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施的對象,這就是「無相布施」。平常一般人所做的都是「有相布施」;布施的時候希望別人看到、知道,比如捐了一萬元,名字都要寫上去,這只是福德,而不是功德,所以《六祖壇經》裏說「自性是功,平等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這才是真正的功德。我們平時所做的只是福德,而不是功德;不過福德已經不錯了,如果不肯做的話,就連福德也沒有。所以我鼓勵大家不只要做福德,而且要進一步做功德;我們爲善要做到無相,這就是真正的功德。
因此作爲一個佛弟子,我們要從第一步的福德開始,這樣的話,福德慢慢越積越多就會成爲功德;我們常常說:「功德無量!」這個功德就是隨喜功德。就像我們念佛堂,有時打佛七、有時持一天的齋,如果大家沒有時間來,但是可以隨喜、贊歎,又或者鼓勵其它人來參加,所謂「隨喜贊歎皆功德」,能來參與當然是最好的、最有功德的,這自然是功德無量;但是如果不能來的話,都是有功德的,只是功德較少、較有限。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多做功德;做功德可以累積德本,因爲我們持戒、修行、念佛,這些福德將來都會成爲人天果報,比如說,今生持守五戒,將來就可投生再做人;修十善將來就可以生天;當然能修禅定就更好,禅定境界修得高,將來就可以生天。所以大家要明白「功德無量」的意義。要多修善、多做功德。
我們繼續說「九品」,現在先說「上品上生」,爲大家介紹一下,要不然大家都不是很明白將來自己可以往生到那一品;雖然現在很努力念佛,卻不知道自己將來到底往生何處。一般來說,我們最起碼要求中品中生,下品下生就不要去。不過有些人卻認爲只要能往生就已經很好了,這種想法實際是小看了自己,爲什麼我們發心不可以大一點呢?爲什麼我們不要求往生更高的品位呢?大家知道品位高有什麼好處啊?就是成佛的時間快,也就是說,在西方極樂世界裏的時間比較短,而且其中的好處是有進無退,只會進步,不會退步。但是在娑婆世界就不一樣了,今天來到念佛堂,聽到法師鼓勵我們,我們就很開心,發願要精進念佛,但一出了念佛堂的門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忘記得一幹二淨了!所以人的心理影響很重要,比如說,現在有法師領導大家念佛,大家很精進、很歡喜、很贊歎;大家就跟這裏結下很好的善緣,但是如果緣結得不好的話,可能就生不起歡喜心,就不想念下去;所以,這個緣確實是非常的重要;因此,我們要跟善男子、善女人結緣,還有我們身邊的親人,甚至是朋友都非常的重要。
九品蓮花爲父母.不退菩薩爲伴侶(四)
──寬運法師東林念佛堂八關齋戒開示
記得以前有一位母親,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她跑來跟我說;她說:「法師呀!我不能來念佛了。」我問她:「你這麼誠懇,爲什麼不能來念佛呢?」她說:「我的女兒不准我來念佛了。」我說:「爲什麼呢?」她說:「我的女兒信了基督教;基督教相信將來可以永生到天堂去。女兒對我說,媽媽我很愛你,但是將來去到天堂見不到你怎麼辦呢?」這個媽媽亦不很清楚,于是便到寺院來問我。于是我便爲她解說極樂世界有九品,要具備什麼資格才能去到,然後再講二十八重天: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層一層的慢慢向她解釋。我跟她說,如果將來她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去到那裏,想去天堂的話,其實是很容易的,但是到那時候,可能就不想去天堂了,因爲天堂雖然快樂,但是不能永久,天福享盡的時候,就會出現五衰的現象,而且天福享盡之後,可能會再落到人間,可能墮落到地獄,可能墮落到餓鬼道、畜生道,這都是沒有把握的,將來自己都作不了主。有些人禅定修得好,可能會去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時候,他會以爲自己證果了。可是再認真地看清楚,原來不是的,就以爲諸佛在欺騙自己,如此的一念,當下就墮落到地獄去。所以大家要知道,學佛真的不容易。
聽完我上述的一番說話後,媽媽很歡喜,于是便回家告訴女兒;女兒感到半信半疑,心中仍有許多疑惑;媽媽沒有辦法,唯有把她帶到寺院來,請我爲她們再詳細解釋,最後女兒真的明白了,佛教的義理才是究竟的,因而感到很歡喜,說以後要跟媽媽一起來寺院念佛。所以,我剛才說了,我們學佛要先感染自己的親人、眷屬,但這要講緣份,要隨緣,不能勉強,要慢慢來。比如說,不要因爲自己要吃齋、要念佛而弄得家庭不和睦,這樣的話,你自己不開心,家裏的人也不開心,甚至連親戚、朋友也不開心,這是不對的、不正確的。我們學佛要做到皆大歡喜才對,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大家今天來到寺院學佛、念佛,都是多生多世的緣,這個緣今天成熟了,大家才會聚會在一起;試看香港近八百萬的人口,拜佛的人卻實在不多,其實學佛有很多很多的好處,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爲什麼呢?佛教講無常,但這個「無常」,是不容易體會的,通常一個人到了四十多歲以後,才會慢慢體驗到;因爲十多歲的時候,往往對人生充滿了理想與憧憬,總是計劃著將來如何成家立業、名成利就,人生滿是夢想,又怎會有無常的感覺呢?但是隨著年齡及時間的變化,到了四、五十歲之後,開始感覺到人生並不是那麼理想,中間有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慢慢就會體會到佛教所講的確是有道理,于是便開始信佛、學佛。
還有大家來到寺院,可能看見一般來說都是女衆較多,差不多九十幾個%都是女衆。所以說,末法時期,女人精進;由于女衆的煩惱較多,就會到佛教裏來尋求解決的方式,所以我們可以看見佛堂裏大部份都是女衆。但是相對男衆而言,女衆比較能真誠念佛、真心念佛,因爲通常來到寺院念佛的女性,都是在家裏沒事做,很無聊、很悶,可能是兒女長大了沒有話題可傾談,又或者是媳婦對自己不好,甚至是自己的丈夫有外遇,所以來到寺院找朋友訴苦;說的都是丈夫如何如何的不好,又或者是家庭裏種種的問題,所以煩惱非常非常之多。但是,我們學佛之人千萬不要將煩惱帶到寺院來,不要將煩惱帶給別人,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樣才是好的佛弟子,大家要做到這樣。
還有,學佛要學得家庭和樂,家庭開心,因爲佛教不但追求將來的快樂,當下也要快樂,如果學佛學得很不開心,只是爲厭倦做人、不想做人,而求生西方淨土,這樣的話,就是消極、就是逃避,但其實佛教一點也不消極,一點也不逃避,反而是更加的積極、更加的進取,因爲菩薩道的精神在于幫助別人,幫助衆生,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的;同體是同爲人類,同樣生存在這個世界,所以就應該互相關心、關懷。這就是菩薩道,所以大家要明白這一點。
九品蓮花爲父母.不退菩薩爲伴侶(五)
──寬運法師東林念佛堂八關齋戒開示
我們修行學佛,要怎樣才能得到「上品上生」?《觀無量壽經》中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經文裏說了,「上品上生」要如何才能達到呢?就是在生前亦即在世的時候,要發一種至誠念佛,求生淨土的心,我們不妨試問一下自己,自己的心夠不夠懇切至誠呢?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不想死,感覺五欲的享受很快樂,從來沒有想到死的問題,這樣的話,又怎能生起至誠懇切念佛的心呢?當然是生不起了。阿彌陀佛教我們要用至誠懇切的心,至心信樂,內心很歡喜地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除了至誠懇切的心外,其次還要有深心與及回向發願心;回向不但自己離苦得樂,而且是身邊所有有緣的人、無緣的人都普皆回向,希望他們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就是回向發願心。佛教裏面講「信、願、行」爲淨土叁資糧;發願,是很重要的;發願就不是隨隨便便的修、隨隨便便的學,要一生了辦,一生了結,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就是懇切至誠的心。
接著是「上品中生」。經文繼續說:「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遶,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成大蓮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經中又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
《九品蓮花爲父母 不退菩薩爲伴侶──寬運法師東林念佛堂八關齋戒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