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景,舜深感伤心。于是他也亲身下水捕鱼,凡是碰到了别人过来抢捕,他就故意让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鱼让给他捕捉,就当面称赞并道谢。如此相处了一段时间,也就形成了礼让的风气。试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语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却不用言教,宁取身教,以潜移默化去转移人心风气,真是用心良苦。因此说:「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尽量宽恕,见人小善,也要表扬,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才有改过的机会。
(二)爱敬存心
何谓爱敬存心?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明白。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仅在一念之差而已。」孟子也提到:「人所异于禽兽几稀?」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拙贤愚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人若能敬业乐群,安份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何谓成人之美?即常说的成全别人的好事。比如,美玉有时混杂在石堆里,被扔来扔去,如同破砖烂瓦,不以为宝。一旦被惜玉之人雕琢就成了价值连城的宝器。所以,看到有人做了善事,或者有人的愿心可嘉,都应当设法帮助他,成全他。有时可以鼓励他,援助他,甚至可以清洗他的不白之寃等等。这就叫成人之美。一般来说,社会上持善的人较少,迷糊之人较多,而人又有坦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釜沈舟的勇气决心,否则也很难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这就需要有人勇敢的站出来做些成人之美的事情。
(四)劝人为善
何谓劝人为善?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告诫他人,以解开迷惑。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则能解人烦恼,醒人恶梦,是最好也最实惠的事。
(五)救人危急
何谓救人危急呢?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遭遇不幸。当别人遭到祸害,当像自己碰到灾难一样,应尽力给予协助,譬如说安慰话、让他发泄寃屈,或给予其它接济等。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是故济人急难,亦是大乘菩萨的精神。
(六)兴建大利
何谓兴建大利?就是协助公共设施,譬如开渠导水,修筑堤防,修建桥梁,救济贫困……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算兴建大利。
(七)舍财作福
何谓舍财作福?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之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以都可施舍,而不挂意。一般人当然做不到此境界,却还把钱财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为人若能看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财做起,以利群生,广积阴德,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救拔苦难,将会大助于修善行持。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习以为常,便感心安理德得,心旷神怡,以此功德而可以消除其它过失。
(八)护持正法
何谓护持正法?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万物万世的指标,没有正法,则天地万物将难予化育成长,难予脱离凡尘三界,难予维护苍生,救渡众生。因此,凡是见到佛堂、神庙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宏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做。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七)
(九)敬重尊长
何谓敬重尊长?长官上辈,凡是年高、德重、长辈、上官都要敬重;奉侍父母应柔声下气,毕恭毕敬;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山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有刑于犯人时,不可作威作福。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这都是从敬重尊长中得来。
(十)爱惜物命
何谓爱惜物命?古人曾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到此境界。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共有的恻隐心。孟子所以说君子远庖厨,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因此说为人若不能断肉持斋,也应做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之四不食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份智慧。再说古人煮茧以求丝织衣,今人种田除虫以养人,衣食之源,样样动人恻隐之心,因此为人若不知爱惜物命,珍惜勤俭,就跟造了杀生罪孽过失一样,至于手所误伤,
足所误踏者,更是常见,都应当随时防患,尽量避免。
《了凡四训》之四 谦德之效
要保持所作善业要靠谦德,否则积善也枉然。正如佛家说布施要靠忍辱保持,不能保持,修积再多都是落空的。
《书经》云:「满招损,谦受益」。「满」现代话是骄慢、自满。曾国藩做到四省总督,好像小皇帝一样,知道自己过了头,不是好事情,恐招妒忌,于是将书房题名「求阙斋」,以明其志。人皆求圆满,曾先生求阙,要求欠缺一点,不要盈满。所以德位愈高,愈要谦下,才能够保得住。
了凡先生不但自己能改变命运,且擅以观察赴试考生是否能登第,预言屡必应验。举例如殅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了凡先生对同事费锦坡说,此兄今年必定考取。后丁君真的考中。究其原因是敬宇为人谦厚,别人侮辱他、侵犯他,他都能包容,不予计较,量大故福大。袁公得到孔先生的真传,会看相算命,加上本身是个有学问的人,对别人的祸福,亦了如指掌。常说:「祸福都是有征兆的,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又说,中选之前的人,必都有一段谦容可掬的时光。
在江阴有张畏岩,文章写得很好,亦颇有名声,参加南京乡试的时候竟尔落第,怨天尤人之际还大骂主考官有眼无珠,不录取他的文章。时有一老道人在旁边微笑,张于是迁怒于老道,把气发到老道身上。道人曰:「你的文章一定不好,所以主考管没录取你。」张听后更生气说:「你又未曾读过我的文章,怎知道不好?」老道说:「我听说作文要心平气和,像你的脾气这么暴躁,这么骄傲,你的文章又怎会好?」张先生毕竟是读书人,觉得道者言之有理,不觉屈服。继而请教道者前途问题,知过能改,是可造之材。道者说:「能否中赞,与文章关系不大,与『命』关系较大,功名如是,富贵亦如是。你发不发财,与你懂不懂做生意没有关系,只问你命里有没有发大财的命。该有的就是你没有念过书,甚么都不懂,还是会发大财,如果命里没有,想尽方法,使尽手段也得不到,一定要得到,就须要自己做个转变。」张问:「既然是命,如何转变呢?」道者说改变命运的方法与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的一样。张曰:「我乃贫寒之士,能拿甚么来修福呢?」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不须要钱财。往往没有钱的人,能够积大功德,有钱的人未必能积德造福。例如谦虚,并不花钱。你刚才的态度太傲慢了,能谦虚一点就是善,就是德,这不要花钱。你为何不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改过自新,还要骂试官呢?可见善恶、祸福确实一念之间。」聆此一席话,张畏岩猛然省悟,努力修善积德,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三年后梦见自己到一楼高楼里,见到一本开榜的名册,但榜上却有许多擦掉的空格,于是问旁边的人:「这是甚么名册?」旁人答:「阴间三年就校正一次,须积德与无恶之人,才能榜上留名,空白处被擦掉之人,都是本来榜上有名,因为刚作了刻薄的恶行,而被刷掉了。」又说:「你三年来谨慎修身,可脦会补得此缺,应该自爱。」这一年张君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由此看来,举头三尺决有神明。如何趋吉避凶确实系于一念之间,一念善则能转祸为福,一念恶则折福为祸。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此语不虚。诚如古人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
看过这本小册子,真正明了改造命运的方法是可行的,以后再不用去看相、算命、看风水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最后了凡先生引用孟子对齐宣王说的话做总结:「民之所好而好之,民之所恶而恶之。」意思是说:「大王自己一个人快乐,为何不把乐扩大,与民同乐呢?顺应民心,齐国的国运就可以兴旺了,这样才是真快乐。」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八)
戒杀、放生
(一)佛法改变命运的方法
世人每天想的是如何得到荣华富贵、寿命延长、眷属团聚、身心欢乐、诸缘如意等。惟喜求福,但如何才能得福,就不肯研究,求不到就怨天尤人。更常听很多人说:「食斋不如讲正话,只要心地好,不用持斋拜佛。」却不审好心的真正意义,为自己的口腹而伤害其它生命,又何能称之为好心?
佛法如浩瀚大海,佛陀将一切因缘果报,给我们讲解得透彻清楚。众生如何能得富贵,如何能得长寿,如何超脱轮回,离苦得乐,乃至往生净土,成佛作祖等法,都毫不保留地教授给我们,能否得益,则要视乎各人的福德因缘及修持而定。
读罢袁了凡先生转定数为变量之改变命运法,此处略为补充…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