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P2

  ..续本文上一页

  

  --《了凡四训》的启示(三)

  

  

  《了凡四训》之二 改过之法

  

  所谓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要发勇心,第三心是改过的亲因缘。了凡先生说第一改过之法是发耻心,所谓知耻近乎勇。孟子云:「耻之于人大矣。」圣人不贵不犯错,贵知错能改。人孰无过,能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改过。过而不悔,自欺欺人,是不知羞耻为何物,与禽兽无异,最终必身败名裂。

  

  改过第二法是发畏心。古人慎独,处暗室不欺,畏于天地鬼神,在监察吾人之举念行为,所谓人可欺而天不可欺也。(佛经云:「人生有二天人相随,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是善恶二部童子之徒,在每月的六日,同生女在我们的右肩上记录我们所作的恶,同名男在我们的左肩上记录我们的善,所以佛劝喻大家在六斋日持斋戒,若能常想念有此二天人在我们的左右,而能生无愧,则必上品上生。」即是说人即使生活在隐蔽的暗室里,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同生、同名」天人都会把一切善恶记录下来。善就积福,恶就招祸了。)

  

  第三改过法是发勇心。勇于承认错误,决心忏悔。忏是除掉,悔是悔改。要发奋图强,不犹疑,不退缩,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样,要赶快拔除。犯了大过,要如独蛇咬指一样,赶快把手指切断,否则毒素蔓延全身,无可救药。此风起雷动改过迁善之景,必可成功。

  

  唐朝有张善和,是个屠夫,杀业很重。有一次,梦中见到很多牛头人找他偿命,幸好他有善根,得遇善知识,教他忏悔念佛,牛头人不见了,最后十念往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忏愧忏悔心,能灭滔天罪恶。

  

  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功夫不同,成效亦不一样。如前日杀生,今应戒不杀;前日恶语骂人,今戒不怒。这就是改过。但这种改过是从事上改,强制于外,很难持久。应该从理上改,就是要明白,物皆恋命,为甚么我们要弱肉强食呢?反思彼受烹宰的痛苦,于心何安?能作如是想,以后虽不能断肉,亦每月持素六天或十天,此为理上改过之法。又如前日詈骂别人,今日戒怒,就要改掉爆躁脾气,应从心上改。别人有过失,我自己也有过失,我不能原谅别人,别人能原谅我吗?想到这个地方,就不会有责备人的心了。生活不能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必须再反省。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应该互相体谅迁就。发怒解决不了事情,有害无益。别人无端毁谤,不必辩论解释,止谤的最好方法是保持沉默。仰面唾天,反自受害,举火烧空,必将自息。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伯玉,二十岁开始就觉悟,知道自己的错处很多,发愿改过自身。他每天检点自己,行年五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有这样的恒心、毅力,证实他的忍辱、精进功夫足为后人仿效,所以流芳古今。孔夫子的学生曾子及颜回均每天反省,是故能转凡成圣。

  

  袁了凡先生很了不起,经云谷禅师的追问,知道自己的弊病,马上反省觉悟,改正过来,发愿忏悔,这样才能把业障除掉,这就叫做「开悟」,也是他改变命运的原因。

  

  《了凡四训》之三 积善之方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孔子的外公,打算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之前,不打听孔家是否富有,只欢喜孔家代代积德,世世修善,后代子孙一定兴旺昌盛。所以决定将女儿许配给孔家。 

  

  在这一节里,了凡先生举了十个善人做善事的真实故事。

  

  (一)福建公卿杨荣,其祖上世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争相捞取货物,只有杨荣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先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筑祖坟。」杨公依言而,获得今人所说的「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曾祖父、祖父官号,至今子孙还是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

  

  

  佛教改变命运法

  

  ─── 了凡四训的启示(四)

  

  (二)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当县吏,心地忠厚,为人公正。有一次县长处罚一犯人,打得血流满面还不罢休,他就跪地为犯人求情,请县长息怒宽恕。县长说:「此人犯法违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

  」他叩头说:「为政失道,百姓涣散已久,他们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问出案情就好了,这种事破了案也能高兴,怎么可以发怒呢?」县长听了觉得有道理,因此便作罢。自惩虽家境贫穷,却廉洁自持,从不受别人财物。碰到犯人缺粮时,也都尽力救济,即使自己捱饿也在所不惜,至诚持善从不间断。后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趾,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做到刑部侍郎,次孙也做到四川廉宪,都是出名的官职,其后裔也都兴旺不衰,官运亨通。

  

  (三)明朝英宗时期,福建倡乱,百姓从贼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谢都事,搜索东路贼党,谢恐滥杀无辜,因此先设法取得贼党名册,凡没有参加匪党组织的人,即暗中给予白布小旗,教他们在官兵进城时,插旗于门首,并警戒士兵不得滥杀无辜,因此救了万人的性命。后来谢之子孙有中状元、当宰相、中探花等……满门得享富贵。

  

  (四)又厦门有林姓人士,母亲乐善好施,常作馒头供应穷人,凡索取者都照数施舍。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个,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母亲也照给无误,而从未表现过不高兴的样子。道人知其诚心救人,就对他说:「我吃你的馒头三年,无以为报,特地前来告诉你,屋后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坟,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目。」后来林夫人依言筑祖坟于该处,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从此不断出贵,福建至今还有「无林不开榜」的譬喻。

  

  (五)冯琢庵太史之父,冬天清晨到学堂时,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倒在地中快要冻僵,立刻脱下自己的皮袍给他穿上,并扶其回家救治。当晚就在梦中得到神灵的指点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吾派宋朝名将作你的儿子。」而后生下了琢庵,就取字为琦,以作纪念。

  

  (六)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住山中读书,夜间常听到有鬼怪作祟叫闹,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听到鬼在谈话说:「某妇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见归来,他翁姑以为儿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会来此自缢,我从此有人代替,可以转世投生了。」应尚书听到了此语,即刻买掉了田地,得银四两,并假造了一封其夫的书信,一并寄到了她家。她母亲发现了笔迹不同,有点怀疑,但继之一想:「书信就算假,银子总没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吧?我想孩子一定平安无事才对。」因此也就不再逼媳妇改嫁,不久她的夫婿真的回来团圆。应尚书后来有听到鬼说:「本来有人来代替,却被那位秀才破坏了。」另鬼说:「那你就找他算账啊!」鬼说:「不行,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为将来的阴间尚书,吾怎么能害得了他。」

  

  应公从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积德甚多,碰到了饥荒时,必捐献粮食救灾。遇到了旁人有急难,都尽力给予协助。碰到了不如意事,也只逆来顺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孙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七)常熟县人徐凤竹,其父颇为富有,凡是碰到了饥荒,总是捐献粮食以赈灾救贫。有一次就听到了鬼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连续几天唱个不停。此年徐凤竹果然中了举人,他父亲因此也就更努力积德行善,从不弛怠,举凡修桥铺路,照顾过路的旅客僧人,凡有益大众之事,无不尽心尽力去做。后来又听鬼神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做到了两浙巡抚。

  

  (八)嘉兴屠康僖,初为刑部主事,常往狱中探查案情,遇有无辜枉狱之人,即签报案情给主审官,待开庭时,主审官依此案情审问,无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无罪释放者有十几人。一时百姓都说尚书廉明公正,而屠公却从不居功。屠公又再上书陈情曰:「辖治之下,四海之广,百姓众多,必有许多寃狱之民,应该每五年派一减刑官,详加调查以平寃狱。」皇上准其所奏,屠公也被派为减刑官之一员。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了神灵指点说:「你命中本应无子,今减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赐你三子,并都享高官厚禄。」过了不久,夫人就怀孕,后来接续生了三个儿子,名叫应埙、应坤、应埈,都当了大官。

  

  

  (九)嘉兴人包凭,父亲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不上榜。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览,行至一村中,见一寺院破漏,观音佛像被雨尘淋湿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给住持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事太大,所费必巨,恐怕难以完成你交待的心愿。」于是他就再取出随身行旅,贵重值钱的衣物,全部交予僧人,虽经随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还是诚心乐意的捐出,并说:「只要佛像不被损坏,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啥关系!」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你虔诚心意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又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子当享世代福禄。」后来他的儿子汴与孙子柽芳,都真的做了大官。

  

  (十)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当刑房吏的时候,有无辜之重犯为了求生,对妻子说:「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我洗雪寃情,我们已没有甚么可以报答,明天你请他到乡下,详述案情过节,并亲身奉侍他,他若肯接纳,则我就可能平反获释。」他的妻子流着眼泪答应了。隔天,支先生到他家里,她即亲切招呼,并转告丈夫愿献妻…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