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P3

  ..續本文上一頁作婢之意。支先生斷然拒絕,只答應她轉呈案情,盡力而爲。後來案情大白,犯者無罪獲釋。夫婦雙雙登門答謝說:「先生大德,世所罕見,吾有小女,就送來當丫頭,幫忙料理家務,此禮可通,還請笑納。」支先生只好按規矩笑納。後來他的兒子支立,廿歳就登科,官至翰林,孫支高以及子孫世代也都官運亨運。

  

  以上各段所述,雖然情節及做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實例。

  

  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否則以爲做了善事,而其實是做了惡業,枉費苦心。

  

  何謂真善?何謂假善?有關這點,中峰和尚解釋得很清楚。中峰和尚是元朝人,佛教的《叁時系念》是他編輯的。當時有些讀書人去拜訪老和尚,請示佛教因果報應理論:「爲什麼有很多人善,但子孫不興;有人惡,而家門隆盛呢?如此,果報與事實不符了,佛說的是無稽之談了。和尚答道:「你們是肉眼凡夫,迷惑顛倒,看到的不一定准確,往往認善爲惡,指惡爲善,不辨是非善惡,反而怨天尤人。」和尚于是叫他們自己說出善惡的標准。其中一人說:「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另一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和尚答:「未必然也。」大家覺得奇怪,就請老和尚講解如何辨別善惡。和尚答道:「凡事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打人、罵人都是善。如果有益于己,就是敬人、禮人都是惡。」意即是說,如果爲了自己的利益討好、巴結人,都是惡;發于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無所求而爲之善,是真善;有所謀而爲之善,是假善。範仲淹一家積善,做到宰相;五個兒子有兩個做宰相,一個做過禦史大夫;自己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原因是他把錢養活了好幾百個家庭,這是真善,德積得很厚,所以子孫都很好,他的家族八百年不衰。

  

  何謂端正之善及歪曲之善?「端」是端莊正直,「曲」是委曲婉轉。凡夫與聖賢用人的標准不一樣;世人喜歡錄用唯命是從,恭敬順從的好好先生(人是好人),但聖賢用人卻喜用敢作敢爲,豪爽狂狷的人。因爲老好人辦事墨守成規,軟弱沒有個性,不能辦事;狂狷之人勇于進取,不拘小節。老好人雖然獲得大家說他好,但是都是隨波逐流,缺乏志氣、勇氣、道義,沒有道德精神,是偷道的賊,不是端正的善。狂狷之人可能倔強、傲慢,有時候會無禮,但這樣的人能幹、能辦事,沒有私心。天地鬼神與聖人的用心、見解是一樣的,凡是懷濟世利人之心,則是端正的善;稍有媚世憤事之心,則是虛僞歪曲的善。

  

  何謂陰善、陽善?凡是做善事要人知道是陽善,行善而不爲人所知的是陰德。不讓人知道則善果永遠積在那裏,現不求現報,叫做積善。別人知道了,善就積不住,隨修隨報,到後來一點善果都沒有了。陽善是已經享受世人之稱許,得到了名;名亦福報之一,已取得了回報,善就此報掉了。但得到了名也不一定是好事,會招來造物者及世人妒忌。如果名過其實,則災禍會隨之而來。相反,無爲而爲的默默去做好事,卻招來橫逆非議、誣蔑譏毀,則子孫會突然發達。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陰德之可貴。

  

  何謂是、非?既然行善,爲何會有是非之分?舉例說,春秋時代,魯國有法律規定,凡被鄰國捉去作勞役的人,如果有人肯拿錢把他贖回來,讓他恢複自由,政府會依例給一筆賞金,作爲獎勵。孔夫子有學生子貢,把傭人贖回來,但政府的獎勵他不接受。孔夫子知道這件事後,就責備子貢不對。本來子貢這樣做法,在凡夫看來是很清高偉大的,但是聖人的是非觀念與凡人是不同的,所以有凡聖之分。聖人辦事是顧及整個社會,改變風俗是希望建立良好的道德標准,教導老百姓,不是爲個人而建立的。當時魯國貧窮的人很多,富有的人少,如果受獎賞被認爲不廉潔的話,那以後就沒有人肯去贖人了。個人重獲自由的話就相應減少了,政府這個好製度也被破壞了。單就個人而言,子貢的做法是難能可貴,但對整體社會來說是禍害。這是似善而實非善,「是」就變作「非」了。另舉一例,孔夫子的學生子路,看到一個人掉在水裏,快要淹死了,他就下去把人救上來。這人送子路一頭牛答謝救命之恩,子路接受了。孔夫子知道這件事後,大表贊揚說:「此後魯人必樂于拯救溺水的人了。」爲什麼?勇于救人急難,會得感謝的回報,大家就樂意做這事情了。這是鼓勵大家積極救助災難的模範。所以夫子贊賞子路受牛,責備子貢不受金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五)

  

  何謂正善、偏善?以善心而行惡事,是正中偏。以惡心而行善事者,是偏中正。舉例說,宰相呂文懿年老退休,返家鄉安度晚年,老人德高望重,當然受到鄰裏鄉黨尊崇愛戴。有一個鄉人,喝醉了酒,滿腹牢騷,指著呂公大罵一頓;如此不敬行爲,應送官究治。但呂公當過宰相,度量大,知道他因爲酒醉迷性,所以沒有生氣,更囑咐傭人不要跟他計較。過了一年,聽說這個人犯了重罪,被判了死刑。呂公很後悔的說,假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官府責治,把他關在牢裏幾天,小懲大戒,他可能不致于犯上今天的死罪。所以呂公這點善,不是正善,是偏善,這便是善心而行惡事了。再舉例說惡心而行善事者,某年饑荒,窮民光天化日強搶別人的米糧。有某家大富翁到縣政府處告狀,縣府不理,因爲怕群衆暴亂,不敢執法阻撓。政府越是不敢管,窮民越是猖獗。富翁眼看形勢不對,于是執行私刑,把搶劫的人抓來,私自用刑懲罰,動亂始平定下來。本來濫用私刑是不對的,但如果不這樣做,會有更多人貪而走險,社會動亂更無法控製,情形就更不堪設想。以惡心、惡行做了對社會利益的事,就是偏中正善了。

  

  何謂半善、滿善?《易經》雲:「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等于說貯物于容器內,勤而積之則容易滿,如果懶惰不積,則不滿。做善事也是這個道理,正心誠意去做一件事,把功德回向大衆,是滿善。貢高我慢,有所求才去做的善事是半善。佛門有一則公案,從前有一位女子,常到寺院裏拜佛,欲布施,但乏財,唯將僅有的兩文錢供養叁寶。住持很是感動,親自爲她忏罪消災。

  

  後來這位女子做了皇帝的妃子,帶了很多黃金到寺院來做佛事,但住持只叫徒兒給她祈福回向。女子很不滿意的問原因,住持答道:「你以前雖然布施兩文錢,但是用心真誠、懇切,非老僧爲你親忏,不足以報你的德。你現在雖然布施很多,但施心不切,以前那種虔誠的心,被富貴榮華淹沒了,退轉了,我派徒弟替你忏悔就夠了。」以真誠清淨心布施兩文錢是滿善,用浮誇驕慢心布施黃金萬镒只是半善。

  

  再說一樁有關「八仙」的公案給大家知道。唐朝時候,道教的鍾離要教呂洞賓點鐵成金術。呂仙問:「鐵變成之金,以後會否變回原形?」鍾離答道:「五百年後會變回鐵。」呂仙答道:「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這種術我不學了。」道教只積叁千件功行,才有資格修學仙道。呂仙不想傷害大衆利益的一念善心,叁千功行已圓滿無缺了。總觀以上兩樁公案,大家就清楚明了用心是何等重要。

  

  何謂大善、小善?福善有大有小。古人衛仲達,在政府機構裏任教職。一天,被小鬼抓去陰間做審判,閻羅王拿出他的檔案,記錄惡的幾十本,善的就只有一本。閻王拿善惡秤一秤,結果惡雖多而不重,善雖小而大,大善就抵盈庭小惡,證明他到底都是一個善人。衛仲達疑惑地問閻王:「我年未四十,且一生無大過失,何竟有這麼多惡業記錄?」閻王告訴他:「一念不正就是惡,不是說做了惡事才叫惡。」原來念頭一起,鬼神就給你記一筆。前面說過,有二天人叫同名及同生,追隨我們的左右,監察記錄我們的善惡,閻王的記錄大概是二天人給他的。《地藏經》雲:「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罪業多是從起念而來,妄念是罪惡的根源。所以諸位千萬要小心,不要以爲起念無罪。再說仲達的大善事,緣于朝廷欲大興土木,修叁山石橋。仲達對這勞民傷財卻不必要之事,甚爲反對,于是他就立刻上疏規勸。雖然皇帝沒有理會,但這一善念動機是真心爲國爲民的,所以得的功德亦相當大。設使出發點爲自家利益,則善雖多而善力小。大、小善分別就在這裏。

  

  何謂難、易?善事也分難行、易行兩種。孔夫子的學生樊遲問夫子,怎麼叫做仁?夫子說首先要從難的地方下功夫。比喻說有錢人家做善事,當然比窮人來得容易,但容易爲而不爲者多,難行而行的最是可貴。如要衡量功德,當然是難行而行的功德大,難能自然可貴。但也要看當時發心的動機是否純正,如江西有舒翁,他是一位窮老師,以前有句俗語,不窮不教學。讀書人如求不到功名,生活就沒有保障,又不懂其它技能,只能到私塾當老師,老師的俸銀也是很微薄。舒翁竟能舍棄從微薄俸銀得來的兩年積蓄去幫助別人償還官銀。肯舍行善,天降之福亦厚。反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富者,不一定樂意積善。易而不爲,是爲自暴。要知道財富屬五家所有,不能常保的。人的運五年一轉,福報享盡後,災禍來臨,追悔莫及。宜及早修善,轉變命數。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六)

  

  (接6月15日文)

  

  說過善的性質,再說善的種類約爲十種。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叁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一)與人爲善

  

  何謂與人爲善?舜帝年青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魚,看到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壯者爭相占取,而老弱漁人,反而被排斥于急流淺灘之處,睹此情…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