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勤修「叁福」。叁福的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是勸人修世間之福,亦即是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不僅是俗世中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更是修學佛法,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所應當具有的。所以我們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此外,還要慈心不殺;不殺,就是不殺生,如果大家來到寺廟裏念佛,回到家裏卻殺豬、殺牛、食海鮮,這樣就不是慈心;要做到慈心的話,非但不殺,而且還要積極地放生、茹素;古人說:「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份。」所以我們戒殺之余,還要放生,而放生要做到隨緣隨分;許多時候,我們租一艘大船出海放生,這是表法,其實我們提倡的是「念佛放生」;放生之前爲被放的生靈做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完了才放牠們出去,因爲皈依就是消業,放生就是救命,使牠們免受宰割之苦,比如說,這條魚今晚本來要被宰殺,成爲別人腹中之物,如今有人救牠一命,你說牠開不開心呢?
九品蓮花爲父母.不退菩薩爲伴侶(六)
──寬運法師東林念佛堂八關齋戒開示
還有,爲什麼我們要愛護一切衆生呢?就是因爲一切衆生將來都可能成佛;所以我們今天放生,就等于放了未來的佛。以前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見人就拜,就是因爲他認爲所有的人都是未來佛,所以不敢輕視他們。不要以爲這是一只小鳥、一假螞蟻而已,他們都是未來的佛。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那我們應不應該起恭敬心呢?當然應該生起恭敬心了。這是佛弟子的本份。
跟著還要怎樣呢?「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要「上品上生」就要守具足戒,如果你沒有受具足戒,那就沒有辦法了。即使具足衆戒之後,仍然不夠,而且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即是大乘方等經典,如《華嚴經》要讀、《金剛經》也要讀,許多經典都要讀。勸進行者,就是說不但自己發心行持,還要勸導其它人來行持。
除了勤修叁福之外,跟著還要怎樣呢?修行六念;六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而且還要回向,願生彼國;自己要真誠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些就是「上品上生」的資格,我們衡量一下自己,能不能達到「上品上生」的條件呢?做不到的話,就唯有求其次了,即是「上品中生」;「上品中生」,亦要常時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而且要善解意趣,不但明白這些經的內容,而且要明白其中的大義。也就是說,我們讀經要了解其中的「第一義」;佛教講「如實觀」,「如實」,就是真實,就是內心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才能明白經裏的義趣,但是「第一義」確實不容易了解,因爲我們的心太浮躁了,由于外在有太多、太多的誘惑;有太多太多的煩惱,這些煩惱,可能不只是自己的,還有周遭的人、事、物的,比如看電視有看電視的煩惱,上網有上網的煩惱,社會中充滿著種種的煩惱,但是我們學佛之後,內心就會不驚不動,慢慢的、功夫深了,就能如如不動。
接著還要「不謗大乘」,就是不要誹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淨土。這樣的話,命終之後,就會「上品中生」。
如果覺得不容易的話,到了「中品上生」就簡單得多了。經文裏說:「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齊,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衆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大家是不是五戒弟子?受了五戒有沒有呀?現在八戒都受了,怎會未受五戒?所謂「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而八關齋戒特別強調不淫欲,不但不淫,而且最好連欲念都不生起,與五戒有些不同。還有就是「修行諸戒」,我們受了戒之後要勤加修行,所謂「受戒容易守戒難」,我們受戒以後要真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的話,又怎可以說是受戒?做不到的話,就不算是受戒。還要不造「五逆」;所謂「五逆」,即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與此同時,還要「無衆過患」,沒有種種的過失,「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是「中品上生」,只要受持五戒、八戒都有機會;「中品」是對一般的居士說的;而「上品」則是對法師說的。我們佛教有「內護」、「外護」;「內護」就是出家衆,而「外護」就是善信居士。
九品蓮花爲父母.不退菩薩爲伴侶(七)
──寬運法師東林念佛堂八關齋戒開示
如果「中品中生」,又是怎麼樣?經文是這樣說的:「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齊;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叁世諸佛教法,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無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我們一天一夜,即24小時,持八關齋戒;一天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並且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將來就可以獲得「中品中生」了。
那「中品下生」又是怎麼樣呢?經文裏說:「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
就是說,我們要孝養父母;大家想一想,其實我們孝養父母應不應該啊!絕對是應該的。孝養父母也可以得到「中品下生」。所以我們在家佛弟子要孝養父母。跟著怎麼樣呢?要「行世仁慈」,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乞丐來乞討,我們非但不肯施舍給他,而且還趕他走,這就不是行慈。還有,如果有善信來捐獻建廟,無論金錢多與少,最重要的是心意,正如「貧女點燈」的故事,奉獻不在乎多少,只在乎誠心。但我們不只是奉獻佛教,而是對所有的衆生都要行慈啊!
如果我們對待衆生,是用殺的、宰的,這是不是行慈啊?當然不是了!我們不但在行爲上行慈、嘴巴裏行慈,而且還要在心裏面、意念上行慈。這些就是善行,這些都是我們往生西方淨土的資糧,還有怎樣啊!由于我們多行善事,所以就能于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爲我們講解極樂世界的好處;可是,如果我沒有種善緣,臨終之時沒有遇到善知識,生前亦沒有孝養父母,而自己更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這樣的話是去不了極樂世界的,因此,臨終助念就有很大的好處;助念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即使還未學佛,如果有人幫他助念一樣可以「中品下生」;我們自己可以對照一下,依著來修行。我們都知道,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時曾經發了四十八個願望,他已經成佛了。大家懂不懂四十八願的內容是什麼呢?懂!大家有沒有讀過《無量壽經》?讀過沒有?讀過!西方寺每個月都有一次《無量壽經》念誦法會,爲什麼呢?因爲經中所說的,就是法藏比丘如何發了四十八個願望。我們在東林也可以讀誦這部經典,如果專心一意地持誦,將來就會得到「中品下生」。
接著「下品上生」,是怎麼樣啊?經文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爲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九品蓮花爲父母.不退菩薩爲伴侶(八)
──寬運法師東林念佛堂八關齋戒開示
就是說,一個人一生之中做了種種的惡業,也就是做了很多、很多的壞事,而好事卻做得很少,幸好他並沒有誹謗大乘方等經典,這樣愚癡的人,做了種種的惡業,而且無有慚愧,本來應該墮落地獄,可是他臨終之時,遇到了善知識,爲他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什麼是大乘十二部呢?比如說《華嚴經》、《妙法蓮花經》、《楞嚴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十二部的名字;如果他生前曾聽過這些經名,但不懂得去修,當他臨命終的時候,聽到善知識爲他講說,以此因緣,就可以消千劫過去世極重的惡業,可見這個經名多麼重要啊!還有教他合掌叉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由于稱佛名號的緣故,消除了五十億劫生死的重罪。這個時候他便往生了,這是「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又是怎麼樣啊?經文這樣說:「下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
《九品蓮花爲父母 不退菩薩爲伴侶──寬運法師東林念佛堂八關齋戒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