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P5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改變命運之妙法。這妙法是佛陀金口親傳,曆代祖師奉爲圭臬,儒中君子無不奉行的「戒殺、放生」。

  

  (二)放生功德第一

  

  《大智度論》:「諸余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爲甚麼放生功德最爲第一?放生就是救命,改變命運要靠強大善力,救生力量在諸善中最爲顯著。因爲衆生最愛惜的是自己的生命,你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德積得最深。相反,你殺害他,他的怨恨報複心亦最重。願雲禅師偈雲:「千百年來怨裏羮,冤雠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以前有大德說過:「下功斷緣戒殺,中功斷緣茹素,上功斷緣放生。」這說月戒殺放生是一體的二面,要相輔相成,雙管齊下,效果才會顯著。是故茹素是戒殺,即是今後再不犯殺業;如果茹素不放生,以前所欠的殺債還是逃不掉的。放生要兼茹素,不茹素,積來的功德又會因吃肉白費了。

  

  

  (叁)戒殺、放生的好處

  

  經雲:「戒殺放生之人,得二種福報,一者長壽,二者多福多壽無病。」

  

  今世遭受的痛苦、疾病、不治之症、災難乃至刀兵大劫,乃緣于多生累劫所造的殺業感召而來的殺報。解決的方法就是以放生來償還欠債,這是佛說的。日常生活時有所聞的因小口角造成誤殺,這都是還債的現實例證。如常行放生,可以消弭殺業。

  

  印光大師說:「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己。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六度萬行以布施爲首,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難的是放生功德叁施俱全。在短時間內叁施一次就可完成,又不須要依賴他人,是既簡單又成效最快的善舉。付出錢財買物放生是財施;放生時爲物命力,死後得以超生,擺脫叁惡道苦,是法施;物命得以延續生命,心無畏懼,是無畏施。不殺爲諸戒之首,放生爲衆善之先。仁慈濟物,博愛利生,爲人先當以仁存心。仁愛乃化育之本,長養萬物之根。人能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自當增福延壽,災消禍除,豈有活人命者而命自短之理?豈有濟人急難而遭逢窮困無助之事?常爲放生,常行殺生,天地鬼神常爲鑒臨,必當降以福禍,且勿忽其弱而欺之。

  

  (四)毀謗放生的果報

  

  放生事容易做,理難明。末法世人一般不明白因緣果報,對放生一事毀謗、批評的很多。最常見的毀謗是:「用麼多金錢放生,何不拿金錢做社會公益事?」殊不知放生是救生,貧窮苦難衆生雖是境況堪憐,但未至于速死。市場每天有這麼多的異類畜生受著死亡威脅,其惶恐掙紮心情不言可喻。若不急施援手,則命斷于人口腹之中。諺語說:「惠不在大,赴急可也。」

  

  又有人說:「背脊向天人所食,畜牲是上天賜給人食用的。」這話是蠱惑人心,荒謬之語。須知上天有好生之德,那會教人爲利益一己口腹而殺害生命的呢?況且天生人類平齊的牙齒及腸胃等都是適宜素食的;再說衆生平等,凡是生物皆有生存的權利,如果弱肉強食,他日自己轉弱時,亦同樣遭受強者欺侮,那時憑誰救拔?如此輾轉報複,輪回無止期。誠如《楞嚴經》說:「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生死。」又雲:「殺彼身命,或食其肉,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輪轉,互爲高下,無有休息。」如此看來,又豈會是背脊向天人所食呢?

  

  更有人說:「放生如放死,很多被放生的物命,因不懂覓食,都死在荒野中;又或因有放生,而有補獵,這不等于因放生而害命嗎?」這些批評使未行者裹足,已行者信心動搖,其罪無比,此亦是衆生無福報消除累世殺業故。其實因放生而死的只有極少數,重獲自由的占大多數,不能因爲少數贻誤多數的。至于捕獵也不因放生而死,捕獵者動機是賣給人吃的,所以獵者不會因不放生而不捕獵。放生等于放死之說是混淆視聽的,放生過程中難免有物命損傷,但一切衆生自有其果報因緣,大家知道放生時,物命經過接受叁皈依、忏悔、念佛回向,死後得以超生及擺脫叁惡道苦。如果一定要求萬無一失才肯放生的話,那將會永遠也找不到放生的機會。阻撓批評放生其罪等同殺生,禍患無窮。

  

  至于說這麼多異類生命,如何能盡放?這問題不必要考慮,一切隨緣隨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千萬別因爲做不完而不幹。更不會因放生而令物類繁衍過多,古有明鑒:「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須知所有一切異類實乃累劫宿世共業所致,其中因由非我等薄地凡夫能了知的。

  

  鼓勵贊歎放生的功德最大,阻撓質疑放生的罪業亦最大,從事兩者均獲善惡之報。特別是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士,例如政府影響百姓;明星、歌星影響崇拜者;記者、作家影響讀者;老師影響學生等。因爲被影響的範圍廣大,所以他們的功德或罪業亦隨之而廣大,因果是錯不了的。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九)

  

  (五)放生應注意的事項

  

  放生物命不必須定,不應固定放生地點,及不應固定供貨商,避免不法商人爲謀利捕獵物命。可以親到市場購買,選購籠中野生鳥或鹌鹑、鹧鸪等飛禽,或蝦、蟹、魚、螺等待烹煎煮炸之海中可憐生物,盡量選購非人工飼養物類。

  

  放生前,爲物命授叁皈依法。爲甚麼呢?因爲生命是有兩種的,一是身命,二是慧命。授叁皈依是慧命延續。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爲物命說忏悔法並回向,盡此一報身,來世爲人,得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極樂。最後爲其念佛,讓阿彌陀佛聖號注入其八識田中,一曆耳根,永爲道種。

  

  另放生時要選人口稀疏地點或地廣水深處。

  

  

  (六)曆代祖師放生事迹

  

  曆代祖師放生事迹不勝枚舉。試贊一二與衆共勉。

  

  隋朝天臺山智者大師,是中國僧人中最早提倡放生者,他用齋僧錢贖取捕魚的網具,兼爲漁人講《金光明經》。漁人聞法省悟,當下即去除殺業,及將臨海溪流池塘中的捕魚場六十叁所,改作放生池,並且上書于京城讓朝廷得知,使其嚴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網捕各種衆生。現今之西湖乃是大師所創之古放生池。

  

  宋朝永明大師未出家時是余杭縣的庫吏,他把自己的薪俸全部拿去買魚蝦等物放生,因爲薪俸少,被網捕的生物又多,于是沒錢時就拿公家的錢去買物放生。這監守自盜的行爲最後被發現而被判死刑,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挪用公款是做善事,但律法難違,無奈亦要服刑。臨行刑時他面無懼色,從容就義。別人怪而問之,他說:「以我的生命換取無數衆生的生命,以此得生西方極樂世界,怎能不歡喜呢?」當時錢文穆王對大師的德行亦有所聞,于是派人暗中窺探,見他臨刑如如不動,面不改容,因此下令無罪釋放,更複回原職。大師則看破世情,往四明山依止翠岩禅師出家爲僧,終得成道業,後世尊爲蓮宗六祖。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自從得到五祖弘忍大師黃梅心印之後,即爲同門兄弟所妒恨,于是南下逃避,到江南後裝成平民的樣子,隱姓埋名,勞役于獵戶群中。獵人將捕得的獵物交慧能大師看守,大師慈悲爲懷,凡見被補之生物,都想辦法偷偷放走牠們。他在獵戶那裏住了十六年,就放生十六年,救活無數的物命。最後更感動了獵人,放下獵具,改行向善。大師末後在曹溪弘揚禅宗,著有《六祖壇經》,是唯一中國人著作的佛教經典。

  

  (七)佛說殺生因果報應故事

  

  《佛說賢愚經》之「循環殺業」裏有這樣的一則公案。

  

  舍衛城中有黎耆彌長者,育有七兒,其中最幼子之媳婦毗舍離不但賢淑,且見識廣博,才藝超群,除尊姑敬翁,妯娌和睦外,尚能感化鄉傥,善得人和。因此,黎耆彌長者決定將財産業權,交此賢媳婦管理。時波斯匿王亦慕賢親訪,且與賢婦義結金蘭,並冊封爲義妹,擬藉妹懿德爲全國婦女楷模。

  

  毗舍離與黎耆彌幼子成婚後,育有叁十二個健碩勇猛、相貌端正的好兒子。諸子長大後,相繼娶婦,都是當時的豪賢女子。時值佛住世,毗舍離與佛有緣,敬備齋筵供佛及僧,佛爲說法,于最幼子外,諸余人等均得須陀洹果。

  

  最幼子無心聞佛陀說法,不一會就獨自騎象往外溜,遊到王城外大橋邊,看見宰相的小公子,坐寶車上,幼子因貪玩故,在橋面上伸手將小公子從寶車上提起來,輕輕的往橋下濠溝一擲,雖未弄出人命,卻已令小公子無辜受傷,宰相知悉事實後,憤憤不平,擬往問罪,但又礙于對方力壯及倚仗王室勢力,于是暗下毒計,要陷害毗舍離全家。

  

  宰相造了叁十二條可裝可拆的空心馬鞭,裏面放了叁十二柄快刀,外面用好漆塗治,嵌上名貴美觀的七寶,送予叁十二子。諸子得鞭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攜鞭出入王城,在王前經過也不回避,王亦因愛屋及烏,不予計較。宰相見時機成熟,向王進纔言諸子勢大,一人當千,且蔑視王室,鞭內暗藏利刃,意欲謀反,祈王注意。王聞言心懷恐懼,索鞭驗看,果如所言。按當時律法,見不是不能帶刀的,諸子觸犯國法,被王問斬,並將叁十二子頭藏于盒內,送到毗舍離家。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十)

  

  

  錦盒送來,適值毗舍離供佛在家,以爲王送物助供,急欲拆閱,遭佛阻止,並于飯後說無常苦空法,時毗舍離得阿那含果。因已斷除愛欲,雖獲悉諸子被害,不至懊惱。婦家親族,惱王無道,濫殺善人,于是大動幹戈,向王大興問罪之師,王見群情湧,急往佛所走避。

  

  佛爲衆人說出慘劇之前因後果。緣于過去有叁十二人盜得一牛,牽牛至老母處,老母大喜,准備宰殺屠具。牛跪乞命,諸衆卻無意饒命,「汝今殺我,我于來世,終不放舍。」佛告阿難:「彼時牛身,今波斯匿王是,諸盜牛人,叁十二子是,彼時老母,今毗舍離是。一次殺業,多劫多生,加利償還。老母助惡,每次惡報,必與彼有關,淒慘致命,今生聞法,幸得解脫,證阿那含。」爾時婦家親族聞佛所言,平息瞋火,各作是言:「此人殺報,原由自種,僅殺一牛,今尚如此,何況多殺!」諸衆遂皈依佛法,持不殺戒。

  

  這證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定律。

  

  結語

  

  袁了凡先生遇到了精通「皇極數」的孔先生,把他一生的命運算得非常准確,並要將此法傳給他。皇極數者乃《皇極數經世書》,是邵康節先生的著作,被列載《四庫全書》裏。內容是依照《易經》的理論來推算命運。

  

  《易經》是古代的哲學書,其哲理深奧,著重道德倫理的教育、數學的探討。《周易系辭傳》說:「大衍之數五十,共享四十有九。」由此筮爲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以表萬物之數。于是組成叁百八十四爻,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藉其千變萬化,可以推算陰陽不測的事,知道過去未來的一切事相,這是數學的妙用。從個人、國家、以至世界的變化,都可以從裏面推衍出來。所推衍的可以說是自然因果律。雲谷禅師教袁了凡先生行大善以改變命數的方法是超越數量,這超越數量就打亂了陰陽氣數,所以它就沒有辦法推斷。它能推斷的是常數,不能推斷變數。常數是定數。

  

  

  《易經》曉得有變量,是因爲人的心容易受環境改變,善念心起是加,惡心起是減,數字時刻在變化。如變化幅度不大,命運就被算得很准確。這的確是一本很了不起的著作,其目的是教人趨吉避凶。這種高超數學,唯聖賢使用方不會令其變質。很可惜現在幾乎變成是江湖術士看相算命的書。所謂君子問凶不問吉,知道災難將降臨,以忍讓慈悲心做好迎接的准備,可令重罪輕報。變量是自己創造的,要改變先要修善心。

  

  修善是學佛的基本功夫,佛門初階是止惡揚善。勤修善業除可得人間福報之外,死後更可以生天享福,但這都不是究竟的,天福享盡還是會墜落,再受輪回之報。

  

  我大覺世尊以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根據不同人的根性,宣說不同的法門,其目的都是爲了度衆生了生脫死,跳出輪回。

  

  娑婆世界一切衆生,皆因業報而生,在過去無量生死以來,每一世都做種種業,依報再在生死中流轉。人爲什麼會生到這個世界呢?都是爲報怨、報恩、討債、還債而來的。其實人生短短數十寒暑。都是苦多樂少,浮生若夢,人命無常,何堪留戀?但世人偏愛追名逐利,貪生怕死,喜以苦爲樂。宜及早回頭。老實念佛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再受輪回之苦。然,如何能超凡入聖,轉迷成悟,了生脫死,不受輪回呢?首先,要依法修行。

  

  何謂修行?修行就是修我們錯誤的行爲,以期達到身、口、意清淨。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口不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念,放下妄語、分別、執著。叁業清淨再輔以念佛,佛號綿綿不絕,行、住、坐、臥淨念相繼,自然達到一心不亂。《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佛一法八宗共修,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下至薄地凡夫皆可成就之方便法門。

  

  

  印光大師雲:「念佛定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此語誠實不虛,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阿彌陀佛辟此簡易方便法門接引衆生,是爲易行道。可見持名念佛之功效殊勝。要想永離五濁惡世,別無快快捷方式可走,惟有實實在在老實念佛。

  

  袁了凡先生改變命運的方法是修善斷惡,便可獲得人間五福,這是世間法,到底都是不究竟的。世間的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正如俗語說:「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古來英雄豪傑,于今又安在?何如我佛如來法,無拘無束,普度有情,同登彼岸,共證真常,永享涅槃靜域。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教的改變命運法,逃出生死輪回,尋求永遠的自在快樂,才是真正的扭轉命運法。阿彌陀佛!

  

  (全文完)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