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上)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
日前,《圓通與圓融》一文推出之後,有網友留言,要求我多講一點關于阿難尊者的事迹,因此,特別在這裏響應一下,希望大家能對這位「多聞第一」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尊者,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透過尊者的多聞與精勤不懈,從而明白佛法的結集、保存與弘揚之重要意義。
阿難之名的意義與由來
據史料記載,阿難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如《五燈會元》記載:「阿難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飯王,是佛之從弟。梵語『阿難陀』,此雲『慶喜』,亦雲「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爲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爲總持第一,嘗所贊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 ,如水傳器,佛乃命爲侍者。」
阿難,全名是「阿難陀」,有歡喜、慶喜、無染之意。此名的由來,乃因阿難誕生時,適逢佛陀成道的大喜之日,故父王爲其取名爲「阿難」。阿難端正清淨的容貌顔狀,令見者皆心生歡喜,亦真正符合此名之意。
由于阿難尊者相貌莊嚴端好,是故古德曾作偈贊雲:「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能令人心眼,見者大歡喜,諸來求見佛,通現不失宜。」
阿難被公推爲佛陀的侍者
佛陀成道後,曾先後由舍利弗及目犍連侍奉過。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叁歲,由于年紀日漸老邁,需要一個常隨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來,要大家推一人來擔任。舍利弗及目犍連均認爲阿難年青,記憶力強,擔任此職最合適,于是就推舉阿難。當時阿難提出叁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都不要穿。二、如有信衆請佛陀應供,不侍奉前去。叁、不該見佛陀的時候,不去見。
舍利弗、目犍連將阿難條件告訴佛陀。佛陀非常歡喜地歎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他提出的條件是爲了避免譏嫌,生怕別人批評他說爲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
于是十九歲的阿難,就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爲佛陀的侍者。其後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陀的身後,寸步不離,遊行印度各地弘化;凡是佛陀說法的時候,他都用心記下佛陀的言教,經常在講經法會上總結和傳達佛陀的經文奧義。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阿難隨侍佛陀的二十七年當中,他終日盡心盡力,直至佛陀入涅槃。在結集時,尊者能將自己多年所聽到之經典對大衆重說一遍,皆能倒背如流,牢記而不忘;所謂「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由此可見,阿難強記聞名,多聞第一。
何以他的記憶力會超群出衆呢?
經上說:在久遠以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比丘對沙彌要求嚴格,沙彌除了須出去托缽外,每天還要背誦很多的經文,如果達不到規定的進度,便會受到比丘的責備。某日,小沙彌受了比丘的訓斥,內心感到非常委屈、難過,于是便跑到郊外;恰巧遇到一位長者,這位長者知道詳情後,便發心供養這位沙彌,使其能專心背經。此後,沙彌每天都能專心誦經,課程也都能如期完成。這位沙彌就是今日的佛陀,而那位長者即是阿難尊者,由于前世布施助人修道的緣故,而感得多聞的果報,一聽佛陀說法便能憶持不忘。
因此佛陀曾贊歎阿難具八種不可思議:一者不受別請食;二者不受陳衣服;叁者來不非時;四者出入諸王豪貴家,見諸女人不生欲心;五者說十二部經,一經于耳曾不再問,如瀉一瓶置于一瓶;六者知他心智如佛入定;七者未得願智而能了知;八者秘密之言皆能了知。由于具足八法,阿難堪能受持佛所說經。
謙遜誠懇.受人尊重
阿難在僧團中深受人們的尊敬,他待人謙遜誠懇。和人相處,從不揚己之長,顯人之短。總是盡力幫助別人,爲別人提供方便。有時和外道談論佛法,也只是顯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師羅園,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辯來征服對方,而是以和暖的陽春,慢慢地溶解冰塊。
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難在接待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衆前來參拜佛陀時,總是安排適當時間,以滿足各人的願望。尤其是遠道而來的比丘,在未見佛陀前,阿難總是予以親切的安慰,使其安樂。所以比丘尼們都非常願聽阿難的教誡。他常對比丘尼說:「你們要好好遵守聖戒!」在家信衆,也喜歡聽阿難說法。他教導在家信衆要尊敬叁寶,受持五戒、十善,侍奉雙親,供養僧團。
阿難與摩登伽女
阿難不但相好莊嚴,威儀俊秀,凡見過他的人,都自然心生愛慕;而且內心柔軟,平等慈悲,可是雖然多聞,卻修持未深,缺乏定力。因受摩登伽女咒術所迷,差一點險失戒體,幸得佛力加持,始得脫難。據《楞嚴經》所說:
阿難一日持缽行乞,看見一位女子在水邊取水,阿難爲了讓這位女衆有種福田的因緣,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見阿難相好莊嚴,遂生愛慕之心,回家告訴母親:「剛才在水邊,遇見一位名叫阿難的修行人。母親,我見他長相極爲莊嚴,決定今生非阿難不嫁,您一定要幫我。」于是母親將女兒的心意轉達給阿難,阿難聽了回答說:「請告訴您的女兒,我是出家衆,出家的目的在了脫生死,出叁界;而欲愛、色愛皆爲流轉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誡弟子要遠離欲愛,修清淨梵行,所以我絕對不會娶妻的。」
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中)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
摩登伽的母親返回家中,將阿難所說的話回複給女兒,請女兒打消此念頭。然而摩登伽女並不死心,慫恿母親以咒術誘騙阿難。其母由于愛女心切,決定幫女兒達成心願。于是當阿難再次托缽化緣行經摩登伽女家門口時,以幻術迷惑阿難,使阿難不由自主地走進她們家,就在摩登伽兩母女誘惑阿難之際,幸逢世尊派文殊菩薩用《楞嚴神咒》化解,使阿難得以免失戒體。
但摩登伽女還是不死心,每天跟著阿難,阿難走到那裏,就跟到那裏,阿難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門口;阿難不堪其擾,于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後,就請摩登伽女來精舍,佛問:「妳爲何每天跟著阿難?」摩登伽女回答:「佛陀,聽說阿難沒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給阿難,作阿難的妻子。」佛說:「阿難沙門無發,妳既要嫁給他,也要跟他一樣剃發,如果妳肯剃發,我就勸阿難當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于是心滿意足的回家,將自己與佛陀的對話告訴母親,並請母親爲自己剃發,好作阿難的妻子。母親雖然傷心不忍,但禁不住愛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淚揮刀剃去愛女的頭發。
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訴佛陀:「我已剃發,請世尊履行諾言。」佛問:「摩登伽,我問妳,妳愛阿難的什麼?」摩登伽女回答:「我愛阿難的眼,愛阿難的鼻,愛阿難的口,愛阿難的聲音,愛阿難行步的樣子……。佛陀,總之阿難的一切我都愛。」佛說:「人的眼中有淚,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這些都十分臭穢不堪。如果兩人成爲夫妻後,便會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隨著親眷的生離死別,是無止盡的淚水,這些對自己又有什麼幫助呢?」摩登伽女痛切思惟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深覺人身臭穢不淨,而自己所執著的愛欲,是無邊生死的根本,由于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徹悟,當下證得阿羅漢道。
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證聖果,便告訴摩登伽女現在可以去找阿難了;摩登伽女慚愧低頭,長跪于佛前說:「自己過去實在愚癡才會追逐阿難,今承蒙佛陀慈悲開示真實之道令得證聖果,現在已心開意解,斷除種種煩惱,永出叁界,不再受生死流轉之苦。」
以上就是感召佛陀說出十卷《楞嚴經》的因緣。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說明了修行人必須定慧雙修;定慧等持方能不爲魔惑所擾。而《楞嚴神咒》,更是斷淫、斷欲之不可思議神咒,是故修行學佛之人必須恒常持誦。
佛陀涅槃與阿難問法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歲仍然孜孜不倦,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臨入涅槃之際,仍然不舍任何衆生,接受一位一百余歲的外道須跋陀羅,成爲最後的弟子。佛陀在拘屍那安羅雙樹間將入涅槃,雖然令弟子們悲痛不已,但是誠如佛陀的教言所說:「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間,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則。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現者,不能違背法性。」
佛陀開示弟子說:「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萬年,于汝何用?如果你們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們要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因爲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
由于阿難侍候佛陀多年,與佛陀的感情特別深厚,因此佛陀對他尤爲憐憫,慈和地對阿難說:「阿難,你是我親戚中的一位,爲釋氏的種子。我非常的憂念你!在我入涅槃後,你應該精勤……要知道世間乃是一痛苦的地方,應早求出離于此五濁愛欲之中。應生憂畏,不得救護之想。一失人身,則難可追回,盡此一形壽當中,要常須警察。……善惡的報,乃如影之隨形,一點也不胡塗。要了知叁世因果,乃循環而不失。此一生如果空過的活,則後悔就來不及追回。我將入于涅槃的時刻已到,我的遺教就是如上所示。」
這時阿難聽到佛陀的說話後,身心顫動,情識茫然;悲哽喑咽,深沒于憂海裏,全身迷悶,昏亂濁心。即投身在如來之前,猶如死人般一動也不動。此時阿那律(阿泥樓豆、阿耨樓陀),乃安慰阿難,欲減輕其愁心,就對他說:「爲什麼這樣愁苦呢?如來涅槃之時已到了。今日雖有如來之在世,明天就看不到了!你要依我之語,去咨…
《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