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啓如來有關下面的四個問題:
第一:佛陀涅槃後,六群比丘所作之行都會汙壞別人的形象,還有惡性的車匿;對于這些人要如何和他們共住,而得以示教呢?(六惡比丘:闡陀、迦留陀夷、叁文達多、摩鹽沙達多、馬師,滿宿。)
第二:如來在世,以佛爲師,世尊寂滅後,要以何者爲師呢?
第叁:若佛在世,依他而住,如來既滅後,要依何而住呢?
第四:如來寂滅後,結集法藏時,一切經的首句,要安何等之語呢?
此時阿難乃如狂夢中,聽聞阿那律在安慰他,叫他向佛陀請教四項問題,就漸得醒悟,悲哀不能自勝。他醒後,即依照其吩咐,一一向佛陀請問。
佛陀回答阿難說:「阿難!你爲什麼憂苦悲哀到這種程度呢?諸佛之普化既告圓滿後,其法就歸于如是。善哉、善哉!阿難!你發四問,乃爲最後之起問。這乃能大大的利益一切的世間。你們要谛聽!要善思念之!」大家說:「唯然,世尊!非常的願意聽聞!」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你所問的,佛入涅槃後,六群的比丘,惡性的車匿,其行動都粗野,都會汙染人家之清淨。對于這些人要如何和他們共住,而能得以示教?阿難啊!如車匿比丘這種生性鄙惡的人,在我涅槃後當會漸漸的調伏,其心會變爲柔和,會舍去其本來的惡性。……阿難!在我涅槃後,你應當依我教法的正觀察,去教示六群、車匿比丘。叫他們深心依此清淨的正法,不久自當得證上果。……阿難!如果能夠谛現十二因緣,而究竟無我,深入本淨的話,即能遠離叁界的大火!阿難!如來是真語者,所說都是誠實之言,最後要付囑于你,你當修行!」
「阿難!如你所問:『佛去世後,以何爲師?』阿難!屍波羅戒(戒),就是你的大師!依戒去修行,就能得出世的甚深之定慧!」
「阿難!如你所問:『佛涅槃後,依何爲住?』阿難啊!這要依四念處,要莊嚴其心而住。第一爲觀身的性相乃同于虛空,名叫做『身念處』。第二爲觀受不在于內外,不住于中間,名叫做『受念處』。第叁爲觀心但有名字,名字之性遠離,就名叫做『心念處』。第四爲: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之法,名叫做『法念處』。阿難!一切修行之人,應該依此四念處而住。」
「阿難!如你所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時,一切經之首句,要安何等之語。』阿難啊!如來滅後,結集法藏時,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衆而說是經』。」(詳見《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佛陀並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處、說法處、涅槃處。而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
佛陀遺教之結集
阿難聰明智慧,身相端正,人見皆悅。佛陀所講的經法他一聞即能憶持不忘,不須要重複請問佛陀。所以佛陀稱贊他:「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礙,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
可是,多年來,由于阿難要侍奉佛陀的起居飲食,沒有太多時間修行,所以佛陀在世時雖然經常聽聞佛法,卻未能證得阿羅漢果位(聲聞弟子的最高修行境界)。
上面述及,佛陀將入涅槃之時,阿難悲痛得泣不成聲。佛陀將最後遺教說出之後,複以憐愍的眼神看著阿難,對大家說:「阿難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爲人溫和而寬厚,聞法不忘,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光發熱。」弟子們相約聚集,商議舉行會誦,以背誦出佛陀在世時所說之教法;叁天後,阿難起程到王舍城參加第一次佛陀遺教聖典的結集,路上走了二個多月,最終抵達王舍城。當時主其事的首席大弟子迦葉尊者,選了一千位阿羅漢一同結集經藏。(何以只選一千羅漢呢
因佛陀在世時曾度了頻婆娑羅王,王爲了報佛恩,命令宮中每天設千人飯食供衆,頻婆娑羅王死後,他的兒子阿阇世王仍遵循遺命,設食供養千人。)
當千人齊集時,迦葉尊者入定,觀見只有阿難一人還未證阿羅漢果。于是當衆把他牽出,說道:「未證聖果,不准入內!」語畢,還故意在大衆面前激發阿難,責問他六大罪狀:
「你做佛陀侍者,有一次佛陀身體不舒服,走累了在樹下休息,想喝水,你爲什麼不舀水給佛陀喝呢?」
阿難說:「雖然河水就在鄰近,但是因爲剛剛有一大隊人馬,將近五百輛車馬經過,把河水弄髒了,一時它澄清不下來,所以我沒有辦法舀幹淨的水給佛陀喝,並不是我故意讓佛陀口渴,沒水喝。」
迦葉尊者說:「佛陀是一個證果的聖人,還怕喝髒水嗎?你不讓佛陀喝水是你的過失,這是你的一大罪過。」
阿難說:「我心裏只有敬意沒有過失,但是我尊敬你的德養和教誨,我向大衆忏悔。」
迦葉尊者又對阿難說:「佛陀涅槃以後,你讓女衆比丘尼看佛陀的遺體,而且還讓她們把佛陀的腳弄髒了,這是大不敬,也是你第二件罪過。」
阿難說:「佛陀入滅大家都很悲傷,女人更是感情脆弱,是她們悲傷啼哭的眼淚弄髒了手,以致弄髒了佛陀的腳,並不是故意的。我心無不敬,而且也只有這麼做才是辦法,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衆忏悔。」
迦葉尊者又說:「你向佛陀求情,准許女子出家,使正法減少五百年,並且使許多莊嚴的事變質,使檀越降低了熱誠、信心,不再護持,減損福德因緣,這是你的第叁件罪過。」
阿難說:「世尊的姨媽瞿昙彌,她有撫養佛陀成長的大恩,瞿昙彌懇切哀求,誰能無動于衷呢?這實在是不得已的事,但我尊敬你,我向大衆忏悔。」
迦葉尊者又說:「你爲佛陀縫僧伽梨(「僧伽梨」就是僧人穿的大衣袈娑)的時候,竟然用腳踩著縫它,這是你第四件罪過。」
阿難說:「我並不是憍慢不恭敬,因爲我當時私下,找不到人來幫忙我抓著把袈娑撐平,我只得用腳幫忙,我心念無過。但我尊敬你,我向大衆忏悔。」
迦葉尊者接著說:「佛陀在入涅槃之前,有一次曾問你,而且問了你叁次,佛陀是不是該住世一劫或是更長的時間,你竟然都默不吭聲,讓天魔有機可乘,竟然答應佛陀這麼快就入涅槃,這是你第五件大過。」
阿難說:「我實在不是有心這麼做,當時我正在打坐,因爲功夫不深被天魔幹擾,有意蒙蔽我,讓我聽不到佛陀的問話,實在不是我所心願的,我不是有意這麼做。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衆忏悔。」
迦葉尊者又說:「佛陀曾說過一些雜瑣、細碎的戒律要改掉,佛陀入滅的時候你竟然不問佛陀,不問佛陀『雜碎戒』指的是那些?這是第六件大過。」
阿難說:「當時我因悲傷過度,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也忘了有這件事情該問佛陀,不是我故意不問的,我不是有心犯錯。但我尊敬你,我向大衆忏悔。」
迦葉尊者的呵責,令阿難慚愧悲泣,當衆忏悔而得到清淨,自知雖一向多聞,卻智慧多而定力少,所以不能得果,必須定慧均等才可證聖。于是當下發奮坐禅經行,精進用功,經一晝夜殷勤求道,疲極欲睡,在頭碰到枕頭的一瞬間,忽然大悟,證得了阿羅漢果,從而獲得了參加集會的資格。
集會的時候,阿難尊者以他超強的記憶,覆誦出佛陀所說過的法,讓大衆能夠再次聞熏佛陀的教誨。最初集結的經典,如《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由阿難尊者所誦出的。所以大家都說他「多聞博達,智慧無礙」。
自佛陀去世後,阿難尊者與摩诃迦葉尊者,一起領導了佛教僧團的活動,在相當長的時期裏,維持著教團的生存和發展。
阿難入滅之因緣
迦葉尊者入滅後,阿難尊者成爲世界佛教的領袖,在印度各國巡回傳教。直至一百二十歲時,有一天,來到一座竹林中,聽到有一比丘在誦佛法,念道:「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尊者聽到此偈,不禁慘然歎道:「佛法在世間的衰微,怎麼這般快速!」
于是,阿難尊者告訴這位比丘:「世間上有兩種毀謗佛法的人:一種是多聞但卻有邪見的人;一種是不了解佛法甚深的道理,而顛倒亂說的人。這兩種人不但損人而且害己,不能使人脫離叁惡道。」所以,剛才比丘所說的偈語應該改爲:「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這位比丘將阿難尊者所說的話告訴他的師父。他的師父竟然說:「阿難已經老朽,智慧衰劣了,他的話不可以相信,你還是背誦以前的偈語吧!」
後來,阿難尊者又聽到這位比丘在竹林下誦以前的偈語,再次問他是何原由,比丘便說出了他師父的講法。阿難心想:「無常的力量太猛利了,能使無量的聖賢遠離世間;使衆生常處于怖畏中,邪見熾盛,不善心卻日日增長。毀謗如來,斷絕正教,當永沈生死大海,開叁惡道之門,閉人天之路,故于無量劫受諸痛苦煩惱!世間的人真是爲可憐愍者,我向這比丘說正法,他卻反聽邪見,不接受我的教導。」「世間充滿衆苦,難以久居,佛陀及同參道友們都已入滅,何必再久留人間呢?」
這時,阿難尊者在世間的度化因緣已盡,將入寂時,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國與北岸的毗舍離國兩相對峙,刀兵相向。阿難尊者就給他們的國王阿阇世王和毗舍離王托夢,預示自己將般涅槃。二國王都想得到阿難尊者的舍利以作供養,于是同時趕到恒河邊,此時尊者飛到恒河上空,入火光叁昧,現種種神通,並對二國王開示道:
二王善嚴住,勿爲苦悲戀。
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
時有雪山王百仙人應空而來,禮尊者足,皈依佛教,剃度出家,並說偈言: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偈頌畢,尊者分身作四份入寂,其中一份與毗舍離王,一份與阿阿阇世王,讓他們各自建塔供奉。二國王心懷慚愧,各自退兵。
阿難尊者入滅後,流傳佛法的責任便付囑給弟子商那和修了。
結語
阿難尊者的一生,除了輔助佛陀弘揚教化之外,其他重大事迹與貢獻亦屬不少,可概括爲以下數點:
一是摩登伽女之難:摩登伽女即旃陀羅女缽吉帝,欲以咒術迷惑阿難,終因佛力加持,始得脫身,最後缽吉帝女爲佛所教化,出家得阿羅漢果。「缽吉帝」在印度屬于「可觸者」,是最低下的種姓;因阿難的原故,佛教沒有放棄這些受盡歧視的弱勢群體,佛陀提倡「四姓平等」、「衆生平等」,讓他們享受到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二是女性出家的因緣:今天的女性得以出家,應歸功于阿難尊者,因爲他請求佛陀准許收容出家女弟子。
叁是佛經的結集:由于阿難尊者超凡的記憶力,佛陀的言教在他的努力結集整理下,才得以面世。
四是入寂之時,分身涅槃,止息戰爭,被傳爲千古佳話;遺骸分別由兩國建塔供奉。
公元七世紀前半葉,唐代玄奘法師前往去印度遊學之時,仍見到此一遺迹。現時在中國佛教寺院或石窟、雕塑、壁畫中,阿難尊者往往被塑成正在合掌禮佛的年青僧人,與摩诃迦葉尊者一同侍立在釋迦佛的兩邊,構成「一佛二弟子」的格局,受人尊敬、贊歎與膜拜。
《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