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P8

  ..續本文上一頁得罪惡,與第一輕戒者同。

  最後一條就是第二十八條:行路見病人不救助而舍去的輕戒──「行路見病舍去戒第二十八」

  戒文雲:「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往瞻視,爲作方便,付囑所在,而舍去者,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就是說,你受了菩薩戒之後,如果在行走途中遇見無人照顧的病人,你應該去瞻視照顧,伸出援助之手,爲他做些方便的救護,並且想辦法幫助他,但是你卻舍去不顧,這就得了失意罪,不生善法,失去了菩薩戒應有的精神。

  所以,佛陀製此戒的用意,就是教戒我們:如果我們在行道之時遇見病者,就應前往瞻視,爲作方便,付囑所在,這是佛弟子救苦救難應有的義行,若視而不見,置之不顧,毫無憐憫之心,就有違慈悲的教義,故佛製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惡,與第一輕戒者同。所以大家要緊守這個戒。

  戒文雲:「善男子!若優婆塞〈夷〉,至心受持如是戒,是人爲優婆塞〈夷〉中芬陀利華,優婆塞〈夷〉中微妙上香,優婆塞〈夷〉中清淨蓮華,優婆塞〈夷〉中真實珍寶,優婆塞〈夷〉中丈夫之人。」

  意思是說,如果優婆塞或優婆夷,存著至誠心能受持這些在家菩薩戒,這個人就可以稱爲優婆塞、優婆夷中的芬陀利白蓮花,是優婆、塞優婆夷中最微妙上等的香氣,是優婆、塞優婆夷中最清淨的蓮花,是優婆塞、優婆夷真正實在的珍寶,也是優婆塞、優婆夷中之大丈夫的人。

  可見受戒的功德是多麼大!

  戒文雲:「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爲比丘,在家菩薩名爲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爲不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意思就是說,像佛陀所講,菩薩有二種:第一種是在家菩薩,第二種是出家菩薩。出家菩薩名爲比丘、比丘尼菩薩;在家菩薩名爲優婆塞、優婆夷菩薩。出家菩薩持出家戒律在清淨的僧團中,是不會太困難的;但是在家菩薩要守持在家的戒律,實在是困難,爲什麼呢?因爲在家修行的人,被很多惡劣的因緣所纏繞啊!

  所謂「出家」:「就是出離在家的生活,修沙門淨行。」如《毗婆娑論》雲:「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爲滅垢累,故宜遠離。」《維摩诘經》亦說:「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是出家。」

  出家比丘菩薩持戒,是爲不難,理由有四種:一者:出家菩薩已無父母、妻子、眷屬之垢累爲障。二者:出家菩薩不需經營士、農、工、商各業之利,不受物質、金錢之累障。叁者:出家菩薩住于僧團,與淨潔道友爲伍,關系單純,不受社會複雜人際關系之累障。四者:日以修道精進爲務,不受生活奔波煩惱障,故入道證道較容易。

  在家菩薩持在家戒,真是困難,四種理由:一者:在家菩薩有父母、妻子、眷屬之累障。二者:在家菩薩經營士、農、工、商等各業,爲物質、金錢所驅策。叁者:在家菩薩身居社會,與各色人等爲伍,人際關系複雜,是非最多,對道業大受幹擾。四者:在家菩薩因俗務糾纏,疏于修道。在家菩薩因障礙多,故持在家戒,甚爲困難。

  所以說,你們今天能來受戒,實際是非常的不容易,所以跟大家見面的時候我就已經說了,你們應該給自己一點掌聲,在現時比較複雜的社會環境下,你們仍發菩提心來受戒,實在值得贊歎。但是我們受戒就是爲了守戒,所以,我希望多給大家一點鼓勵;我們要知道人生無常,我們要珍惜生命,要把修道放在第一位,難得大家發心來受菩薩戒,所以大家受完戒回家以後,應該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誦菩薩戒、誦《梵網經》,保養戒體、戒法、戒相、戒行。這是對你們一個基本的要求。而且有空還要多看一些講解在家菩薩戒的開示,從而增長自己的道心,護持戒體之功,認識戒法之德;有時候亦可以去參考些數據,當然最主要的是維持這個初發的菩提心,以成就佛道爲目標。大家不是受戒完了就可以,而是要以後繼續誦戒、聽戒、念佛,將一切功德,普皆回向淨土,這才是受戒的根本精神。

  今天因爲的時間關系,本來這個「六重二十八輕」,要一天、兩天才講得完,現在只是每一個戒條跟大家簡單地講一講,因爲等一下大家還要去拜願;拜願也就是忏悔自己的業障,只有忏悔業障後,我們的身心才能清淨;身心清淨了,我們這個戒體才能如法,所以大家要真心誠意,做到身拜佛、口念佛、意念裏面也想著佛;身、口、意叁業清淨,才能領受清淨的戒體,同時還要有難得想、殊勝想;今天受戒的因緣確實是非常的不容易,明天我們西方寺廿一天的「華嚴吉祥法會」圓滿;我們都知道《華嚴經》是教我們如何成佛的經典,經中闡述諸佛之本懷,舉出成佛的好處,勸導我們學佛,令生信心,由修因契果,知道必定成佛;經中內容分爲「七處九會」,闡述了佛陀在天上人間的七個地方作了九次的佛法宣說;《華嚴經》的境界廣大,原本不是給我們一般凡夫講的,而是講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聽的。這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都是過了十信位以上的菩薩,就是說,修行從十信開始,經曆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而最終成佛;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斷了見思、塵沙、無明叁惑而證悟佛果,此叁惑是極微細之煩惱,唯有叁惑斷盡,方得圓滿成佛。

  而成佛之路所踐履的就是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讓我們如何學做菩薩──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叁參,就是給我們作示現;示範我們如何去實踐菩薩道,而法身大士又是如何地修、如何去學、如何去悟、如何地斷煩惱;讓我們明白到要成爲菩薩,首要的條件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就是發菩提心;所以,善財童子就是我們的修行的榜樣。而最後的〈普賢菩薩行願品〉也是我們實踐的楷模;經中說明了成佛必須經曆五十二階個位,我們必須一步一步的修,實在是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以至誠之心來學佛,並以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的精神來實踐菩薩道──我們不但自己求生西方淨土,而且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平等得道,我們大家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全文完)

  

《戒爲無上菩提本 長養一切諸善根(叁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講戒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