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的啓示(叁)
《了凡四訓》之二 改過之法
所謂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叁要發勇心,第叁心是改過的親因緣。了凡先生說第一改過之法是發恥心,所謂知恥近乎勇。孟子雲:「恥之于人大矣。」聖人不貴不犯錯,貴知錯能改。人孰無過,能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改過。過而不悔,自欺欺人,是不知羞恥爲何物,與禽獸無異,最終必身敗名裂。
改過第二法是發畏心。古人慎獨,處暗室不欺,畏于天地鬼神,在監察吾人之舉念行爲,所謂人可欺而天不可欺也。(佛經雲:「人生有二天人相隨,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見人,人不見天人。此二天人是善惡二部童子之徒,在每月的六日,同生女在我們的右肩上記錄我們所作的惡,同名男在我們的左肩上記錄我們的善,所以佛勸喻大家在六齋日持齋戒,若能常想念有此二天人在我們的左右,而能生無愧,則必上品上生。」即是說人即使生活在隱蔽的暗室裏,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同生、同名」天人都會把一切善惡記錄下來。善就積福,惡就招禍了。)
第叁改過法是發勇心。勇于承認錯誤,決心忏悔。忏是除掉,悔是悔改。要發奮圖強,不猶疑,不退縮,當機立斷。碰到小過,像竹刺傷肉一樣,要趕快拔除。犯了大過,要如獨蛇咬指一樣,趕快把手指切斷,否則毒素蔓延全身,無可救藥。此風起雷動改過遷善之景,必可成功。
唐朝有張善和,是個屠夫,殺業很重。有一次,夢中見到很多牛頭人找他償命,幸好他有善根,得遇善知識,教他忏悔念佛,牛頭人不見了,最後十念往生。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忏愧忏悔心,能滅滔天罪惡。
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功夫不同,成效亦不一樣。如前日殺生,今應戒不殺;前日惡語罵人,今戒不怒。這就是改過。但這種改過是從事上改,強製于外,很難持久。應該從理上改,就是要明白,物皆戀命,爲甚麼我們要弱肉強食呢?反思彼受烹宰的痛苦,于心何安?能作如是想,以後雖不能斷肉,亦每月持素六天或十天,此爲理上改過之法。又如前日詈罵別人,今日戒怒,就要改掉爆躁脾氣,應從心上改。別人有過失,我自己也有過失,我不能原諒別人,別人能原諒我嗎?想到這個地方,就不會有責備人的心了。生活不能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養不夠,必須再反省。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應該互相體諒遷就。發怒解決不了事情,有害無益。別人無端毀謗,不必辯論解釋,止謗的最好方法是保持沈默。仰面唾天,反自受害,舉火燒空,必將自息。
春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二十歲開始就覺悟,知道自己的錯處很多,發願改過自身。他每天檢點自己,行年五十,猶知四十九年之非。有這樣的恒心、毅力,證實他的忍辱、精進功夫足爲後人仿效,所以流芳古今。孔夫子的學生曾子及顔回均每天反省,是故能轉凡成聖。
袁了凡先生很了不起,經雲谷禅師的追問,知道自己的弊病,馬上反省覺悟,改正過來,發願忏悔,這樣才能把業障除掉,這就叫做「開悟」,也是他改變命運的原因。
《了凡四訓》之叁 積善之方
《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孔子的外公,打算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之前,不打聽孔家是否富有,只歡喜孔家代代積德,世世修善,後代子孫一定興旺昌盛。所以決定將女兒許配給孔家。
在這一節裏,了凡先生舉了十個善人做善事的真實故事。
(一)福建公卿楊榮,其祖上世以擺渡爲生,每當暴雨成災,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只總是爭相撈取貨物,只有楊榮先祖以救人爲要,貨物一概不取,鄉裏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祖先有陰德,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某地龍穴可築祖墳。」楊公依言而,獲得今人所說的「白兔墳」。後來生了楊榮,年幼就登科,位至叁公,並得皇上加封曾祖父、祖父官號,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盡多賢達之士。
佛教改變命運法
─── 了凡四訓的啓示(四)
(二)鄞縣人楊自懲,起初當縣吏,心地忠厚,爲人公正。有一次縣長處罰一犯人,打得血流滿面還不罷休,他就跪地爲犯人求情,請縣長息怒寬恕。縣長說:「此人犯法違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
」他叩頭說:「爲政失道,百姓渙散已久,他們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問出案情就好了,這種事破了案也能高興,怎麼可以發怒呢?」縣長聽了覺得有道理,因此便作罷。自懲雖家境貧窮,卻廉潔自持,從不受別人財物。碰到犯人缺糧時,也都盡力救濟,即使自己捱餓也在所不惜,至誠持善從不間斷。後來生有二子,長子名守陳,次子名守趾,爲南北吏部侍郎,長孫做到刑部侍郎,次孫也做到四川廉憲,都是出名的官職,其後裔也都興旺不衰,官運亨通。
(叁)明朝英宗時期,福建倡亂,百姓從賊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謝都事,搜索東路賊黨,謝恐濫殺無辜,因此先設法取得賊黨名冊,凡沒有參加匪黨組織的人,即暗中給予白布小旗,教他們在官兵進城時,插旗于門首,並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因此救了萬人的性命。後來謝之子孫有中狀元、當宰相、中探花等……滿門得享富貴。
(四)又廈門有林姓人士,母親樂善好施,常作饅頭供應窮人,凡索取者都照數施舍。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個,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母親也照給無誤,而從未表現過不高興的樣子。道人知其誠心救人,就對他說:「我吃你的饅頭叁年,無以爲報,特地前來告訴你,屋後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墳,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目。」後來林夫人依言築祖墳于該處,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從此不斷出貴,福建至今還有「無林不開榜」的譬喻。
(五)馮琢庵太史之父,冬天清晨到學堂時,路上遇到了一個人,倒在地中快要凍僵,立刻脫下自己的皮袍給他穿上,並扶其回家救治。當晚就在夢中得到神靈的指點說:「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誠,吾派宋朝名將作你的兒子。」而後生下了琢庵,就取字爲琦,以作紀念。
(六)臺州應尚書,壯年時住山中讀書,夜間常聽到有鬼怪作祟叫鬧,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聽到鬼在談話說:「某婦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見歸來,他翁姑以爲兒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會來此自缢,我從此有人代替,可以轉世投生了。」應尚書聽到了此語,即刻買掉了田地,得銀四兩,並假造了一封其夫的書信,一並寄到了她家。她母親發現了筆迹不同,有點懷疑,但繼之一想:「書信就算假,銀子總沒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吧?我想孩子一定平安無事才對。」因此也就不再逼媳婦改嫁,不久她的夫婿真的回來團圓。應尚書後來有聽到鬼說:「本來有人來代替,卻被那位秀才破壞了。」另鬼說:「那你就找他算賬啊!」鬼說:「不行,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爲將來的陰間尚書,吾怎麼能害得了他。」
應公從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積德甚多,碰到了饑荒時,必捐獻糧食救災。遇到了旁人有急難,都盡力給予協助。碰到了不如意事,也只逆來順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孫爲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七)常熟縣人徐鳳竹,其父頗爲富有,凡是碰到了饑荒,總是捐獻糧食以赈災救貧。有一次就聽到了鬼唱歌說:「千不騙,萬不騙,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連續幾天唱個不停。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他父親因此也就更努力積德行善,從不弛怠,舉凡修橋鋪路,照顧過路的旅客僧人,凡有益大衆之事,無不盡心盡力去做。後來又聽鬼神唱歌說:「千不騙,萬不騙,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後來徐鳳竹果然做到了兩浙巡撫。
(八)嘉興屠康僖,初爲刑部主事,常往獄中探查案情,遇有無辜枉獄之人,即簽報案情給主審官,待開庭時,主審官依此案情審問,無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無罪釋放者有十幾人。一時百姓都說尚書廉明公正,而屠公卻從不居功。屠公又再上書陳情曰:「轄治之下,四海之廣,百姓衆多,必有許多寃獄之民,應該每五年派一減刑官,詳加調查以平寃獄。」皇上准其所奏,屠公也被派爲減刑官之一員。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了神靈指點說:「你命中本應無子,今減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賜你叁子,並都享高官厚祿。」過了不久,夫人就懷孕,後來接續生了叁個兒子,名叫應埙、應坤、應埈,都當了大官。
(九)嘉興人包憑,父親池陽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一個,入贅平湖袁氏爲婿,雖然博學多才,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有一天到太湖附近遊覽,行至一村中,見一寺院破漏,觀音佛像被雨塵淋濕沾汙,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兩銀子,給住持作爲修築廟宇之用,僧人說:「工事太大,所費必巨,恐怕難以完成你交待的心願。」于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旅,貴重值錢的衣物,全部交予僧人,雖經隨行仆人再叁勸阻,他還是誠心樂意的捐出,並說:「只要佛像不被損壞,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啥關系!」僧人說:「施舍錢財、衣物並非難事,但你虔誠心意確實難得。」寺院修好之後,有一天他又來遊此寺,夜宿寺中,即夢見護法神前來道謝說:「你子當享世代福祿。」後來他的兒子汴與孫子柽芳,都真的做了大官。
(十)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刑房吏的時候,有無辜之重犯爲了求生,對妻子說:「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願意代我洗雪寃情,我們已沒有甚麼可以報答,明天你請他到鄉下,詳述案情過節,並親身奉侍他,他若肯接納,則我就可能平反獲釋。」他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了。隔天,支先生到他家裏,她即親切招呼,並轉告丈夫願獻妻…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