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莲花为父母 不退菩萨为伴侣──宽运法师东林念佛堂八关斋戒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勤修「三福」。三福的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是劝人修世间之福,亦即是人天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不仅是俗世中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更是修学佛法,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所以我们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此外,还要慈心不杀;不杀,就是不杀生,如果大家来到寺庙里念佛,回到家里却杀猪、杀牛、食海鲜,这样就不是慈心;要做到慈心的话,非但不杀,而且还要积极地放生、茹素;古人说:「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份。」所以我们戒杀之余,还要放生,而放生要做到随缘随分;许多时候,我们租一艘大船出海放生,这是表法,其实我们提倡的是「念佛放生」;放生之前为被放的生灵做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完了才放牠们出去,因为皈依就是消业,放生就是救命,使牠们免受宰割之苦,比如说,这条鱼今晚本来要被宰杀,成为别人腹中之物,如今有人救牠一命,你说牠开不开心呢?

  九品莲花为父母.不退菩萨为伴侣(六)

  ──宽运法师东林念佛堂八关斋戒开示

  还有,为什么我们要爱护一切众生呢?就是因为一切众生将来都可能成佛;所以我们今天放生,就等于放了未来的佛。以前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见人就拜,就是因为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未来佛,所以不敢轻视他们。不要以为这是一只小鸟、一假蚂蚁而已,他们都是未来的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那我们应不应该起恭敬心呢?当然应该生起恭敬心了。这是佛弟子的本份。

  跟着还要怎样呢?「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上品上生」就要守具足戒,如果你没有受具足戒,那就没有办法了。即使具足众戒之后,仍然不够,而且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即是大乘方等经典,如《华严经》要读、《金刚经》也要读,许多经典都要读。劝进行者,就是说不但自己发心行持,还要劝导其它人来行持。

  除了勤修三福之外,跟着还要怎样呢?修行六念;六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而且还要回向,愿生彼国;自己要真诚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些就是「上品上生」的资格,我们衡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达到「上品上生」的条件呢?做不到的话,就唯有求其次了,即是「上品中生」;「上品中生」,亦要常时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而且要善解意趣,不但明白这些经的内容,而且要明白其中的大义。也就是说,我们读经要了解其中的「第一义」;佛教讲「如实观」,「如实」,就是真实,就是内心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才能明白经里的义趣,但是「第一义」确实不容易了解,因为我们的心太浮躁了,由于外在有太多、太多的诱惑;有太多太多的烦恼,这些烦恼,可能不只是自己的,还有周遭的人、事、物的,比如看电视有看电视的烦恼,上网有上网的烦恼,社会中充满着种种的烦恼,但是我们学佛之后,内心就会不惊不动,慢慢的、功夫深了,就能如如不动。

  接着还要「不谤大乘」,就是不要诽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净土。这样的话,命终之后,就会「上品中生」。

  如果觉得不容易的话,到了「中品上生」就简单得多了。经文里说:「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齐,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遶,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受持五戒、持八戒斋」;大家是不是五戒弟子?受了五戒有没有呀?现在八戒都受了,怎会未受五戒?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而八关斋戒特别强调不淫欲,不但不淫,而且最好连欲念都不生起,与五戒有些不同。还有就是「修行诸戒」,我们受了戒之后要勤加修行,所谓「受戒容易守戒难」,我们受戒以后要真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的话,又怎可以说是受戒?做不到的话,就不算是受戒。还要不造「五逆」;所谓「五逆」,即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与此同时,还要「无众过患」,没有种种的过失,「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是「中品上生」,只要受持五戒、八戒都有机会;「中品」是对一般的居士说的;而「上品」则是对法师说的。我们佛教有「内护」、「外护」;「内护」就是出家众,而「外护」就是善信居士。

  九品莲花为父母.不退菩萨为伴侣(七)

  ──宽运法师东林念佛堂八关斋戒开示

  如果「中品中生」,又是怎么样?经文是这样说的:「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齐;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无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我们一天一夜,即24小时,持八关斋戒;一天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并且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将来就可以获得「中品中生」了。

  那「中品下生」又是怎么样呢?经文里说:「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就是说,我们要孝养父母;大家想一想,其实我们孝养父母应不应该啊!绝对是应该的。孝养父母也可以得到「中品下生」。所以我们在家佛弟子要孝养父母。跟着怎么样呢?要「行世仁慈」,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乞丐来乞讨,我们非但不肯施舍给他,而且还赶他走,这就不是行慈。还有,如果有善信来捐献建庙,无论金钱多与少,最重要的是心意,正如「贫女点灯」的故事,奉献不在乎多少,只在乎诚心。但我们不只是奉献佛教,而是对所有的众生都要行慈啊! 

  如果我们对待众生,是用杀的、宰的,这是不是行慈啊?当然不是了!我们不但在行为上行慈、嘴巴里行慈,而且还要在心里面、意念上行慈。这些就是善行,这些都是我们往生西方净土的资粮,还有怎样啊!由于我们多行善事,所以就能于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我们讲解极乐世界的好处;可是,如果我没有种善缘,临终之时没有遇到善知识,生前亦没有孝养父母,而自己更没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这样的话是去不了极乐世界的,因此,临终助念就有很大的好处;助念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即使还未学佛,如果有人帮他助念一样可以「中品下生」;我们自己可以对照一下,依着来修行。我们都知道,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曾经发了四十八个愿望,他已经成佛了。大家懂不懂四十八愿的内容是什么呢?懂!大家有没有读过《无量寿经》?读过没有?读过!西方寺每个月都有一次《无量寿经》念诵法会,为什么呢?因为经中所说的,就是法藏比丘如何发了四十八个愿望。我们在东林也可以读诵这部经典,如果专心一意地持诵,将来就会得到「中品下生」。

  接着「下品上生」,是怎么样啊?经文是这样说的:「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九品莲花为父母.不退菩萨为伴侣(八)

  ──宽运法师东林念佛堂八关斋戒开示

  就是说,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了种种的恶业,也就是做了很多、很多的坏事,而好事却做得很少,幸好他并没有诽谤大乘方等经典,这样愚痴的人,做了种种的恶业,而且无有惭愧,本来应该堕落地狱,可是他临终之时,遇到了善知识,为他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什么是大乘十二部呢?比如说《华严经》、《妙法莲花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十二部的名字;如果他生前曾听过这些经名,但不懂得去修,当他临命终的时候,听到善知识为他讲说,以此因缘,就可以消千劫过去世极重的恶业,可见这个经名多么重要啊!还有教他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称佛名号的缘故,消除了五十亿劫生死的重罪。这个时候他便往生了,这是「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又是怎么样啊?经文这样说:「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

《九品莲花为父母 不退菩萨为伴侣──宽运法师东林念佛堂八关斋戒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