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同。
最后一条就是第二十八条:行路见病人不救助而舍去的轻戒──「行路见病舍去戒第二十八」
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就是说,你受了菩萨戒之后,如果在行走途中遇见无人照顾的病人,你应该去瞻视照顾,伸出援助之手,为他做些方便的救护,并且想办法帮助他,但是你却舍去不顾,这就得了失意罪,不生善法,失去了菩萨戒应有的精神。
所以,佛陀制此戒的用意,就是教戒我们:如果我们在行道之时遇见病者,就应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这是佛弟子救苦救难应有的义行,若视而不见,置之不顾,毫无怜悯之心,就有违慈悲的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同。所以大家要紧守这个戒。
戒文云:「善男子!若优婆塞〈夷〉,至心受持如是戒,是人为优婆塞〈夷〉中芬陀利华,优婆塞〈夷〉中微妙上香,优婆塞〈夷〉中清净莲华,优婆塞〈夷〉中真实珍宝,优婆塞〈夷〉中丈夫之人。」
意思是说,如果优婆塞或优婆夷,存着至诚心能受持这些在家菩萨戒,这个人就可以称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芬陀利白莲花,是优婆、塞优婆夷中最微妙上等的香气,是优婆、塞优婆夷中最清净的莲花,是优婆塞、优婆夷真正实在的珍宝,也是优婆塞、优婆夷中之大丈夫的人。
可见受戒的功德是多么大!
戒文云:「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为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为不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意思就是说,像佛陀所讲,菩萨有二种:第一种是在家菩萨,第二种是出家菩萨。出家菩萨名为比丘、比丘尼菩萨;在家菩萨名为优婆塞、优婆夷菩萨。出家菩萨持出家戒律在清净的僧团中,是不会太困难的;但是在家菩萨要守持在家的戒律,实在是困难,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修行的人,被很多恶劣的因缘所缠绕啊!
所谓「出家」:「就是出离在家的生活,修沙门净行。」如《毗婆娑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维摩诘经》亦说:「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
出家比丘菩萨持戒,是为不难,理由有四种:一者:出家菩萨已无父母、妻子、眷属之垢累为障。二者:出家菩萨不需经营士、农、工、商各业之利,不受物质、金钱之累障。三者:出家菩萨住于僧团,与净洁道友为伍,关系单纯,不受社会复杂人际关系之累障。四者:日以修道精进为务,不受生活奔波烦恼障,故入道证道较容易。
在家菩萨持在家戒,真是困难,四种理由:一者:在家菩萨有父母、妻子、眷属之累障。二者:在家菩萨经营士、农、工、商等各业,为物质、金钱所驱策。三者:在家菩萨身居社会,与各色人等为伍,人际关系复杂,是非最多,对道业大受干扰。四者:在家菩萨因俗务纠缠,疏于修道。在家菩萨因障碍多,故持在家戒,甚为困难。
所以说,你们今天能来受戒,实际是非常的不容易,所以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我就已经说了,你们应该给自己一点掌声,在现时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你们仍发菩提心来受戒,实在值得赞叹。但是我们受戒就是为了守戒,所以,我希望多给大家一点鼓励;我们要知道人生无常,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把修道放在第一位,难得大家发心来受菩萨戒,所以大家受完戒回家以后,应该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诵菩萨戒、诵《梵网经》,保养戒体、戒法、戒相、戒行。这是对你们一个基本的要求。而且有空还要多看一些讲解在家菩萨戒的开示,从而增长自己的道心,护持戒体之功,认识戒法之德;有时候亦可以去参考些数据,当然最主要的是维持这个初发的菩提心,以成就佛道为目标。大家不是受戒完了就可以,而是要以后继续诵戒、听戒、念佛,将一切功德,普皆回向净土,这才是受戒的根本精神。
今天因为的时间关系,本来这个「六重二十八轻」,要一天、两天才讲得完,现在只是每一个戒条跟大家简单地讲一讲,因为等一下大家还要去拜愿;拜愿也就是忏悔自己的业障,只有忏悔业障后,我们的身心才能清净;身心清净了,我们这个戒体才能如法,所以大家要真心诚意,做到身拜佛、口念佛、意念里面也想着佛;身、口、意三业清净,才能领受清净的戒体,同时还要有难得想、殊胜想;今天受戒的因缘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明天我们西方寺廿一天的「华严吉祥法会」圆满;我们都知道《华严经》是教我们如何成佛的经典,经中阐述诸佛之本怀,举出成佛的好处,劝导我们学佛,令生信心,由修因契果,知道必定成佛;经中内容分为「七处九会」,阐述了佛陀在天上人间的七个地方作了九次的佛法宣说;《华严经》的境界广大,原本不是给我们一般凡夫讲的,而是讲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听的。这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都是过了十信位以上的菩萨,就是说,修行从十信开始,经历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而最终成佛;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断了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而证悟佛果,此三惑是极微细之烦恼,唯有三惑断尽,方得圆满成佛。
而成佛之路所践履的就是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让我们如何学做菩萨──经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就是给我们作示现;示范我们如何去实践菩萨道,而法身大士又是如何地修、如何去学、如何去悟、如何地断烦恼;让我们明白到要成为菩萨,首要的条件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菩提心;所以,善财童子就是我们的修行的榜样。而最后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也是我们实践的楷模;经中说明了成佛必须经历五十二阶个位,我们必须一步一步的修,实在是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以至诚之心来学佛,并以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的精神来实践菩萨道──我们不但自己求生西方净土,而且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平等得道,我们大家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全文完)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讲戒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