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上)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日前,《圆通与圆融》一文推出之后,有网友留言,要求我多讲一点关于阿难尊者的事迹,因此,特别在这里响应一下,希望大家能对这位「多闻第一」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尊者,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透过尊者的多闻与精勤不懈,从而明白佛法的结集、保存与弘扬之重要意义。
阿难之名的意义与由来
据史料记载,阿难是提婆达多的亲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如《五灯会元》记载:「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是佛之从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 ,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
阿难,全名是「阿难陀」,有欢喜、庆喜、无染之意。此名的由来,乃因阿难诞生时,适逢佛陀成道的大喜之日,故父王为其取名为「阿难」。阿难端正清净的容貌颜状,令见者皆心生欢喜,亦真正符合此名之意。
由于阿难尊者相貌庄严端好,是故古德曾作偈赞云:「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能令人心眼,见者大欢喜,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
阿难被公推为佛陀的侍者
佛陀成道后,曾先后由舍利弗及目犍连侍奉过。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岁,由于年纪日渐老迈,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家推一人来担任。舍利弗及目犍连均认为阿难年青,记忆力强,担任此职最合适,于是就推举阿难。当时阿难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都不要穿。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不侍奉前去。三、不该见佛陀的时候,不去见。
舍利弗、目犍连将阿难条件告诉佛陀。佛陀非常欢喜地叹说:阿难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讥嫌,生怕别人批评他说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
于是十九岁的阿难,就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其后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的身后,寸步不离,游行印度各地弘化;凡是佛陀说法的时候,他都用心记下佛陀的言教,经常在讲经法会上总结和传达佛陀的经文奥义。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阿难随侍佛陀的二十七年当中,他终日尽心尽力,直至佛陀入涅槃。在结集时,尊者能将自己多年所听到之经典对大众重说一遍,皆能倒背如流,牢记而不忘;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由此可见,阿难强记闻名,多闻第一。
何以他的记忆力会超群出众呢?
经上说:在久远以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弥住在一起修行。比丘对沙弥要求严格,沙弥除了须出去托钵外,每天还要背诵很多的经文,如果达不到规定的进度,便会受到比丘的责备。某日,小沙弥受了比丘的训斥,内心感到非常委屈、难过,于是便跑到郊外;恰巧遇到一位长者,这位长者知道详情后,便发心供养这位沙弥,使其能专心背经。此后,沙弥每天都能专心诵经,课程也都能如期完成。这位沙弥就是今日的佛陀,而那位长者即是阿难尊者,由于前世布施助人修道的缘故,而感得多闻的果报,一听佛陀说法便能忆持不忘。
因此佛陀曾赞叹阿难具八种不可思议:一者不受别请食;二者不受陈衣服;三者来不非时;四者出入诸王豪贵家,见诸女人不生欲心;五者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泻一瓶置于一瓶;六者知他心智如佛入定;七者未得愿智而能了知;八者秘密之言皆能了知。由于具足八法,阿难堪能受持佛所说经。
谦逊诚恳.受人尊重
阿难在僧团中深受人们的尊敬,他待人谦逊诚恳。和人相处,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有时和外道谈论佛法,也只是显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师罗园,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辩来征服对方,而是以和暖的阳春,慢慢地溶解冰块。
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难在接待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众前来参拜佛陀时,总是安排适当时间,以满足各人的愿望。尤其是远道而来的比丘,在未见佛陀前,阿难总是予以亲切的安慰,使其安乐。所以比丘尼们都非常愿听阿难的教诫。他常对比丘尼说:「你们要好好遵守圣戒!」在家信众,也喜欢听阿难说法。他教导在家信众要尊敬三宝,受持五戒、十善,侍奉双亲,供养僧团。
阿难与摩登伽女
阿难不但相好庄严,威仪俊秀,凡见过他的人,都自然心生爱慕;而且内心柔软,平等慈悲,可是虽然多闻,却修持未深,缺乏定力。因受摩登伽女咒术所迷,差一点险失戒体,幸得佛力加持,始得脱难。据《楞严经》所说:
阿难一日持钵行乞,看见一位女子在水边取水,阿难为了让这位女众有种福田的因缘,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阿难相好庄严,遂生爱慕之心,回家告诉母亲:「刚才在水边,遇见一位名叫阿难的修行人。母亲,我见他长相极为庄严,决定今生非阿难不嫁,您一定要帮我。」于是母亲将女儿的心意转达给阿难,阿难听了回答说:「请告诉您的女儿,我是出家众,出家的目的在了脱生死,出三界;而欲爱、色爱皆为流转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诫弟子要远离欲爱,修清净梵行,所以我绝对不会娶妻的。」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中)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摩登伽的母亲返回家中,将阿难所说的话回复给女儿,请女儿打消此念头。然而摩登伽女并不死心,怂恿母亲以咒术诱骗阿难。其母由于爱女心切,决定帮女儿达成心愿。于是当阿难再次托钵化缘行经摩登伽女家门口时,以幻术迷惑阿难,使阿难不由自主地走进她们家,就在摩登伽两母女诱惑阿难之际,幸逢世尊派文殊菩萨用《楞严神咒》化解,使阿难得以免失戒体。
但摩登伽女还是不死心,每天跟着阿难,阿难走到那里,就跟到那里,阿难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门口;阿难不堪其扰,于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后,就请摩登伽女来精舍,佛问:「妳为何每天跟着阿难?」摩登伽女回答:「佛陀,听说阿难没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给阿难,作阿难的妻子。」佛说:「阿难沙门无发,妳既要嫁给他,也要跟他一样剃发,如果妳肯剃发,我就劝阿难当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于是心满意足的回家,将自己与佛陀的对话告诉母亲,并请母亲为自己剃发,好作阿难的妻子。母亲虽然伤心不忍,但禁不住爱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泪挥刀剃去爱女的头发。
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诉佛陀:「我已剃发,请世尊履行诺言。」佛问:「摩登伽,我问妳,妳爱阿难的什么?」摩登伽女回答:「我爱阿难的眼,爱阿难的鼻,爱阿难的口,爱阿难的声音,爱阿难行步的样子……。佛陀,总之阿难的一切我都爱。」佛说:「人的眼中有泪,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这些都十分臭秽不堪。如果两人成为夫妻后,便会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随着亲眷的生离死别,是无止尽的泪水,这些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摩登伽女痛切思惟佛陀所开示的道理,深觉人身臭秽不净,而自己所执着的爱欲,是无边生死的根本,由于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彻悟,当下证得阿罗汉道。
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证圣果,便告诉摩登伽女现在可以去找阿难了;摩登伽女惭愧低头,长跪于佛前说:「自己过去实在愚痴才会追逐阿难,今承蒙佛陀慈悲开示真实之道令得证圣果,现在已心开意解,断除种种烦恼,永出三界,不再受生死流转之苦。」
以上就是感召佛陀说出十卷《楞严经》的因缘。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说明了修行人必须定慧双修;定慧等持方能不为魔惑所扰。而《楞严神咒》,更是断淫、断欲之不可思议神咒,是故修行学佛之人必须恒常持诵。
佛陀涅槃与阿难问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槃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在拘尸那安罗双树间将入涅槃,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
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由于阿难侍候佛陀多年,与佛陀的感情特别深厚,因此佛陀对他尤为怜悯,慈和地对阿难说:「阿难,你是我亲戚中的一位,为释氏的种子。我非常的忧念你!在我入涅槃后,你应该精勤……要知道世间乃是一痛苦的地方,应早求出离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不得救护之想。一失人身,则难可追回,尽此一形寿当中,要常须警察。……善恶的报,乃如影之随形,一点也不胡涂。要了知三世因果,乃循环而不失。此一生如果空过的活,则后悔就来不及追回。我将入于涅槃的时刻已到,我的遗教就是如上所示。」
这时阿难听到佛陀的说话后,身心颤动,情识茫然;悲哽喑咽,深没于忧海里,全身迷闷,昏乱浊心。即投身在如来之前,犹如死人般一动也不动。此时阿那律(阿泥楼豆、阿耨楼陀),乃安慰阿难,欲减轻其愁心,就对他说:「为什么这样愁苦呢?如来涅槃之时已到了。今日虽有如来之在世,明天就看不到了!你要依我之语,去咨…
《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