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
(一) 观音菩萨得千手千眼的因缘
观音菩萨住在补陀落伽山时,说出他在很久之前,得「千光王静住如来」授他大悲咒,菩萨发了利乐一切众生的大愿,即由初地超第八地,实时身生千手千眼。菩萨得千手千眼后,再向佛发誓说:「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这句誓言,也就成为《大悲法忏》的中心誓愿,诵此神咒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由此可知观世音菩萨是修持《大悲神咒》而成就及得千手千眼的。千手表菩萨大悲愿力,纵有无数众生同一时间祈求,菩萨都能施援手济度厄难;千眼表菩萨有无限智慧,能够同时观见众生的祈求,而作出济度,千手千眼是菩萨悲智双运的表征。
因此,无论有多少人在同一时间内诚心祈求菩萨,菩萨都会以千眼看见,千耳听见,伸出千手去援助的,所以说千处祈求千处现,菩萨无处不在。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何况住在普陀山的不是一般神仙,而是古佛再来的大菩萨.因此,浙江普陀山人杰地灵,高僧辈出,更蜚声国际。
历代有不少皇帝,御驾亲临普陀的亦不少,有的是游幸名山,欣赏海上风光,有的是专程前来,朝山拜佛,为太后娘娘还愿。因此,普陀自开山以来,也不知曾有多少当今皇帝、王公大臣来山进香,朝拜观世音菩萨。
过去,皇帝出门,不像现在总统出巡这样随便,因此当万岁驾临普陀山时,也不像现在的总统游普陀这样方便。过去皇帝圣驾亲临,真是不得了的大事,全山清洁运动不消说,就是预备铺张接驾的排场,也不知要煞费多少人的苦心,深恐惹欢迎不诚,招待不恭之罪。
(三) 皇帝御驾亲临.方丈大乱方寸
有一次,也不知是那一位皇帝万岁,御驾亲临到普陀山,地方官在多天前就派人通知普陀山普济寺的方丈大和尚,要他把全山整理清洁,全寺张灯结彩,欢迎圣驾光临。
寺内的大和尚接到通知以后,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万岁爷亲自来山进香,使民众对佛教增加信心,为名山增光彩;惧的是自己没有学问,深山里的和尚,不但没见过皇帝,就是地方的县府也很少见过,如果对皇帝礼貌稍有不周,就有冒犯圣驾之罪名,为了此事,方丈方寸大乱,大伤脑筋。
(四) 桃僵李代.以假乱真
在万岁皇帝未来之前,普济寺方丈室开了一次高层会议,一方面筹划万岁来山布置欢迎的场面,另一方面就是大和尚不敢出面接驾。可是一国之主的皇帝来了,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怎么可以不出来接驾呢?可是这位大和尚,是一位老修行,平时在寺内,对信众们讲开示,讲得很好,然而,一见到大庭广众,与大人物接谈时,他就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和尚虽然是方外之人,可是一国之君来了,不能不以礼相见的。见面时一定要有问必答。在专制的君主时代,如果对主上讲话有一言之差,重则名山变色,轻则有慢君之罪。由于事件关系到全山僧众的安全,一定要推选一位能言善辩,识胆过人的和尚来,代替方丈和尚见驾。开会的结果,大家公推客堂里的书记师代表方丈和尚接驾。
这位书记师是中年出家,想当初也是政坛上一位风云人物,不但见多识广,而且博学多才,不但威仪严肃,而且貌相庄严。因此这位书记师便被推选为最佳代表人选。
(五)应对如流.万岁摄受
当皇帝的龙船从沈家门开进普陀时,书记师已率领了全山首领执事,老早在码头等候,恭迎圣驾上岸.随驾而来的文武大臣,都与这位假方丈行合十礼,沿途道傍,香花结彩,欢迎圣驾莅临的场面,相当伟大,鞭炮之声,不绝于耳。
皇帝看见这位方丈和尚,威仪齐整,道貌岸然,相与言谈,佛典掌故,应答如流,真所谓「有问必答,言必中肯」,万岁爷不禁龙颜大悦,认为这样的和尚,才不负名山的方丈,于是,传下圣旨,御赐大和尚紫衣龙袍,并乐助斋粮若干担,全寺打斋供众结缘,皇帝拜佛还愿后,便摆驾回京。(
(六)御赐紫衣.归还方丈
皇帝走后,躲在寺内的真方丈和尚,这时才敢出来,同时也才放下心中的一块石头,他恐怕书记师有了差错,露出马脚来,那就罪过不小了,现在书记师不但不辱使命,并且还得到皇上称许,御赐紫衣龙袍,真是无上光荣!
书记师送驾走后,回来亲自将皇帝御赐的紫衣龙袍,双手捧进方丈室,献给大和尚,和尚一见书记进来,很客的让坐说:「今天如果不是你帮我的忙,我真没办法应付这一场面。你不但为我解了围,也替名山争光不少,这是皇帝御赐给你的宝物,你收下来留作纪念吧!」书记师说:「和尚,我在常住吃饭,替常住效力,是应该的,请和尚千万不要客气,紫衣龙袍,是皇帝赐给方丈大和尚的,我非方丈,故不敢领受,还是和尚收起来,方为合理,将来可以永镇名山,以作纪念。」
(七)天子崔护重来.假方丈逼于和盘托出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皇帝不知为甚么事,又再驾临南海,拜佛进香,当然还是请这位书记师出来代表方丈,前往码头接驾,照理紫衣龙袍,是皇帝亲赠的,皇帝来的时候,要把紫衣龙袍穿起来接驾,以表恭敬,不然就是看不起万岁,犯轻慢的罪。可是这位书记师,他不是真方丈大和尚,当然不敢穿紫衣龙袍。
皇帝来到前寺坐下,看见这位假方丈没有穿他赐的紫衣龙袍接驾,因此便问他为甚么不穿我赐的紫衣龙袍来接我呢?书记师这时不能不说真话了,于是战战兢兢地说:「请我主仁王赐罪,我不是本寺的方丈和尚,万岁的紫衣龙袍,是赐给方丈和尚的,我不是方丈,所以不敢穿。」万岁一听,大为惊奇的说:「你不是方丈,你是何人?你的方丈,为甚么不来见我?」书记师说:「请万岁不要责怪,本寺方丈,是一位老修行,他一生苦修,只有领众梵修,从来没有下山与官场人往来。同时,他讲话的口音,皇上恐听不清楚,恐怕冒犯了万岁,因此教我代表出来接驾,还求皇上赦罪。」皇上说:「你既不是本寺方丈,你是何人?」「启奏万岁,我是本寺客堂里的书记师。」
(八)皇帝爱才.再赐紫衣龙袍
万岁不但不生气,反而很欢喜地说:「你是一位书记师,有如此丰富的学识,周到的礼节,不是方丈,不穿我御赐的衣物,并把衣物送归方丈,不仗势越权。你不但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外交僧,而且也是一位忠厚正道的好和尚,我破例额外再赐你书记师一套紫衣龙袍,等我下次来山,你穿我的紫衣龙袍来接我。」
(九)皇恩浩荡.职事蒙光
按照丛林规矩,请职事是先请书记,而后升堂主,书记师的职位,就等同军营的准尉官一样,是一个起码官。当了书记之后,然后再升堂主及后堂,这样一层一层的升上去。但普陀山的前寺与众不同,请职事先请堂主,由堂主升书记,同时全寺只有一个书记位,没有两个书记,不像其它丛林,有数十个甚至一百多个挂书记号的执事。这样特别的家风,只有普陀前寺才有,很可能就是因为前寺书记师曾获得皇帝赏赐紫衣龙袍的缘故吧!因此说,皇恩浩荡,职位也蒙光!
普陀山不守戒律清規的和尚的故事,其实是反面教材。我们应该相信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根本不会戏弄罗汉做一个无顶塔;罗汉是断惑之人,亦不会因此而报复。此两宗公案只是示警,比丘要自律,不犯威仪,免招诟病,被人唤作狮子虫;而比丘纵有过失,居士亦不应言僧过,不作末世灭法人。
菩萨因为大悲心,修得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众生同悲仰,愿一切众生得离灾难,安乐自在,故常以十四种无畏施给众生。若众生遇急难时,至心呼唤菩萨名,即能获得菩萨救援。当众生遇到苦恼、火难、水难、罗剎恶鬼难、刀兵刑罚难、鬼祟难、枷锁囚禁难、劫贼难、贪毒害、瞋毒害、痴毒害等,或想得儿子、或想得女儿、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实时观他的音声,一切所求皆得如愿。
观音菩萨因为大愿力,得金刚三昧妙力,作三十二种化身(注),遇有众生应以甚么身得度,便现甚么身而为说法,令他成就。
南北朝的梁武帝,建寺七百余,供僧无数,从印度请高僧来译经,首创《梁皇宝忏》及《水陆法会》,对佛教的种种贡献,都是因为受了宝志公的影响。相传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国师辅助梁武帝,令他成就,并为我国佛教奠下稳固基石,创造源远悠长的佛教传承。
志公和尚是南朝时代的僧人,俗姓朱,陕西南郑人,亦有说是江苏句容人,更有说是南京人,世人称他为宝志公。志公少年时,在道林寺僧俭座下出家,修习禅定,在刘宋太始时,忽然居无定所,饮食无时,头发常长至数寸,赤脚手执锡杖,亦与人赋诗,犹如谶记。谶记亦称悬记,是佛预言未来的话,志公和尚的预言非常准确,因此很多人向他请问罪福吉凶,都很灵验。因为这样,齐武帝以他惑众为理由,把志公囚在狱中,却见志公每天在闹市出现,再往狱中检视时,又见志公仍然在狱中。齐武帝于是把他迎入华林园供养,并禁止他出入,而志公和尚依然神游参访各处寺院,直至梁武帝建国后,才被解禁释放,让他住在后堂,并奉为国师。梁武帝每天与国师谈论佛法,遇事必向国师请教,群臣对国师更是奉若神明。志公在天监十三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九十六岁,皇帝敕葬在钟山独龙阜,在墓侧建立开善寺,谥号广济大师,后来历代皇帝都有追赠,世人更相信他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由此而知,我们身边的观世音菩萨很多,只是大家没注意而已。
菩萨与我们这娑婆世间的众生特别有缘,故时常现身,或以神通变化,或舍身救人,感得观音菩萨灵应,而现身作证的人非常多,有显感显应的,显感冥应的,冥感冥应,冥感显应等种种。
我们身边的人,有很多都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例如我们父母、师长、同事等,都是观音菩萨化身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是故应好好恭敬对待他们,如同恭敬观世音菩萨!
註釋:
据《首楞严经》卷六载,其示现之相及应化因缘为:
(一)佛身应,若见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时,则于彼前应现佛身,而为说法。
(二)菩萨应,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则于彼前应现菩萨身,而为说法。
(三)缘觉应,已断十二因缘者,缘断胜性,胜妙现圆,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
(四)声闻应,得四谛空者,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则于彼前应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五)梵王应,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则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六)帝释应,若诸众生欲为天王,统领诸天,则应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
(七)自在天应,欲界第五天,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八)大自在天应,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则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九) 天大将军应,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四天王应,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即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一)四天王太子应,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则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二)人王应,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三)长者应,若诸众生爱为族长,受人尊重,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四)居士应,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五)宰官应,若诸众生爱治国土、管理邦邑,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
(十六)婆罗门应,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则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七)比丘应,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八)比丘尼应,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九)优婆塞应,若有男子乐持五戒,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二十)优婆夷应,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一)女主应,女主即皇后、王后。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二)童男应,若有众生不坏男根,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三)童女应,若有处女爱乐处身,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四)天应,若有诸天乐出天伦,则应现天身,而为说法。
(廿五)龙应,若有诸龙乐出龙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六)夜叉应,若有夜叉乐度本伦,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七)乾闼婆应,若有乾闼婆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八)阿修罗应,若阿修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九)紧那罗应,若紧那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卅)摩呼罗伽应,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卅一)人应,若诸众生爱乐人身,修人之行,即现人身,而为说法。
(卅二)非人应,非人即鬼畜之类。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则于彼前应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彼解脱。
菩萨在原文中为「独觉」,夜叉在原文中为「药叉」。此三十二应系菩萨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之妙力所得之自在成就。与《法华经·普门品》所说之三十三身大同小异。
(全文完)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宽运法师观音菩萨圣诞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