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P4

  ..續本文上一頁景,舜深感傷心。于是他也親身下水捕魚,凡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面稱贊並道謝。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試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語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教,甯取身教,以潛移默化去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因此說:「爲人應盡量不拿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不要故意表現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千萬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應該盡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盡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沈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才有改過的機會。

  

  (二)愛敬存心

  

  何謂愛敬存心?就一般人的行爲來看,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明白。因此說:「君子所以異于小人,僅在一念之差而已。」孟子也提到:「人所異于禽獸幾稀?」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拙賢愚之分,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應該互相敬重,敬愛衆人也等于敬愛聖賢,能了解衆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因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人人若能敬業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愛敬存心。

  

  (叁)成人之美

  

  何謂成人之美?即常說的成全別人的好事。比如,美玉有時混雜在石堆裏,被扔來扔去,如同破磚爛瓦,不以爲寶。一旦被惜玉之人雕琢就成了價值連城的寶器。所以,看到有人做了善事,或者有人的願心可嘉,都應當設法幫助他,成全他。有時可以鼓勵他,援助他,甚至可以清洗他的不白之寃等等。這就叫成人之美。一般來說,社會上持善的人較少,迷糊之人較多,而人又有坦護自己,排擠異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處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釜沈舟的勇氣決心,否則也很難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賢達人士,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不善于粉飾自己以博取虛榮,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而達不到爲善的目的。這就需要有人勇敢的站出來做些成人之美的事情。

  

  (四)勸人爲善

  

  何謂勸人爲善?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蕩,爲名爲利而使人沈淪墮落,因此與人相處,須時時提醒告誡他人,以解開迷惑。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爲人若能臨機應變,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則能解人煩惱,醒人惡夢,是最好也最實惠的事。

  

  (五)救人危急

  

  何謂救人危急呢?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失敗與遭遇不幸。當別人遭到禍害,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應盡力給予協助,譬如說安慰話、讓他發泄寃屈,或給予其它接濟等。古人說:「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爲貴。」是故濟人急難,亦是大乘菩薩的精神。

  

  (六)興建大利

  

  何謂興建大利?就是協助公共設施,譬如開渠導水,修築堤防,修建橋梁,救濟貧困……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算興建大利。

  

  (七)舍財作福

  

  何謂舍財作福?佛門萬種行持,以布施爲第一,施就是舍,賢明之人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以都可施舍,而不挂意。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境界,卻還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爲人若能看破人生,從最困難的施財做起,以利群生,廣積陰德,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救拔苦難,將會大助于修善行持。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但慢慢習以爲常,便感心安理德得,心曠神怡,以此功德而可以消除其它過失。

  

  (八)護持正法

  

  何謂護持正法?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萬物萬世的指標,沒有正法,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難予脫離凡塵叁界,難予維護蒼生,救渡衆生。因此,凡是見到佛堂、神廟或經書典籍,皆應敬重並加愛護整理,至于宏揚正法以報佛恩更要認真去做。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七)

  

  

  (九)敬重尊長

  

  何謂敬重尊長?長官上輩,凡是年高、德重、長輩、上官都要敬重;奉侍父母應柔聲下氣,畢恭畢敬;服務社會國家,也不可因爲山高皇帝遠而放肆亂來;有刑于犯人時,不可作威作福。這些都是最關系陰德的,試看忠義之家,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這都是從敬重尊長中得來。

  

  (十)愛惜物命

  

  何謂愛惜物命?古人曾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當然一般人很難到此境界。這只是提醒我們,必須維護人所共有的恻隱心。孟子所以說君子遠庖廚,也是爲了養成人人皆有恻隱之心。人生在世,求仁者盡在此心,積德者也憑此心。因此說爲人若不能斷肉持齋,也應做到自養者不食,見殺者不食,聞殺者不食,專爲我而殺者不食之四不食修養,以培養慈悲心腸,增長福份智慧。再說古人煮繭以求絲織衣,今人種田除蟲以養人,衣食之源,樣樣動人恻隱之心,因此爲人若不知愛惜物命,珍惜勤儉,就跟造了殺生罪孽過失一樣,至于手所誤傷,

  

  足所誤踏者,更是常見,都應當隨時防患,盡量避免。

  

  《了凡四訓》之四 謙德之效

  

  要保持所作善業要靠謙德,否則積善也枉然。正如佛家說布施要靠忍辱保持,不能保持,修積再多都是落空的。

  

  《書經》雲:「滿招損,謙受益」。「滿」現代話是驕慢、自滿。曾國藩做到四省總督,好像小皇帝一樣,知道自己過了頭,不是好事情,恐招妒忌,于是將書房題名「求阙齋」,以明其志。人皆求圓滿,曾先生求阙,要求欠缺一點,不要盈滿。所以德位愈高,愈要謙下,才能夠保得住。

  

  了凡先生不但自己能改變命運,且擅以觀察赴試考生是否能登第,預言屢必應驗。舉例如殅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了凡先生對同事費錦坡說,此兄今年必定考取。後丁君真的考中。究其原因是敬宇爲人謙厚,別人侮辱他、侵犯他,他都能包容,不予計較,量大故福大。袁公得到孔先生的真傳,會看相算命,加上本身是個有學問的人,對別人的禍福,亦了如指掌。常說:「禍福都是有征兆的,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又說,中選之前的人,必都有一段謙容可掬的時光。

  

  在江陰有張畏岩,文章寫得很好,亦頗有名聲,參加南京鄉試的時候竟爾落第,怨天尤人之際還大罵主考官有眼無珠,不錄取他的文章。時有一老道人在旁邊微笑,張于是遷怒于老道,把氣發到老道身上。道人曰:「你的文章一定不好,所以主考管沒錄取你。」張聽後更生氣說:「你又未曾讀過我的文章,怎知道不好?」老道說:「我聽說作文要心平氣和,像你的脾氣這麼暴躁,這麼驕傲,你的文章又怎會好?」張先生畢竟是讀書人,覺得道者言之有理,不覺屈服。繼而請教道者前途問題,知過能改,是可造之材。道者說:「能否中贊,與文章關系不大,與『命』關系較大,功名如是,富貴亦如是。你發不發財,與你懂不懂做生意沒有關系,只問你命裏有沒有發大財的命。該有的就是你沒有念過書,甚麼都不懂,還是會發大財,如果命裏沒有,想盡方法,使盡手段也得不到,一定要得到,就須要自己做個轉變。」張問:「既然是命,如何轉變呢?」道者說改變命運的方法與雲谷禅師教了凡先生的一樣。張曰:「我乃貧寒之士,能拿甚麼來修福呢?」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不須要錢財。往往沒有錢的人,能夠積大功德,有錢的人未必能積德造福。例如謙虛,並不花錢。你剛才的態度太傲慢了,能謙虛一點就是善,就是德,這不要花錢。你爲何不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改過自新,還要罵試官呢?可見善惡、禍福確實一念之間。」聆此一席話,張畏岩猛然省悟,努力修善積德,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叁年後夢見自己到一樓高樓裏,見到一本開榜的名冊,但榜上卻有許多擦掉的空格,于是問旁邊的人:「這是甚麼名冊?」旁人答:「陰間叁年就校正一次,須積德與無惡之人,才能榜上留名,空白處被擦掉之人,都是本來榜上有名,因爲剛作了刻薄的惡行,而被刷掉了。」又說:「你叁年來謹慎修身,可脦會補得此缺,應該自愛。」這一年張君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由此看來,舉頭叁尺決有神明。如何趨吉避凶確實系于一念之間,一念善則能轉禍爲福,一念惡則折福爲禍。禍福無門,惟人自招,此語不虛。誠如古人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

  

  看過這本小冊子,真正明了改造命運的方法是可行的,以後再不用去看相、算命、看風水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最後了凡先生引用孟子對齊宣王說的話做總結:「民之所好而好之,民之所惡而惡之。」意思是說:「大王自己一個人快樂,爲何不把樂擴大,與民同樂呢?順應民心,齊國的國運就可以興旺了,這樣才是真快樂。」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八)

  

  戒殺、放生

  

  (一)佛法改變命運的方法

  

  世人每天想的是如何得到榮華富貴、壽命延長、眷屬團聚、身心歡樂、諸緣如意等。惟喜求福,但如何才能得福,就不肯研究,求不到就怨天尤人。更常聽很多人說:「食齋不如講正話,只要心地好,不用持齋拜佛。」卻不審好心的真正意義,爲自己的口腹而傷害其它生命,又何能稱之爲好心?

  

  佛法如浩瀚大海,佛陀將一切因緣果報,給我們講解得透徹清楚。衆生如何能得富貴,如何能得長壽,如何超脫輪回,離苦得樂,乃至往生淨土,成佛作祖等法,都毫不保留地教授給我們,能否得益,則要視乎各人的福德因緣及修持而定。

  

  讀罷袁了凡先生轉定數爲變量之改變命運法,此處略爲補充…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