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P5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改变命运之妙法。这妙法是佛陀金口亲传,历代祖师奉为圭臬,儒中君子无不奉行的「戒杀、放生」。

  

  (二)放生功德第一

  

  《大智度论》:「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为甚么放生功德最为第一?放生就是救命,改变命运要靠强大善力,救生力量在诸善中最为显着。因为众生最爱惜的是自己的生命,你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德积得最深。相反,你杀害他,他的怨恨报复心亦最重。愿云禅师偈云:「千百年来怨里羮,冤雠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以前有大德说过:「下功断缘戒杀,中功断缘茹素,上功断缘放生。」这说月戒杀放生是一体的二面,要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效果才会显着。是故茹素是戒杀,即是今后再不犯杀业;如果茹素不放生,以前所欠的杀债还是逃不掉的。放生要兼茹素,不茹素,积来的功德又会因吃肉白费了。

  

  

  (三)戒杀、放生的好处

  

  经云:「戒杀放生之人,得二种福报,一者长寿,二者多福多寿无病。」

  

  今世遭受的痛苦、疾病、不治之症、灾难乃至刀兵大劫,乃缘于多生累劫所造的杀业感召而来的杀报。解决的方法就是以放生来偿还欠债,这是佛说的。日常生活时有所闻的因小口角造成误杀,这都是还债的现实例证。如常行放生,可以消弭杀业。

  

  印光大师说:「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己。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

  

  六度万行以布施为首,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难的是放生功德三施俱全。在短时间内三施一次就可完成,又不须要依赖他人,是既简单又成效最快的善举。付出钱财买物放生是财施;放生时为物命力,死后得以超生,摆脱三恶道苦,是法施;物命得以延续生命,心无畏惧,是无畏施。不杀为诸戒之首,放生为众善之先。仁慈济物,博爱利生,为人先当以仁存心。仁爱乃化育之本,长养万物之根。人能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自当增福延寿,灾消祸除,岂有活人命者而命自短之理?岂有济人急难而遭逢穷困无助之事?常为放生,常行杀生,天地鬼神常为鉴临,必当降以福祸,且勿忽其弱而欺之。

  

  (四)毁谤放生的果报

  

  放生事容易做,理难明。末法世人一般不明白因缘果报,对放生一事毁谤、批评的很多。最常见的毁谤是:「用么多金钱放生,何不拿金钱做社会公益事?」殊不知放生是救生,贫穷苦难众生虽是境况堪怜,但未至于速死。市场每天有这么多的异类畜生受着死亡威胁,其惶恐挣扎心情不言可喻。若不急施援手,则命断于人口腹之中。谚语说:「惠不在大,赴急可也。」

  

  又有人说:「背脊向天人所食,畜牲是上天赐给人食用的。」这话是蛊惑人心,荒谬之语。须知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会教人为利益一己口腹而杀害生命的呢?况且天生人类平齐的牙齿及肠胃等都是适宜素食的;再说众生平等,凡是生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如果弱肉强食,他日自己转弱时,亦同样遭受强者欺侮,那时凭谁救拔?如此辗转报复,轮回无止期。诚如《楞严经》说:「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杀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轮转,互为高下,无有休息。」如此看来,又岂会是背脊向天人所食呢?

  

  更有人说:「放生如放死,很多被放生的物命,因不懂觅食,都死在荒野中;又或因有放生,而有补猎,这不等于因放生而害命吗?」这些批评使未行者裹足,已行者信心动摇,其罪无比,此亦是众生无福报消除累世杀业故。其实因放生而死的只有极少数,重获自由的占大多数,不能因为少数贻误多数的。至于捕猎也不因放生而死,捕猎者动机是卖给人吃的,所以猎者不会因不放生而不捕猎。放生等于放死之说是混淆视听的,放生过程中难免有物命损伤,但一切众生自有其果报因缘,大家知道放生时,物命经过接受三皈依、忏悔、念佛回向,死后得以超生及摆脱三恶道苦。如果一定要求万无一失才肯放生的话,那将会永远也找不到放生的机会。阻挠批评放生其罪等同杀生,祸患无穷。

  

  至于说这么多异类生命,如何能尽放?这问题不必要考虑,一切随缘随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千万别因为做不完而不干。更不会因放生而令物类繁衍过多,古有明鉴:「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须知所有一切异类实乃累劫宿世共业所致,其中因由非我等薄地凡夫能了知的。

  

  鼓励赞叹放生的功德最大,阻挠质疑放生的罪业亦最大,从事两者均获善恶之报。特别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例如政府影响百姓;明星、歌星影响崇拜者;记者、作家影响读者;老师影响学生等。因为被影响的范围广大,所以他们的功德或罪业亦随之而广大,因果是错不了的。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九)

  

  (五)放生应注意的事项

  

  放生物命不必须定,不应固定放生地点,及不应固定供货商,避免不法商人为谋利捕猎物命。可以亲到市场购买,选购笼中野生鸟或鹌鹑、鹧鸪等飞禽,或虾、蟹、鱼、螺等待烹煎煮炸之海中可怜生物,尽量选购非人工饲养物类。

  

  放生前,为物命授三皈依法。为甚么呢?因为生命是有两种的,一是身命,二是慧命。授三皈依是慧命延续。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为物命说忏悔法并回向,尽此一报身,来世为人,得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极乐。最后为其念佛,让阿弥陀佛圣号注入其八识田中,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另放生时要选人口稀疏地点或地广水深处。

  

  

  (六)历代祖师放生事迹

  

  历代祖师放生事迹不胜枚举。试赞一二与众共勉。

  

  隋朝天台山智者大师,是中国僧人中最早提倡放生者,他用斋僧钱赎取捕鱼的网具,兼为渔人讲《金光明经》。渔人闻法省悟,当下即去除杀业,及将临海溪流池塘中的捕鱼场六十三所,改作放生池,并且上书于京城让朝廷得知,使其严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网捕各种众生。现今之西湖乃是大师所创之古放生池。

  

  宋朝永明大师未出家时是余杭县的库吏,他把自己的薪俸全部拿去买鱼虾等物放生,因为薪俸少,被网捕的生物又多,于是没钱时就拿公家的钱去买物放生。这监守自盗的行为最后被发现而被判死刑,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挪用公款是做善事,但律法难违,无奈亦要服刑。临行刑时他面无惧色,从容就义。别人怪而问之,他说:「以我的生命换取无数众生的生命,以此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怎能不欢喜呢?」当时钱文穆王对大师的德行亦有所闻,于是派人暗中窥探,见他临刑如如不动,面不改容,因此下令无罪释放,更复回原职。大师则看破世情,往四明山依止翠岩禅师出家为僧,终得成道业,后世尊为莲宗六祖。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自从得到五祖弘忍大师黄梅心印之后,即为同门兄弟所妒恨,于是南下逃避,到江南后装成平民的样子,隐姓埋名,劳役于猎户群中。猎人将捕得的猎物交慧能大师看守,大师慈悲为怀,凡见被补之生物,都想办法偷偷放走牠们。他在猎户那里住了十六年,就放生十六年,救活无数的物命。最后更感动了猎人,放下猎具,改行向善。大师末后在曹溪弘扬禅宗,着有《六祖坛经》,是唯一中国人著作的佛教经典。

  

  (七)佛说杀生因果报应故事

  

  《佛说贤愚经》之「循环杀业」里有这样的一则公案。

  

  舍卫城中有黎耆弥长者,育有七儿,其中最幼子之媳妇毗舍离不但贤淑,且见识广博,才艺超群,除尊姑敬翁,妯娌和睦外,尚能感化乡傥,善得人和。因此,黎耆弥长者决定将财产业权,交此贤媳妇管理。时波斯匿王亦慕贤亲访,且与贤妇义结金兰,并册封为义妹,拟藉妹懿德为全国妇女楷模。

  

  毗舍离与黎耆弥幼子成婚后,育有三十二个健硕勇猛、相貌端正的好儿子。诸子长大后,相继娶妇,都是当时的豪贤女子。时值佛住世,毗舍离与佛有缘,敬备斋筵供佛及僧,佛为说法,于最幼子外,诸余人等均得须陀洹果。

  

  最幼子无心闻佛陀说法,不一会就独自骑象往外溜,游到王城外大桥边,看见宰相的小公子,坐宝车上,幼子因贪玩故,在桥面上伸手将小公子从宝车上提起来,轻轻的往桥下濠沟一掷,虽未弄出人命,却已令小公子无辜受伤,宰相知悉事实后,愤愤不平,拟往问罪,但又碍于对方力壮及倚仗王室势力,于是暗下毒计,要陷害毗舍离全家。

  

  宰相造了三十二条可装可拆的空心马鞭,里面放了三十二柄快刀,外面用好漆涂治,嵌上名贵美观的七宝,送予三十二子。诸子得鞭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携鞭出入王城,在王前经过也不回避,王亦因爱屋及乌,不予计较。宰相见时机成熟,向王进纔言诸子势大,一人当千,且蔑视王室,鞭内暗藏利刃,意欲谋反,祈王注意。王闻言心怀恐惧,索鞭验看,果如所言。按当时律法,见不是不能带刀的,诸子触犯国法,被王问斩,并将三十二子头藏于盒内,送到毗舍离家。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十)

  

  

  锦盒送来,适值毗舍离供佛在家,以为王送物助供,急欲拆阅,遭佛阻止,并于饭后说无常苦空法,时毗舍离得阿那含果。因已断除爱欲,虽获悉诸子被害,不至懊恼。妇家亲族,恼王无道,滥杀善人,于是大动干戈,向王大兴问罪之师,王见群情涌,急往佛所走避。

  

  佛为众人说出惨剧之前因后果。缘于过去有三十二人盗得一牛,牵牛至老母处,老母大喜,准备宰杀屠具。牛跪乞命,诸众却无意饶命,「汝今杀我,我于来世,终不放舍。」佛告阿难:「彼时牛身,今波斯匿王是,诸盗牛人,三十二子是,彼时老母,今毗舍离是。一次杀业,多劫多生,加利偿还。老母助恶,每次恶报,必与彼有关,凄惨致命,今生闻法,幸得解脱,证阿那含。」尔时妇家亲族闻佛所言,平息瞋火,各作是言:「此人杀报,原由自种,仅杀一牛,今尚如此,何况多杀!」诸众遂皈依佛法,持不杀戒。

  

  这证验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之定律。

  

  结语

  

  袁了凡先生遇到了精通「皇极数」的孔先生,把他一生的命运算得非常准确,并要将此法传给他。皇极数者乃《皇极数经世书》,是邵康节先生的著作,被列载《四库全书》里。内容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

  

  《易经》是古代的哲学书,其哲理深奥,着重道德伦理的教育、数学的探讨。《周易系辞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共享四十有九。」由此筮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以表万物之数。于是组成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藉其千变万化,可以推算阴阳不测的事,知道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这是数学的妙用。从个人、国家、以至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里面推衍出来。所推衍的可以说是自然因果律。云谷禅师教袁了凡先生行大善以改变命数的方法是超越数量,这超越数量就打乱了阴阳气数,所以它就没有办法推断。它能推断的是常数,不能推断变数。常数是定数。

  

  

  《易经》晓得有变量,是因为人的心容易受环境改变,善念心起是加,恶心起是减,数字时刻在变化。如变化幅度不大,命运就被算得很准确。这的确是一本很了不起的著作,其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这种高超数学,唯圣贤使用方不会令其变质。很可惜现在几乎变成是江湖术士看相算命的书。所谓君子问凶不问吉,知道灾难将降临,以忍让慈悲心做好迎接的准备,可令重罪轻报。变量是自己创造的,要改变先要修善心。

  

  修善是学佛的基本功夫,佛门初阶是止恶扬善。勤修善业除可得人间福报之外,死后更可以生天享福,但这都不是究竟的,天福享尽还是会坠落,再受轮回之报。

  

  我大觉世尊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根据不同人的根性,宣说不同的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度众生了生脱死,跳出轮回。

  

  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皆因业报而生,在过去无量生死以来,每一世都做种种业,依报再在生死中流转。人为什么会生到这个世界呢?都是为报怨、报恩、讨债、还债而来的。其实人生短短数十寒暑。都是苦多乐少,浮生若梦,人命无常,何堪留恋?但世人偏爱追名逐利,贪生怕死,喜以苦为乐。宜及早回头。老实念佛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再受轮回之苦。然,如何能超凡入圣,转迷成悟,了生脱死,不受轮回呢?首先,要依法修行。

  

  何谓修行?修行就是修我们错误的行为,以期达到身、口、意清净。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口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放下妄语、分别、执着。三业清净再辅以念佛,佛号绵绵不绝,行、住、坐、卧净念相继,自然达到一心不乱。《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佛一法八宗共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薄地凡夫皆可成就之方便法门。

  

  

  印光大师云:「念佛定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此语诚实不虚,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阿弥陀佛辟此简易方便法门接引众生,是为易行道。可见持名念佛之功效殊胜。要想永离五浊恶世,别无快快捷方式可走,惟有实实在在老实念佛。

  

  袁了凡先生改变命运的方法是修善断恶,便可获得人间五福,这是世间法,到底都是不究竟的。世间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正如俗语说:「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古来英雄豪杰,于今又安在?何如我佛如来法,无拘无束,普度有情,同登彼岸,共证真常,永享涅槃静域。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教的改变命运法,逃出生死轮回,寻求永远的自在快乐,才是真正的扭转命运法。阿弥陀佛!

  

  (全文完)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