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解脫?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中如如不動呢?因爲《楞嚴經》就是宣說「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的道理──這裏所說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根、塵是同源的,塵脫離了根就不存在;根離開了塵也不成根了,所以根、塵是不可分割的。又六根、六塵中間發生了六識,如眼生出眼識、意生出意識等,但六識都是無實性、是空的,故釋迦佛說「識性虛妄,猶如空華」。而六塵都是由四大假合,也是無實性的,所以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因此,如果我們念佛人能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對一切外境就不會起心動念,執虛爲實。
正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而《大般若經》卷四,比《心經》更徹底地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把五蘊、六界、十二處、四果、聲聞、緣覺、菩薩、佛全都否定了,如此地一切歸空,無非是爲了讓我們空掉所有的妄想、執著。然而,「空」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只是心靈的境界不同罷了;在現實中,修行仍是需要透過外在的憑借的,譬如拜佛,我們不可能一下子便把我空掉、把相空掉,必須憑借有形的佛像去禮拜、去觀想。
過去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佛,皆是由于能空諸外相,無我執與法執,故能直契真實。我們都知道,因地中,阿彌陀佛曾作轉輪聖王,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都是祂的兒子。大勢至菩薩現在于極樂世界中是補位菩薩,將來祂會成佛,名爲「善住珍寶山王佛」。大勢至菩薩從七大中的根大證得圓通,如此才有了〈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這篇重要的經文。經文說:
大勢至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同倫」即是同修,大勢至菩薩和五十二位菩薩同修一起頂禮佛陀雙腳,並表明自己的想法。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
依佛經所說,人壽從八萬四千歲開始,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這段時間就是一劫;一位佛從凡夫到成道,需要往返世間八千次,需要叁大阿僧祇劫之久。「恒河沙劫」意思是非常久遠的時間。
大勢至菩薩憶念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爲無量光的佛陀──這位佛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阿彌陀佛,而是另一位同名的古佛。正如現在我們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久遠以前同樣有名爲觀世音的古佛。這情況就好比我叫寬運,其他人也可以叫寬運一樣;沒有規定佛菩薩不可以同名。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佛說每個世界都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猶如春、夏、秋、冬四季輪轉不息,周而複始。諸佛只會在住劫出世,而在當時的住劫中,有十二位如來相繼出世,第一位是無量光佛,最後一位是超日月光佛。從超日月光佛的聖號可知,祂的光非常明亮;而且一般的光只能照到明處,不能照到暗處,而這位佛的光明則任何一處都可以照到,其願力十分宏大。
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大勢至菩薩在因地時,遇到超日月光佛,得到這位佛教祂念佛叁昧的方法,祂依之修行而獲得果證。從這一點上說,大勢至菩薩是非常好的學生,因爲老師教祂後,祂馬上依教奉行;更發長遠心,輔助阿彌陀佛,成就極樂淨土。
那大勢至菩薩是如何證得念佛叁昧的呢?就是「都攝六根」,以六根爲能念,以佛陀的功德爲所念。由于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六根,利用六根作爲修行的工具,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所以說念佛是「叁根普被,利頓全收」的法門。
大勢至菩薩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薩,是我們學佛的榜樣。祂以根大證得圓通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其實個中道理,並不困難,不外乎利用我們身體擁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做到眼觀口、口觀鼻、鼻觀心。希望我們掌握了這些方法後,能夠運用在學佛乃至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從而進入佛的智慧、佛的知見,得到最大的裨益。
好了,我們今天時間已夠,下次繼續。阿彌陀佛!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叁)之上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接1月23日文)
我們今天接著講《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其中講到「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專爲忘。」我們都知道「念佛叁昧」即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但要說明「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專爲忘」,卻沒有太多的公案;我昨晚翻查書籍,在《妙法蓮華經》中發現一個相關的公案,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妙法蓮華經》是一部「開權顯實」的大乘經典,而西方寺本身是「教演天臺,行歸淨土」的道場;由于我們是天臺宗傳人,所以很願意在天臺的經教上,認真地花點功夫。佛陀在此經典內斥小歎大──即诃斥小乘、贊歎大乘,勸小乘根器的人向大乘行者學習,並巧妙地以「專憶、專忘」來說一個故事,好讓弟子們理解。
故事是這樣的: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很富有的大長者,他有一個兒子,但從小就與自己失散,流落他方,生活十分貧困潦倒。由于長者財富很多,卻只有這一個兒子,故每天都想念著他,希望與他重逢,讓他繼承自己的財産。長者從沒有對別人提及這件事,而兒子也從沒想過自己有這麼一位父親;雖然那兒子很窮、很困苦,卻很滿意流浪乞食的生活,只要解決了叁餐的溫飽便十分滿足了;由于不知道自己原本有一個家,所以從沒打算要回家,更沒想過要尋回親父。
有一天,這名兒子無意中流浪回到自己的國家,當時他爲了填飽肚皮,想付出一點勞力,賺一點錢,不知不覺來到自己父親的地方找工作。他看見大富長者坐在獅子座上,身上戴著很多名貴的珍寶璎珞,旁邊有很多人恭敬圍繞他、服侍他;他頭上有一個大寶傘蓋著,上面有很多漂亮的華幡;而且地上還灑滿了香花、香水,盡顯大富之家的尊貴氣派。
因爲那兒子自小就離開家園,完全不知道大富長者就是自己的父親,更不知道自己是這個豪宅的未來主人。當他看見大富長者的豪華氣派時,竟然感到恐懼,覺得自己不應該來這種大戶人家找工作;來了人家也不會雇用他這種底下的人,心想不如到比較貧窮的地方找工作吧,于是轉身就拔腿而逃。其實,大富長者從遠處看見他,已認出他是自己的兒子,心裏非常高興,心想這次可以父子重逢,財産後繼有人。怎料這時兒子卻忽然跑掉,而且跑得莫名其妙的快,大富長者隨即呼喚童仆把這個窮小子追回來。童仆追得越快,窮小子就跑得更快;好不容易童仆才抓住窮小子的手臂;小子心想,自己沒有犯事,爲何童仆要抓住他不放呢?因此越加恐懼,最後竟嚇得昏倒過去了。
大富長者從遠處看見這情況,覺得此子無甚大志,故沒有跟別人說他是自己的兒子,喚人用冷水潑醒他後,便讓他離去了。窮小子被釋放後,十分歡喜,從地而起,馬上便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了。
長者想,現時急于與他相認,可能一時間無法改變他的習性,對他反而沒有多大好處,不如派人跟他聯絡,通知他可出兩倍工錢請他到家裏做倒糞的工作,其他的事以後再說。窮小子知道有雙倍工錢,高興不已,立刻答應了。自此,大富長者每天都從家中樓上,看著自己的兒子起勁、快樂地挑糞。
時間久了,窮小子變得身體消瘦、臉容憔悴;由于他每天都挑著兩個盛大便的筒,所以身體很臭穢。老父看到自己兒子弄得如斯田地,內心很難過,但因爲覺得兒子不長進,所以暫時還不宜與之相認,只是偷偷地從旁觀察他,間中鼓勵他要注意身體健康、好好的挑大糞。事實上.大富長者這樣做也是相當痛苦的。
由于大富長者愛子情深,經常給窮小子加工資,小子能收到比一般挑糞工人高的報酬,心中十分欣喜,越挑越精神。有一天,大富長者把窮小子叫來,說要收他爲幹兒子,並爲他改了一個名字。這件事長者沒有說出去,只是吩咐仆人要善待他。窮小子很是高興,心中對長者也非常感激,可是仍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親;雖然窮小子覺得自己是個低下的人,在這裏僅是作客,不是真正的主人,但在這裏行動自由,其他的人也對他恭恭敬敬,遂決定暫時留在此處棲身。如是者,他在自己親生父親家中,做了二十年的挑糞工人。
後來,大長者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對窮小子說:「我年紀老了,現在又生病,相信已活不久。我沒有兒子,但這些年來一直把你當作親生骨肉看待,我有很多財寶,現在全部都交給你。希望你能好好保存,不要遺失。」窮小子心想:「我在長者家中當下人,生活已經很好,還是別要他的財寶,幫他管理一下倒沒有關系。」
長者看見兒子仍然沒甚上進心,至此不得不對大家說清楚了,遂邀請國王、大臣和所有的親族來到家裏,當衆宣布這個低下的挑糞工人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並敘述與兒子失散及重逢的經過。窮小子知道真相後非常歡喜,自忖道:「我無心追求財富,財富卻自然而來,應該要好好珍惜。」
故事中的長者相當于釋迦牟尼佛,而窮兒子就等于在座各位。大家想一想,這不是一個「一人專憶、一人專忘」的最好公案嗎?父親非常疼愛兒子,有很多財寶要交給他,兒子偏偏就是喜歡挑大糞,一挑就挑了二十多年。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早就把如同寶藏的極樂世界指點給我們,可是我們卻不願意去,總是留戀現世的生活。試問現實世界中,有多少人能真正看破、放下,求生極樂世界呢?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叁)之下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接1月29日文)
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記載,大勢至菩薩于因地時,得到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叁昧,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照經文的開示:「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也就是說,如果「一人專憶、一人…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寬運法師 彌陀佛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