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
(一) 觀音菩薩得千手千眼的因緣
觀音菩薩住在補陀落伽山時,說出他在很久之前,得「千光王靜住如來」授他大悲咒,菩薩發了利樂一切衆生的大願,即由初地超第八地,實時身生千手千眼。菩薩得千手千眼後,再向佛發誓說:「世尊,若諸衆生,誦持大悲神咒,墮叁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于現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爲大悲心陀羅尼也。」這句誓言,也就成爲《大悲法忏》的中心誓願,誦此神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是修持《大悲神咒》而成就及得千手千眼的。千手表菩薩大悲願力,縱有無數衆生同一時間祈求,菩薩都能施援手濟度厄難;千眼表菩薩有無限智慧,能夠同時觀見衆生的祈求,而作出濟度,千手千眼是菩薩悲智雙運的表征。
因此,無論有多少人在同一時間內誠心祈求菩薩,菩薩都會以千眼看見,千耳聽見,伸出千手去援助的,所以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菩薩無處不在。
(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何況住在普陀山的不是一般神仙,而是古佛再來的大菩薩.因此,浙江普陀山人傑地靈,高僧輩出,更蜚聲國際。
曆代有不少皇帝,禦駕親臨普陀的亦不少,有的是遊幸名山,欣賞海上風光,有的是專程前來,朝山拜佛,爲太後娘娘還願。因此,普陀自開山以來,也不知曾有多少當今皇帝、王公大臣來山進香,朝拜觀世音菩薩。
過去,皇帝出門,不像現在總統出巡這樣隨便,因此當萬歲駕臨普陀山時,也不像現在的總統遊普陀這樣方便。過去皇帝聖駕親臨,真是不得了的大事,全山清潔運動不消說,就是預備鋪張接駕的排場,也不知要煞費多少人的苦心,深恐惹歡迎不誠,招待不恭之罪。
(叁) 皇帝禦駕親臨.方丈大亂方寸
有一次,也不知是那一位皇帝萬歲,禦駕親臨到普陀山,地方官在多天前就派人通知普陀山普濟寺的方丈大和尚,要他把全山整理清潔,全寺張燈結彩,歡迎聖駕光臨。
寺內的大和尚接到通知以後,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萬歲爺親自來山進香,使民衆對佛教增加信心,爲名山增光彩;懼的是自己沒有學問,深山裏的和尚,不但沒見過皇帝,就是地方的縣府也很少見過,如果對皇帝禮貌稍有不周,就有冒犯聖駕之罪名,爲了此事,方丈方寸大亂,大傷腦筋。
(四) 桃僵李代.以假亂真
在萬歲皇帝未來之前,普濟寺方丈室開了一次高層會議,一方面籌劃萬歲來山布置歡迎的場面,另一方面就是大和尚不敢出面接駕。可是一國之主的皇帝來了,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怎麼可以不出來接駕呢?可是這位大和尚,是一位老修行,平時在寺內,對信衆們講開示,講得很好,然而,一見到大庭廣衆,與大人物接談時,他就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和尚雖然是方外之人,可是一國之君來了,不能不以禮相見的。見面時一定要有問必答。在專製的君主時代,如果對主上講話有一言之差,重則名山變色,輕則有慢君之罪。由于事件關系到全山僧衆的安全,一定要推選一位能言善辯,識膽過人的和尚來,代替方丈和尚見駕。開會的結果,大家公推客堂裏的書記師代表方丈和尚接駕。
這位書記師是中年出家,想當初也是政壇上一位風雲人物,不但見多識廣,而且博學多才,不但威儀嚴肅,而且貌相莊嚴。因此這位書記師便被推選爲最佳代表人選。
(五)應對如流.萬歲攝受
當皇帝的龍船從沈家門開進普陀時,書記師已率領了全山首領執事,老早在碼頭等候,恭迎聖駕上岸.隨駕而來的文武大臣,都與這位假方丈行合十禮,沿途道傍,香花結彩,歡迎聖駕莅臨的場面,相當偉大,鞭炮之聲,不絕于耳。
皇帝看見這位方丈和尚,威儀齊整,道貌岸然,相與言談,佛典掌故,應答如流,真所謂「有問必答,言必中肯」,萬歲爺不禁龍顔大悅,認爲這樣的和尚,才不負名山的方丈,于是,傳下聖旨,禦賜大和尚紫衣龍袍,並樂助齋糧若幹擔,全寺打齋供衆結緣,皇帝拜佛還願後,便擺駕回京。(
(六)禦賜紫衣.歸還方丈
皇帝走後,躲在寺內的真方丈和尚,這時才敢出來,同時也才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恐怕書記師有了差錯,露出馬腳來,那就罪過不小了,現在書記師不但不辱使命,並且還得到皇上稱許,禦賜紫衣龍袍,真是無上光榮!
書記師送駕走後,回來親自將皇帝禦賜的紫衣龍袍,雙手捧進方丈室,獻給大和尚,和尚一見書記進來,很客的讓坐說:「今天如果不是你幫我的忙,我真沒辦法應付這一場面。你不但爲我解了圍,也替名山爭光不少,這是皇帝禦賜給你的寶物,你收下來留作紀念吧!」書記師說:「和尚,我在常住吃飯,替常住效力,是應該的,請和尚千萬不要客氣,紫衣龍袍,是皇帝賜給方丈大和尚的,我非方丈,故不敢領受,還是和尚收起來,方爲合理,將來可以永鎮名山,以作紀念。」
(七)天子崔護重來.假方丈逼于和盤托出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皇帝不知爲甚麼事,又再駕臨南海,拜佛進香,當然還是請這位書記師出來代表方丈,前往碼頭接駕,照理紫衣龍袍,是皇帝親贈的,皇帝來的時候,要把紫衣龍袍穿起來接駕,以表恭敬,不然就是看不起萬歲,犯輕慢的罪。可是這位書記師,他不是真方丈大和尚,當然不敢穿紫衣龍袍。
皇帝來到前寺坐下,看見這位假方丈沒有穿他賜的紫衣龍袍接駕,因此便問他爲甚麼不穿我賜的紫衣龍袍來接我呢?書記師這時不能不說真話了,于是戰戰兢兢地說:「請我主仁王賜罪,我不是本寺的方丈和尚,萬歲的紫衣龍袍,是賜給方丈和尚的,我不是方丈,所以不敢穿。」萬歲一聽,大爲驚奇的說:「你不是方丈,你是何人?你的方丈,爲甚麼不來見我?」書記師說:「請萬歲不要責怪,本寺方丈,是一位老修行,他一生苦修,只有領衆梵修,從來沒有下山與官場人往來。同時,他講話的口音,皇上恐聽不清楚,恐怕冒犯了萬歲,因此教我代表出來接駕,還求皇上赦罪。」皇上說:「你既不是本寺方丈,你是何人?」「啓奏萬歲,我是本寺客堂裏的書記師。」
(八)皇帝愛才.再賜紫衣龍袍
萬歲不但不生氣,反而很歡喜地說:「你是一位書記師,有如此豐富的學識,周到的禮節,不是方丈,不穿我禦賜的衣物,並把衣物送歸方丈,不仗勢越權。你不但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外交僧,而且也是一位忠厚正道的好和尚,我破例額外再賜你書記師一套紫衣龍袍,等我下次來山,你穿我的紫衣龍袍來接我。」
(九)皇恩浩蕩.職事蒙光
按照叢林規矩,請職事是先請書記,而後升堂主,書記師的職位,就等同軍營的准尉官一樣,是一個起碼官。當了書記之後,然後再升堂主及後堂,這樣一層一層的升上去。但普陀山的前寺與衆不同,請職事先請堂主,由堂主升書記,同時全寺只有一個書記位,沒有兩個書記,不像其它叢林,有數十個甚至一百多個挂書記號的執事。這樣特別的家風,只有普陀前寺才有,很可能就是因爲前寺書記師曾獲得皇帝賞賜紫衣龍袍的緣故吧!因此說,皇恩浩蕩,職位也蒙光!
普陀山不守戒律清規的和尚的故事,其實是反面教材。我們應該相信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根本不會戲弄羅漢做一個無頂塔;羅漢是斷惑之人,亦不會因此而報複。此兩宗公案只是示警,比丘要自律,不犯威儀,免招诟病,被人喚作獅子蟲;而比丘縱有過失,居士亦不應言僧過,不作末世滅法人。
菩薩因爲大悲心,修得金剛叁昧無作妙力,與衆生同悲仰,願一切衆生得離災難,安樂自在,故常以十四種無畏施給衆生。若衆生遇急難時,至心呼喚菩薩名,即能獲得菩薩救援。當衆生遇到苦惱、火難、水難、羅剎惡鬼難、刀兵刑罰難、鬼祟難、枷鎖囚禁難、劫賊難、貪毒害、瞋毒害、癡毒害等,或想得兒子、或想得女兒、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實時觀他的音聲,一切所求皆得如願。
觀音菩薩因爲大願力,得金剛叁昧妙力,作叁十二種化身(注),遇有衆生應以甚麼身得度,便現甚麼身而爲說法,令他成就。
南北朝的梁武帝,建寺七百余,供僧無數,從印度請高僧來譯經,首創《梁皇寶忏》及《水陸法會》,對佛教的種種貢獻,都是因爲受了寶志公的影響。相傳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爲國師輔助梁武帝,令他成就,並爲我國佛教奠下穩固基石,創造源遠悠長的佛教傳承。
志公和尚是南朝時代的僧人,俗姓朱,陝西南鄭人,亦有說是江蘇句容人,更有說是南京人,世人稱他爲寶志公。志公少年時,在道林寺僧儉座下出家,修習禅定,在劉宋太始時,忽然居無定所,飲食無時,頭發常長至數寸,赤腳手執錫杖,亦與人賦詩,猶如谶記。谶記亦稱懸記,是佛預言未來的話,志公和尚的預言非常准確,因此很多人向他請問罪福吉凶,都很靈驗。因爲這樣,齊武帝以他惑衆爲理由,把志公囚在獄中,卻見志公每天在鬧市出現,再往獄中檢視時,又見志公仍然在獄中。齊武帝于是把他迎入華林園供養,並禁止他出入,而志公和尚依然神遊參訪各處寺院,直至梁武帝建國後,才被解禁釋放,讓他住在後堂,並奉爲國師。梁武帝每天與國師談論佛法,遇事必向國師請教,群臣對國師更是奉若神明。志公在天監十叁年十二月示寂,世壽九十六歲,皇帝敕葬在鍾山獨龍阜,在墓側建立開善寺,谥號廣濟大師,後來曆代皇帝都有追贈,世人更相信他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由此而知,我們身邊的觀世音菩薩很多,只是大家沒注意而已。
菩薩與我們這娑婆世間的衆生特別有緣,故時常現身,或以神通變化,或舍身救人,感得觀音菩薩靈應,而現身作證的人非常多,有顯感顯應的,顯感冥應的,冥感冥應,冥感顯應等種種。
我們身邊的人,有很多都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例如我們父母、師長、同事等,都是觀音菩薩化身幫助我們,成就我們,是故應好好恭敬對待他們,如同恭敬觀世音菩薩!
註釋:
據《首楞嚴經》卷六載,其示現之相及應化因緣爲:
(一)佛身應,若見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時,則于彼前應現佛身,而爲說法。
(二)菩薩應,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則于彼前應現菩薩身,而爲說法。
(叁)緣覺應,已斷十二因緣者,緣斷勝性,勝妙現圓,即于彼前應現緣覺身,而爲說法。
(四)聲聞應,得四谛空者,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則于彼前應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五)梵王應,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則應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六)帝釋應,若諸衆生欲爲天王,統領諸天,則應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彼成就。
(七)自在天應,欲界第五天,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即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八)大自在天應,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則現此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九) 天大將軍應,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即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四天王應,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即于彼前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一)四天王太子應,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則于彼前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二)人王應,若諸衆生,樂爲人王,菩薩即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叁)長者應,若諸衆生愛爲族長,受人尊重,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四)居士應,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五)宰官應,若諸衆生愛治國土、管理邦邑,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令彼成就。
(十六)婆羅門應,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則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七)比丘應,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即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八)比丘尼應,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于彼前,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十九)優婆塞應,若有男子樂持五戒,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二十)優婆夷應,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一)女主應,女主即皇後、王後。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二)童男應,若有衆生不壞男根,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叁)童女應,若有處女愛樂處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四)天應,若有諸天樂出天倫,則應現天身,而爲說法。
(廿五)龍應,若有諸龍樂出龍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六)夜叉應,若有夜叉樂度本倫,即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七)乾闼婆應,若有乾闼婆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八)阿修羅應,若阿修羅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廿九)緊那羅應,若緊那羅,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卅)摩呼羅伽應,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爲說法。
(卅一)人應,若諸衆生愛樂人身,修人之行,即現人身,而爲說法。
(卅二)非人應,非人即鬼畜之類。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則于彼前應現其身,而爲說法,令彼解脫。
菩薩在原文中爲「獨覺」,夜叉在原文中爲「藥叉」。此叁十二應系菩薩以叁昧聞薰、聞修、無作之妙力所得之自在成就。與《法華經·普門品》所說之叁十叁身大同小異。
(全文完)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寬運法師觀音菩薩聖誕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