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启如来有关下面的四个问题:
第一:佛陀涅槃后,六群比丘所作之行都会污坏别人的形象,还有恶性的车匿;对于这些人要如何和他们共住,而得以示教呢?(六恶比丘:阐陀、迦留陀夷、三文达多、摩盐沙达多、马师,满宿。)
第二:如来在世,以佛为师,世尊寂灭后,要以何者为师呢?
第三:若佛在世,依他而住,如来既灭后,要依何而住呢?
第四:如来寂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的首句,要安何等之语呢?
此时阿难乃如狂梦中,听闻阿那律在安慰他,叫他向佛陀请教四项问题,就渐得醒悟,悲哀不能自胜。他醒后,即依照其吩咐,一一向佛陀请问。
佛陀回答阿难说:「阿难!你为什么忧苦悲哀到这种程度呢?诸佛之普化既告圆满后,其法就归于如是。善哉、善哉!阿难!你发四问,乃为最后之起问。这乃能大大的利益一切的世间。你们要谛听!要善思念之!」大家说:「唯然,世尊!非常的愿意听闻!」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你所问的,佛入涅槃后,六群的比丘,恶性的车匿,其行动都粗野,都会污染人家之清净。对于这些人要如何和他们共住,而能得以示教?阿难啊!如车匿比丘这种生性鄙恶的人,在我涅槃后当会渐渐的调伏,其心会变为柔和,会舍去其本来的恶性。……阿难!在我涅槃后,你应当依我教法的正观察,去教示六群、车匿比丘。叫他们深心依此清净的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阿难!如果能够谛现十二因缘,而究竟无我,深入本净的话,即能远离三界的大火!阿难!如来是真语者,所说都是诚实之言,最后要付嘱于你,你当修行!」
「阿难!如你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阿难!尸波罗戒(戒),就是你的大师!依戒去修行,就能得出世的甚深之定慧!」
「阿难!如你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为住?』阿难啊!这要依四念处,要庄严其心而住。第一为观身的性相乃同于虚空,名叫做『身念处』。第二为观受不在于内外,不住于中间,名叫做『受念处』。第三为观心但有名字,名字之性远离,就名叫做『心念处』。第四为: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之法,名叫做『法念处』。阿难!一切修行之人,应该依此四念处而住。」
「阿难!如你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之首句,要安何等之语。』阿难啊!如来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详见《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佛陀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槃处。而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佛陀遗教之结集
阿难聪明智慧,身相端正,人见皆悦。佛陀所讲的经法他一闻即能忆持不忘,不须要重复请问佛陀。所以佛陀称赞他:「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碍,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
可是,多年来,由于阿难要侍奉佛陀的起居饮食,没有太多时间修行,所以佛陀在世时虽然经常听闻佛法,却未能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弟子的最高修行境界)。
上面述及,佛陀将入涅槃之时,阿难悲痛得泣不成声。佛陀将最后遗教说出之后,复以怜愍的眼神看着阿难,对大家说:「阿难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为人温和而宽厚,闻法不忘,将来能在世间上发光发热。」弟子们相约聚集,商议举行会诵,以背诵出佛陀在世时所说之教法;三天后,阿难起程到王舍城参加第一次佛陀遗教圣典的结集,路上走了二个多月,最终抵达王舍城。当时主其事的首席大弟子迦叶尊者,选了一千位阿罗汉一同结集经藏。(何以只选一千罗汉呢
因佛陀在世时曾度了频婆娑罗王,王为了报佛恩,命令宫中每天设千人饭食供众,频婆娑罗王死后,他的儿子阿阇世王仍遵循遗命,设食供养千人。)
当千人齐集时,迦叶尊者入定,观见只有阿难一人还未证阿罗汉果。于是当众把他牵出,说道:「未证圣果,不准入内!」语毕,还故意在大众面前激发阿难,责问他六大罪状:
「你做佛陀侍者,有一次佛陀身体不舒服,走累了在树下休息,想喝水,你为什么不舀水给佛陀喝呢?」
阿难说:「虽然河水就在邻近,但是因为刚刚有一大队人马,将近五百辆车马经过,把河水弄脏了,一时它澄清不下来,所以我没有办法舀干净的水给佛陀喝,并不是我故意让佛陀口渴,没水喝。」
迦叶尊者说:「佛陀是一个证果的圣人,还怕喝脏水吗?你不让佛陀喝水是你的过失,这是你的一大罪过。」
阿难说:「我心里只有敬意没有过失,但是我尊敬你的德养和教诲,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对阿难说:「佛陀涅槃以后,你让女众比丘尼看佛陀的遗体,而且还让她们把佛陀的脚弄脏了,这是大不敬,也是你第二件罪过。」
阿难说:「佛陀入灭大家都很悲伤,女人更是感情脆弱,是她们悲伤啼哭的眼泪弄脏了手,以致弄脏了佛陀的脚,并不是故意的。我心无不敬,而且也只有这么做才是办法,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你向佛陀求情,准许女子出家,使正法减少五百年,并且使许多庄严的事变质,使檀越降低了热诚、信心,不再护持,减损福德因缘,这是你的第三件罪过。」
阿难说:「世尊的姨妈瞿昙弥,她有抚养佛陀成长的大恩,瞿昙弥恳切哀求,谁能无动于衷呢?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你为佛陀缝僧伽梨(「僧伽梨」就是僧人穿的大衣袈娑)的时候,竟然用脚踩着缝它,这是你第四件罪过。」
阿难说:「我并不是憍慢不恭敬,因为我当时私下,找不到人来帮忙我抓着把袈娑撑平,我只得用脚帮忙,我心念无过。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接着说:「佛陀在入涅槃之前,有一次曾问你,而且问了你三次,佛陀是不是该住世一劫或是更长的时间,你竟然都默不吭声,让天魔有机可乘,竟然答应佛陀这么快就入涅槃,这是你第五件大过。」
阿难说:「我实在不是有心这么做,当时我正在打坐,因为功夫不深被天魔干扰,有意蒙蔽我,让我听不到佛陀的问话,实在不是我所心愿的,我不是有意这么做。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佛陀曾说过一些杂琐、细碎的戒律要改掉,佛陀入灭的时候你竟然不问佛陀,不问佛陀『杂碎戒』指的是那些?这是第六件大过。」
阿难说:「当时我因悲伤过度,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也忘了有这件事情该问佛陀,不是我故意不问的,我不是有心犯错。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的呵责,令阿难惭愧悲泣,当众忏悔而得到清净,自知虽一向多闻,却智慧多而定力少,所以不能得果,必须定慧均等才可证圣。于是当下发奋坐禅经行,精进用功,经一昼夜殷勤求道,疲极欲睡,在头碰到枕头的一瞬间,忽然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从而获得了参加集会的资格。
集会的时候,阿难尊者以他超强的记忆,覆诵出佛陀所说过的法,让大众能够再次闻熏佛陀的教诲。最初集结的经典,如《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都是由阿难尊者所诵出的。所以大家都说他「多闻博达,智慧无碍」。
自佛陀去世后,阿难尊者与摩诃迦叶尊者,一起领导了佛教僧团的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维持着教团的生存和发展。
阿难入灭之因缘
迦叶尊者入灭后,阿难尊者成为世界佛教的领袖,在印度各国巡回传教。直至一百二十岁时,有一天,来到一座竹林中,听到有一比丘在诵佛法,念道:「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尊者听到此偈,不禁惨然叹道:「佛法在世间的衰微,怎么这般快速!」
于是,阿难尊者告诉这位比丘:「世间上有两种毁谤佛法的人:一种是多闻但却有邪见的人;一种是不了解佛法甚深的道理,而颠倒乱说的人。这两种人不但损人而且害己,不能使人脱离三恶道。」所以,刚才比丘所说的偈语应该改为:「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这位比丘将阿难尊者所说的话告诉他的师父。他的师父竟然说:「阿难已经老朽,智慧衰劣了,他的话不可以相信,你还是背诵以前的偈语吧!」
后来,阿难尊者又听到这位比丘在竹林下诵以前的偈语,再次问他是何原由,比丘便说出了他师父的讲法。阿难心想:「无常的力量太猛利了,能使无量的圣贤远离世间;使众生常处于怖畏中,邪见炽盛,不善心却日日增长。毁谤如来,断绝正教,当永沉生死大海,开三恶道之门,闭人天之路,故于无量劫受诸痛苦烦恼!世间的人真是为可怜愍者,我向这比丘说正法,他却反听邪见,不接受我的教导。」「世间充满众苦,难以久居,佛陀及同参道友们都已入灭,何必再久留人间呢?」
这时,阿难尊者在世间的度化因缘已尽,将入寂时,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与北岸的毗舍离国两相对峙,刀兵相向。阿难尊者就给他们的国王阿阇世王和毗舍离王托梦,预示自己将般涅槃。二国王都想得到阿难尊者的舍利以作供养,于是同时赶到恒河边,此时尊者飞到恒河上空,入火光三昧,现种种神通,并对二国王开示道:
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
涅槃当我静,而无诸有故。
时有雪山王百仙人应空而来,礼尊者足,皈依佛教,剃度出家,并说偈言: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偈颂毕,尊者分身作四份入寂,其中一份与毗舍离王,一份与阿阿阇世王,让他们各自建塔供奉。二国王心怀惭愧,各自退兵。
阿难尊者入灭后,流传佛法的责任便付嘱给弟子商那和修了。
结语
阿难尊者的一生,除了辅助佛陀弘扬教化之外,其他重大事迹与贡献亦属不少,可概括为以下数点:
一是摩登伽女之难:摩登伽女即旃陀罗女钵吉帝,欲以咒术迷惑阿难,终因佛力加持,始得脱身,最后钵吉帝女为佛所教化,出家得阿罗汉果。「钵吉帝」在印度属于「可触者」,是最低下的种姓;因阿难的原故,佛教没有放弃这些受尽歧视的弱势群体,佛陀提倡「四姓平等」、「众生平等」,让他们享受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二是女性出家的因缘:今天的女性得以出家,应归功于阿难尊者,因为他请求佛陀准许收容出家女弟子。
三是佛经的结集:由于阿难尊者超凡的记忆力,佛陀的言教在他的努力结集整理下,才得以面世。
四是入寂之时,分身涅槃,止息战争,被传为千古佳话;遗骸分别由两国建塔供奉。
公元七世纪前半叶,唐代玄奘法师前往去印度游学之时,仍见到此一遗迹。现时在中国佛教寺院或石窟、雕塑、壁画中,阿难尊者往往被塑成正在合掌礼佛的年青僧人,与摩诃迦叶尊者一同侍立在释迦佛的两边,构成「一佛二弟子」的格局,受人尊敬、赞叹与膜拜。
《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