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清淨.華開見佛(一)
--淨土法門概說
釋尊的一代時教,自成道至滅道期間所說之法,于入滅後由迦葉尊者召集五百阿羅漢,在阿阇世王護持之下,于王舍城作第一次結集,由阿難尊者登座宣說佛說的話,然後由優婆離誦出佛說的戒律。阿難尊者誦出的經,優波離尊者誦出的律,經過憍陳如等各位長老結論,確實是佛陀所說,而建立成爲後期的叁藏、十二部,《阿含經》亦是在這時産生。這第一次的結集便是佛教史上著名的五百結集。原始佛典經過結集、訂正、確認後,成爲聖典的權威,才以文字記錄下來。在佛陀入滅一百年後,又有七百比丘,在毘舍離城聚會,以耶舍爲上首,作第二次結集。這次結集名爲「七百結集」,以律藏爲主。佛涅槃後236年,又有一千比丘在阿育王護持之下,在摩揭陀國的華氏城內,以目犍連子帝須爲上首,舉行第叁次結集。此次結集以經、律、論叁藏爲主,爲叁藏建立了雛型。當時,子帝須撰「論事」駁斥當時外道之邪說,及選派了一批發心布教的比丘到恒河以外地區及印度境外弘法。第一及第二次結集之說,在北方與南方皆有流傳,但第叁次結集之說則只在南方流傳。此時期可謂是正式把世尊的一代教門拓展爲八萬四千微妙奧典。叁次結集都是在印度舉行,以後還有第四至六次結集,則是在印度以外地區進行。第六次結集是在1954年5月17日由緬甸政府贊助舉辦,名爲「衛塞節」,目的在團結各部佛派的大小乘教徒。
以上略說叁藏經典得以流傳的起源。
我國大乘佛教自從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傳入之後,發展至今有八大宗派。八宗是禅宗、天臺宗、華嚴宗、律宗、叁論宗、密宗、淨土宗、法相宗(法相宗又稱慈恩宗、瑜伽宗、唯識宗等)。
八宗之密宗稱密教,其它七宗稱爲顯教,顯密最大的不同是在修持上之傳承與儀軌。顯宗理論雖然有師承傳授,但修持法門不一定要嚴格之師承及儀軌,例如瑜伽之五重唯識觀,天臺之大小止觀等,可以無師自習;但密教之儀禮繁複,與顯教之簡易方便有很大差別。就教義而言,顯教是應身佛說法,密宗則以法身佛說法。依顯教修行者,認爲須經叁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才能得證佛果;但密宗則認爲僅修叁密妙行,現生即可成佛。現姑且不談密教,一般顯教共通之義理教說,稱爲「通途」教義,唯有淨土宗則以「念佛」便可往生西方淨土,得不退轉地。淨土宗奇特之念佛法門,稱爲「別途」教義。
「通途」修習佛道要按次第,如《菩提道次第論》說有「叁士教」。第一是先從人天乘入手,先歸依叁寶,相信因果業報,修十善業道,觀無常與惡趣之苦,是爲下士教。其次是中士教,即是二乘教,以觀苦集滅道四谛、十二緣起理法,解脫煩惱、不犯律儀戒等。第叁是上士教,亦即大乘教,發菩提心,修行布施等六波羅蜜、四攝事等。此外,循叁十七助道品,方可次第趨于菩提,進入涅槃境界。叁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華嚴經》說修行大乘菩薩道有五十二階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等。而天臺圓教菩薩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階位中,每階位各斷除一品無明,即共有四十二品無明,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二品無明破盡,才能到等覺位。等覺位又稱爲「有上士」,妙覺位是佛位,稱「無上士」。
通途佛法說修行成佛要經叁大阿僧祇劫,要把塵沙惑斷盡,才能得圓教初住不退轉;但淨土法門則是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轉位),然後在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說法,修普賢行,便得成佛。
天臺智顗大師在《維摩經略疏》卷一舉出酬報因業有四種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等四種。凡聖同居土是聖凡共住的國土,分有淨土與穢土兩種;方便有余土是修空觀與假觀,而斷除見思煩惱,但未斷除無明之聖者所居之國土,即阿羅漢、辟支佛及地前菩薩所居之土。因爲他們已斷盡通惑,故稱方便,但因爲尚有無明未斷,因此稱爲有余。而修真實法之中觀,斷除無明之菩薩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即是成佛者所居住之國土。
念佛法門的奇特是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能往生極樂淨土,行者毋須觀四谛、十二因緣,毋須修行六波羅蜜、四攝法及叁十七助道品,毋須破盡四十二品無明,毋須斷盡見思塵沙煩惱,便能得見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乃至見阿彌陀佛.如此簡單易行之法門,是十分令人難以相信的。
信心清淨.花開見佛(二)
──淨土法門概說
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娑論.易行品》中,把修行分爲兩種,修行通途的稱爲難行道,修行念佛法門求生淨土的稱爲易行道。難行道是在無佛的五濁惡世中,求得阿鞞跋致是爲難(阿鞞跋致是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是菩薩階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稱爲不退轉住),此難有五種,一是外道相,外道的邪見邪說時常擾亂行人的心,令心生退;二是聲聞人時常自利,沒有利他的慈悲心;叁是不信因果的人,不信有後世之報,無惡不作,這些惡人常作破壞及障礙行人;四是在漫長的修行路上,令人容易産生顛倒善果,令毀壞梵行;五是通途修行只靠自力,沒有他力支持,而衆生心多散亂,故容易退轉,因此稱爲難行道.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故名難行道。易行道是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阿彌陀佛大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佛土,得大乘的正定聚,因此稱爲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則快速。」
唐朝道綽法師在《安樂集》裏,將自力修行悟道之法門稱爲聖道門,即龍樹菩薩所謂難行道;仰仗阿彌陀佛誓願力往生淨土而悟道之法門,稱爲淨土門,即龍樹菩薩所謂易行道。
彌陀淨土以憶念阿彌陀佛爲宗義,以信、願、行爲導行,以心業爲內因,以彌陀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國土。欲往生者必須具足內因、外緣,方可得生。心業內因是必須先發菩提心。何謂菩提心?蕅益大師說:「以真誠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就是菩提心了。」其次須發厭離心、欣求生淨土心。厭離此世穢土、八苦煎迫、怨僧會聚,欣求淨土清淨、萬福莊嚴、壽命無盡。除發菩提心外,複須發叁心,即:(一)至誠心,衆生一切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須內外相應,真實爲求生彼佛淨土,不可內蓄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二)深心,即深信之心;初信機: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煩惱具足之凡夫,無始以來漂溺五趣,循環不息,無出離之緣;次信法:深信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願,攝受一切衆生,專念彼佛名號,依彼佛加被護念,定得往生極樂。(叁)回向發願心,自無始以來及今生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願生彼佛國土。此叁心少一不得往生。
要言之,修行淨土除內因外緣需具足外,尚需正、助雙修,持名念佛爲正行,發菩提心是助行,正助雙修,合而爲一;更要集信願行叁資糧,修十善作基本,于世法無虧,複廣修功德回向願生,更慎臨終一念,此皆淨土行者不可或缺者。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得十信位後,受文殊教,遍訪善知識,最初于德雲比丘處聞念佛法門,證初住位,是爲法身大士。自此到處參訪,各有所證,最後到普賢菩薩處,由普賢菩薩導歸淨土。經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于此經文得知普賢菩薩尚且求生淨土,求阿彌陀佛授記成佛。末世學佛,除阿彌陀佛外,複有何佛能爲授記?抑等彌勒佛出生方求授記?或求自稱佛王之凡夫代爲授記?故修行淨土非是愚夫愚婦所爲,無大智慧者,不會相信淨土。
淨土宗成立之重要經論以《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與《往生論》,爲正依經典,其余《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屬旁依經典,而有關淨土教之經論尚有二百余種之多。
凡是想仗彌陀本願,今生得到「真實利益」者,則應正確了解「淨土叁經」之大意。
《佛說無量壽經》乃阿難利樂有情問,講述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時,向世自在王佛請求十方諸佛淨土情況,並以五劫觀察二百一十億佛土之優劣、人天善惡、粗妙等。攝取所有莊嚴佛土後,再經圓滿無缺思惟,發四十八弘願,建立莊嚴極樂世界,成就莊嚴淨土之因行,使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衆,都能依念佛而得度。法藏果地圓滿後,成爲阿彌陀佛,攝受十方念佛衆生往生彼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亦名爲《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簡稱《觀經》。此經乃佛陀于法華時,與《妙法蓮花經》同期,是佛爲阿難、韋提希夫人及五百宮女宣講,主旨說明欲生西方極樂國土之衆生,必修淨業正因,並以十六觀法,谛觀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之佛身相、極樂淨土相浮想心中,或以本願力往生彼國,訂立九品往生階位,勸喻惡人臨終十念亦可得生。
《阿彌陀經》乃釋尊入滅前不問自說,是叁部經之結經及釋尊一代說法之結語。佛陀悲心無量,愍念有情,于涅槃前,說此經作歸結,彰顯出世本懷。藉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事相,勸說發願往生;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引導半自力半他力之人入純他力。此經經文較短,誦讀容易,被列爲修淨土者定課或必誦之經典。
信心清淨.花開見佛
──淨土法門概說(叁)
《往生論》原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或稱《無量壽經論》、《淨土論》,系…
《信心清淨 華開見佛--淨土法門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