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婢之意。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转呈案情,尽力而为。后来案情大白,犯者无罪获释。夫妇双双登门答谢说:「先生大德,世所罕见,吾有小女,就送来当丫头,帮忙料理家务,此礼可通,还请笑纳。」支先生只好按规矩笑纳。后来他的儿子支立,廿歳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以及子孙世代也都官运亨运。
以上各段所述,虽然情节及做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实例。
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否则以为做了善事,而其实是做了恶业,枉费苦心。
何谓真善?何谓假善?有关这点,中峰和尚解释得很清楚。中峰和尚是元朝人,佛教的《三时系念》是他编辑的。当时有些读书人去拜访老和尚,请示佛教因果报应理论:「为什么有很多人善,但子孙不兴;有人恶,而家门隆盛呢?如此,果报与事实不符了,佛说的是无稽之谈了。和尚答道:「你们是肉眼凡夫,迷惑颠倒,看到的不一定准确,往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不辨是非善恶,反而怨天尤人。」和尚于是叫他们自己说出善恶的标准。其中一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另一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和尚答:「未必然也。」大家觉得奇怪,就请老和尚讲解如何辨别善恶。和尚答道:「凡事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打人、骂人都是善。如果有益于己,就是敬人、礼人都是恶。」意即是说,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讨好、巴结人,都是恶;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范仲淹一家积善,做到宰相;五个儿子有两个做宰相,一个做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原因是他把钱养活了好几百个家庭,这是真善,德积得很厚,所以子孙都很好,他的家族八百年不衰。
何谓端正之善及歪曲之善?「端」是端庄正直,「曲」是委曲婉转。凡夫与圣贤用人的标准不一样;世人喜欢录用唯命是从,恭敬顺从的好好先生(人是好人),但圣贤用人却喜用敢作敢为,豪爽狂狷的人。因为老好人办事墨守成规,软弱没有个性,不能办事;狂狷之人勇于进取,不拘小节。老好人虽然获得大家说他好,但是都是随波逐流,缺乏志气、勇气、道义,没有道德精神,是偷道的贼,不是端正的善。狂狷之人可能倔强、傲慢,有时候会无礼,但这样的人能干、能办事,没有私心。天地鬼神与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凡是怀济世利人之心,则是端正的善;稍有媚世愤事之心,则是虚伪歪曲的善。
何谓阴善、阳善?凡是做善事要人知道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的是阴德。不让人知道则善果永远积在那里,现不求现报,叫做积善。别人知道了,善就积不住,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阳善是已经享受世人之称许,得到了名;名亦福报之一,已取得了回报,善就此报掉了。但得到了名也不一定是好事,会招来造物者及世人妒忌。如果名过其实,则灾祸会随之而来。相反,无为而为的默默去做好事,却招来横逆非议、诬蔑讥毁,则子孙会突然发达。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阴德之可贵。
何谓是、非?既然行善,为何会有是非之分?举例说,春秋时代,鲁国有法律规定,凡被邻国捉去作劳役的人,如果有人肯拿钱把他赎回来,让他恢复自由,政府会依例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夫子有学生子贡,把佣人赎回来,但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孔夫子知道这件事后,就责备子贡不对。本来子贡这样做法,在凡夫看来是很清高伟大的,但是圣人的是非观念与凡人是不同的,所以有凡圣之分。圣人办事是顾及整个社会,改变风俗是希望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教导老百姓,不是为个人而建立的。当时鲁国贫穷的人很多,富有的人少,如果受奖赏被认为不廉洁的话,那以后就没有人肯去赎人了。个人重获自由的话就相应减少了,政府这个好制度也被破坏了。单就个人而言,子贡的做法是难能可贵,但对整体社会来说是祸害。这是似善而实非善,「是」就变作「非」了。另举一例,孔夫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他就下去把人救上来。这人送子路一头牛答谢救命之恩,子路接受了。孔夫子知道这件事后,大表赞扬说:「此后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的人了。」为什么?勇于救人急难,会得感谢的回报,大家就乐意做这事情了。这是鼓励大家积极救助灾难的模范。所以夫子赞赏子路受牛,责备子贡不受金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五)
何谓正善、偏善?以善心而行恶事,是正中偏。以恶心而行善事者,是偏中正。举例说,宰相吕文懿年老退休,返家乡安度晚年,老人德高望重,当然受到邻里乡党尊崇爱戴。有一个乡人,喝醉了酒,满腹牢骚,指着吕公大骂一顿;如此不敬行为,应送官究治。但吕公当过宰相,度量大,知道他因为酒醉迷性,所以没有生气,更嘱咐佣人不要跟他计较。过了一年,听说这个人犯了重罪,被判了死刑。吕公很后悔的说,假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官府责治,把他关在牢里几天,小惩大戒,他可能不致于犯上今天的死罪。所以吕公这点善,不是正善,是偏善,这便是善心而行恶事了。再举例说恶心而行善事者,某年饥荒,穷民光天化日强抢别人的米粮。有某家大富翁到县政府处告状,县府不理,因为怕群众暴乱,不敢执法阻挠。政府越是不敢管,穷民越是猖獗。富翁眼看形势不对,于是执行私刑,把抢劫的人抓来,私自用刑惩罚,动乱始平定下来。本来滥用私刑是不对的,但如果不这样做,会有更多人贪而走险,社会动乱更无法控制,情形就更不堪设想。以恶心、恶行做了对社会利益的事,就是偏中正善了。
何谓半善、满善?《易经》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于说贮物于容器内,勤而积之则容易满,如果懒惰不积,则不满。做善事也是这个道理,正心诚意去做一件事,把功德回向大众,是满善。贡高我慢,有所求才去做的善事是半善。佛门有一则公案,从前有一位女子,常到寺院里拜佛,欲布施,但乏财,唯将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住持很是感动,亲自为她忏罪消灾。
后来这位女子做了皇帝的妃子,带了很多黄金到寺院来做佛事,但住持只叫徒儿给她祈福回向。女子很不满意的问原因,住持答道:「你以前虽然布施两文钱,但是用心真诚、恳切,非老僧为你亲忏,不足以报你的德。你现在虽然布施很多,但施心不切,以前那种虔诚的心,被富贵荣华淹没了,退转了,我派徒弟替你忏悔就够了。」以真诚清净心布施两文钱是满善,用浮夸骄慢心布施黄金万镒只是半善。
再说一桩有关「八仙」的公案给大家知道。唐朝时候,道教的钟离要教吕洞宾点铁成金术。吕仙问:「铁变成之金,以后会否变回原形?」钟离答道:「五百年后会变回铁。」吕仙答道:「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这种术我不学了。」道教只积三千件功行,才有资格修学仙道。吕仙不想伤害大众利益的一念善心,三千功行已圆满无缺了。总观以上两桩公案,大家就清楚明了用心是何等重要。
何谓大善、小善?福善有大有小。古人卫仲达,在政府机构里任教职。一天,被小鬼抓去阴间做审判,阎罗王拿出他的档案,记录恶的几十本,善的就只有一本。阎王拿善恶秤一秤,结果恶虽多而不重,善虽小而大,大善就抵盈庭小恶,证明他到底都是一个善人。卫仲达疑惑地问阎王:「我年未四十,且一生无大过失,何竟有这么多恶业记录?」阎王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恶,不是说做了恶事才叫恶。」原来念头一起,鬼神就给你记一笔。前面说过,有二天人叫同名及同生,追随我们的左右,监察记录我们的善恶,阎王的记录大概是二天人给他的。《地藏经》云:「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多是从起念而来,妄念是罪恶的根源。所以诸位千万要小心,不要以为起念无罪。再说仲达的大善事,缘于朝廷欲大兴土木,修三山石桥。仲达对这劳民伤财却不必要之事,甚为反对,于是他就立刻上疏规劝。虽然皇帝没有理会,但这一善念动机是真心为国为民的,所以得的功德亦相当大。设使出发点为自家利益,则善虽多而善力小。大、小善分别就在这里。
何谓难、易?善事也分难行、易行两种。孔夫子的学生樊迟问夫子,怎么叫做仁?夫子说首先要从难的地方下功夫。比喻说有钱人家做善事,当然比穷人来得容易,但容易为而不为者多,难行而行的最是可贵。如要衡量功德,当然是难行而行的功德大,难能自然可贵。但也要看当时发心的动机是否纯正,如江西有舒翁,他是一位穷老师,以前有句俗语,不穷不教学。读书人如求不到功名,生活就没有保障,又不懂其它技能,只能到私塾当老师,老师的俸银也是很微薄。舒翁竟能舍弃从微薄俸银得来的两年积蓄去帮助别人偿还官银。肯舍行善,天降之福亦厚。反之,有能力帮助别人的富者,不一定乐意积善。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要知道财富属五家所有,不能常保的。人的运五年一转,福报享尽后,灾祸来临,追悔莫及。宜及早修善,转变命数。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六)
(接6月15日文)
说过善的性质,再说善的种类约为十种。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一)与人为善
何谓与人为善?舜帝年青的时候,在山东看渔人捕鱼,看到鱼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壮者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反而被排斥于急流浅滩之处,睹此情…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