位同名的古佛。正如现在我们知道有观世音菩萨,久远以前同样有名为观世音的古佛。这情况就好比我叫宽运,其他人也可以叫宽运一样;没有规定佛菩萨不可以同名。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佛说每个世界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不息,周而复始。诸佛只会在住劫出世,而在当时的住劫中,有十二位如来相继出世,第一位是无量光佛,最后一位是超日月光佛。从超日月光佛的圣号可知,祂的光非常明亮;而且一般的光只能照到明处,不能照到暗处,而这位佛的光明则任何一处都可以照到,其愿力十分宏大。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势至菩萨在因地时,遇到超日月光佛,得到这位佛教祂念佛三昧的方法,祂依之修行而获得果证。从这一点上说,大势至菩萨是非常好的学生,因为老师教祂后,祂马上依教奉行;更发长远心,辅助阿弥陀佛,成就极乐净土。
那大势至菩萨是如何证得念佛三昧的呢?就是「都摄六根」,以六根为能念,以佛陀的功德为所念。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六根,利用六根作为修行的工具,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所以说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法门。
大势至菩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萨,是我们学佛的榜样。祂以根大证得圆通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其实个中道理,并不困难,不外乎利用我们身体拥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做到眼观口、口观鼻、鼻观心。希望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后,能够运用在学佛乃至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从而进入佛的智慧、佛的知见,得到最大的裨益。
好了,我们今天时间已够,下次继续。阿弥陀佛!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三)之上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接1月23日文)
我们今天接着讲《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其中讲到「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专为忘。」我们都知道「念佛三昧」即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但要说明「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专为忘」,却没有太多的公案;我昨晚翻查书籍,在《妙法莲华经》中发现一个相关的公案,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开权显实」的大乘经典,而西方寺本身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由于我们是天台宗传人,所以很愿意在天台的经教上,认真地花点功夫。佛陀在此经典内斥小叹大──即诃斥小乘、赞叹大乘,劝小乘根器的人向大乘行者学习,并巧妙地以「专忆、专忘」来说一个故事,好让弟子们理解。
故事是这样的: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很富有的大长者,他有一个儿子,但从小就与自己失散,流落他方,生活十分贫困潦倒。由于长者财富很多,却只有这一个儿子,故每天都想念着他,希望与他重逢,让他继承自己的财产。长者从没有对别人提及这件事,而儿子也从没想过自己有这么一位父亲;虽然那儿子很穷、很困苦,却很满意流浪乞食的生活,只要解决了三餐的温饱便十分满足了;由于不知道自己原本有一个家,所以从没打算要回家,更没想过要寻回亲父。
有一天,这名儿子无意中流浪回到自己的国家,当时他为了填饱肚皮,想付出一点劳力,赚一点钱,不知不觉来到自己父亲的地方找工作。他看见大富长者坐在狮子座上,身上戴着很多名贵的珍宝璎珞,旁边有很多人恭敬围绕他、服侍他;他头上有一个大宝伞盖着,上面有很多漂亮的华幡;而且地上还洒满了香花、香水,尽显大富之家的尊贵气派。
因为那儿子自小就离开家园,完全不知道大富长者就是自己的父亲,更不知道自己是这个豪宅的未来主人。当他看见大富长者的豪华气派时,竟然感到恐惧,觉得自己不应该来这种大户人家找工作;来了人家也不会雇用他这种底下的人,心想不如到比较贫穷的地方找工作吧,于是转身就拔腿而逃。其实,大富长者从远处看见他,已认出他是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次可以父子重逢,财产后继有人。怎料这时儿子却忽然跑掉,而且跑得莫名其妙的快,大富长者随即呼唤童仆把这个穷小子追回来。童仆追得越快,穷小子就跑得更快;好不容易童仆才抓住穷小子的手臂;小子心想,自己没有犯事,为何童仆要抓住他不放呢?因此越加恐惧,最后竟吓得昏倒过去了。
大富长者从远处看见这情况,觉得此子无甚大志,故没有跟别人说他是自己的儿子,唤人用冷水泼醒他后,便让他离去了。穷小子被释放后,十分欢喜,从地而起,马上便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长者想,现时急于与他相认,可能一时间无法改变他的习性,对他反而没有多大好处,不如派人跟他联络,通知他可出两倍工钱请他到家里做倒粪的工作,其他的事以后再说。穷小子知道有双倍工钱,高兴不已,立刻答应了。自此,大富长者每天都从家中楼上,看着自己的儿子起劲、快乐地挑粪。
时间久了,穷小子变得身体消瘦、脸容憔悴;由于他每天都挑着两个盛大便的筒,所以身体很臭秽。老父看到自己儿子弄得如斯田地,内心很难过,但因为觉得儿子不长进,所以暂时还不宜与之相认,只是偷偷地从旁观察他,间中鼓励他要注意身体健康、好好的挑大粪。事实上.大富长者这样做也是相当痛苦的。
由于大富长者爱子情深,经常给穷小子加工资,小子能收到比一般挑粪工人高的报酬,心中十分欣喜,越挑越精神。有一天,大富长者把穷小子叫来,说要收他为干儿子,并为他改了一个名字。这件事长者没有说出去,只是吩咐仆人要善待他。穷小子很是高兴,心中对长者也非常感激,可是仍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虽然穷小子觉得自己是个低下的人,在这里仅是作客,不是真正的主人,但在这里行动自由,其他的人也对他恭恭敬敬,遂决定暂时留在此处栖身。如是者,他在自己亲生父亲家中,做了二十年的挑粪工人。
后来,大长者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穷小子说:「我年纪老了,现在又生病,相信已活不久。我没有儿子,但这些年来一直把你当作亲生骨肉看待,我有很多财宝,现在全部都交给你。希望你能好好保存,不要遗失。」穷小子心想:「我在长者家中当下人,生活已经很好,还是别要他的财宝,帮他管理一下倒没有关系。」
长者看见儿子仍然没甚上进心,至此不得不对大家说清楚了,遂邀请国王、大臣和所有的亲族来到家里,当众宣布这个低下的挑粪工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叙述与儿子失散及重逢的经过。穷小子知道真相后非常欢喜,自忖道:「我无心追求财富,财富却自然而来,应该要好好珍惜。」
故事中的长者相当于释迦牟尼佛,而穷儿子就等于在座各位。大家想一想,这不是一个「一人专忆、一人专忘」的最好公案吗?父亲非常疼爱儿子,有很多财宝要交给他,儿子偏偏就是喜欢挑大粪,一挑就挑了二十多年。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早就把如同宝藏的极乐世界指点给我们,可是我们却不愿意去,总是留恋现世的生活。试问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人能真正看破、放下,求生极乐世界呢?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三)之下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接1月29日文)
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载,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得到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照经文的开示:「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也就是说,如果「一人专忆、一人…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宽运法师 弥陀佛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