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心清淨 華開見佛--淨土法門概說▪P2

  ..續本文上一頁印度天親菩薩所著,以五念門修行之成就,令衆生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

   念佛法門,乃如來悲心,普度末法無力斷惑之具縛凡夫即生成佛之極圓極頓法門,上中下叁根均可念佛往生極樂。然,極樂設有,凡夫往生後悟道之差別,要視乎往生品位之高低,品位高低又隨念佛修持功夫深淺而定,故雖雲往生極樂乃仗他力,而品位乃仗自力,此爲他力中之自力。另念佛能否得生,更要視乎信願是否堅定,念佛是否懇切,臨終一念是否心不顛倒。因此說淨土法門乃以信願行爲主導。

  1.立信

  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但應從何入信呢?

  應依佛所說入信,深信釋迦如來是真語者,不欺诳衆生;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不虛枉;深信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願力成就,七寶地,八功德水,依正莊嚴,皆彌陀願力所化;深信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異口同音作證明勸信;深信散心念佛亦可得生;深信念佛能得佛保護,能滅一切罪;深信念佛不分男女道俗,臨終定得佛來迎接,皆得往生;深信念佛往生得不退轉地。

   信爲入道之初宗,非但要信,且不疑惑,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即見佛,念佛叁昧,亦從深信生。信心猶如種果樹于深土內,根深風便吹不動,得果實後,能濟人饑渴,若無信心便難有所獲,且容易退轉。故經雲:「十住菩薩一起信心念佛之後,縱遇惡緣都不退轉。」如非佛力,十住位菩薩仍會退轉。多如恒沙的淨土聖者,都是當年深信阿彌陀佛之念佛人。一部《淨土聖賢錄》記載了一千二百多位聖者往生,而未列榜內者更不知其數。故釋尊于《阿彌陀經》中,不厭其煩,四次勸信,並勸發求生淨土願。能成佛都是智者,亦只有智者,才肯相信佛說之話,只有依教奉行,才能成佛。

   衆生惡業無量,爲何念佛便滅除業障,得往生淨土?

   惡業乃由心造,要滅除業障應從心起。故說有叁種義能敵惡業。一者在心,罪由虛妄心所造,念佛是真實心,以實除虛,理所當然,如千年閉門暗室,陽光不能照入,忽然,門突然而開,陽光直透,千年暗室不能拒絕陽光透入,此比喻真心複現,虛妄即除。二者在境,造罪皆因生于顛倒境界,念佛是真實功德,以真除僞,自然而然。叁者在淨,造罪是心被汙染,念佛是淨心,汙染經淨水洗滌後,垢穢盡除,清淨自然恢複,如刀能斬斷千丈長之繩索,一星之火能燒萬束之薪。是故念佛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八十億劫罪滅除後,往生佛國,隨心所欲。

  念佛人除對阿彌陀佛深信不疑外,對自己往生亦要具足信心,千萬不可懷疑,要信阿彌陀佛所發之念佛往生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第十八願是彌陀佛勸信,臨終十念都可往生。但此十念並非平時不念佛,待臨終才十念便得往生。如果平素不念佛,臨終四大分散時,神識昏亂,那裏還記得念佛,別說十念,就是一念都辦不到,是故念佛法門以恒持爲主。《阿彌陀經》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不昏迷,神智清醒才能心不顛倒。十念往生是指平時不懂佛法,亦無緣聽聞念佛法門,但因宿世善根成熟,臨命終時有善知識勸他念佛,教他讀大乘經典名字,行者聞法而大悟,實時生起忏悔慚愧心,並立即發起念佛之心,這時行者之心至真至切,與佛感應道交,是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以前有張善和,是個屠夫,不信佛法,命終前見數十牛頭,作人聲音說:「你殺我。」張善和告訴妻子:「趕快迎請僧人爲我念佛。」僧人來到後,對張善和說:「佛經上說,若有衆生作不善業,應墮惡道,如能以至誠心,具足十念稱念阿彌陀佛,則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法師說畢,叫張善和妻子往取香爐,張善和說:「地獄已經快到了,來不及拿香爐了!」說著即以左手舉火,右手拈香,向著西方大聲念佛。念未及十聲,即急速說:「佛來了!已給我蓮花寶座了。」說完便往生了。這便是佛說之「十念往生」。緣于張善和過去曾種遠生因,故臨終得善知識幫助,由此可知善緣之重要。

   佛住世時,有一老人欲求出家,五百阿羅漢弟子以道眼觀看此人從無善根,不肯爲他剃度。老人來到佛所,佛即允許出家,弟子問佛因緣,佛說此人于無量劫前,入山采柴,被虎所逼,急爬上樹逃避,虎繞樹咆哮,老人急怖失聲稱南無佛,今善根成熟,值佛而得道。久遠前事,二乘道眼不能看見,惟佛始知。故要信知念佛法門簡易而直捷,勿視爲易而不行。

  信心清淨.花開見佛  

   ──淨土法門概說(四)

  2.立願

   信願行雖以信爲首,倘無願無行不名真信,無行無信不名真願,無信無願不名真行,由信願而持名號,是爲信願行。是故立信後便應立願。

  但該如何立願呢?願從心想生,想一心歸命阿彌陀佛,要精進修行得生彼國,坐臥之間,要常面向西方。禮敬阿彌陀佛時,要誠懇發願,想自身逼迫如身在牢獄,或是在刑場等著受刑,或爲怨賊所追,或爲水火所害,願脫苦輪,速證無生,更願紹隆叁寶,誓報四恩。發願後要如實修行,倘言行不一,信願輕微,念佛無念念相續之心,時時間斷,臨終恐怕會被業障所遮,而善友難遇,四大分散時風火逼迫,正念不成,難得往生。何以故?因如今所作一切是因,臨終是果,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成佛爲自利之願,念念中,想怨親平等,心無憎愛,發利他願。知叁界衆生如被困圍城,欲出無從,故願將修行功德,回給衆生,願信奉叁寶者得道果,不信佛法者亦願彼信而得生;不但願持戒之人得生,亦願耽酒說謊邪淫及常造十惡之人得生。故願我與衆生一同生往彌陀淨土,得無生忍,得佛授記。

  倘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使將此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一般,亦無得生之理。何以故?因無願如船于大海航行無指南方向,不知該將船開往何處?念佛人無願,不知爲何而念佛?故要發四弘誓願,願度一切衆生,願斷一切煩惱,願學一切法門,願生西方成佛,願回入苦海,普度沈溺緣人。

  釋尊行菩薩道時發五百願爲修因,證果爲釋迦牟尼佛;法藏比丘以四十八願而成阿彌陀佛;藥師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衆生所求皆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稱爲普賢王;觀音菩薩悲憫衆生,發千處祈求千處現願,願未滿故,至今尚爲菩薩;地藏菩薩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願,地獄未空故,至今未能成佛。

  澫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是故衆生當信願切實,凡所作功德,悉皆發願回向求生西方。

  

  3.立行

  有信有願,但不念佛,願不能滿,信也非真。故言信爲目,行爲足,有目無足,難登彼岸;有足無目,如迷途羔羊,不知何去何從。

  以願導行,行是念佛。首先明白念佛之「念」字從今從心,非「念書」之念。「今」即「即」,乃「實時」、「隨時」之意,隨時隨地用心想佛爲之念,故念佛是以心念佛。憶佛,想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念佛法門大致可分四類。一者持名念佛,二者觀想念佛,叁者觀像念佛,四者實相念佛,四種念佛方法都能往生。最簡當便捷,又容易行持者莫如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應該源于《阿彌陀經》。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複雲:「不可以少善根因緣得生彼國。」

  聞而信,信而願,然後執持,是謂福德。得聞佛名,是多生以前之善根成熟,賴此善根,即使是五逆十惡之人亦皆名善男女。聞說阿彌陀佛即聞慧,執持名號,念念憶佛是思慧,一心不亂即修慧,如是聞思慧具足,是爲正行。

  信心清淨.花開見佛  

   ──淨土法門概說(五)

   持名念佛,分有事持理持,事持是信有西方阿彌陀佛,雖然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決志願求生,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名號,是爲事持;理持是信彼佛是我,是我心所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將系心之境,令不暫忘,名爲理持。

  念佛著重一心不亂,一心亦有兩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名爲事一心。又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名爲理一心。事一心不亂則不爲見思所亂,理一心不亂則不爲二邊所亂,不爲見思所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衆現在其前,心不複起娑婆界中叁有顛倒,即得往生凡聖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等二種極樂世界。不爲二邊所亂,心不複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即得往生實報莊嚴土及常寂光淨土二種極樂世界。

  佛說念佛一日乃至七日,皆得往生,是故佛七以七天爲克期取果。利根一日即得不亂,鈍根七日方得不亂,中根或二叁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能一日不亂。中根或六五四叁二日不定。持至一心不亂便是修慧成功。而七日不亂是平時說,不是臨終說。念佛七日不亂之後,不會再起惑造業,但佛號要持續不斷,倘公事再忙,晨朝十念亦不可廢棄,若無平時七日念佛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觀經》所說下品下生五逆十惡之人現世不曾修行,但宿因成熟,故感臨終得遇善友開示,聞法便信願具足,但此事是萬中無一,決勿不預辨資糧,而存僥幸之心。

  執持名號雖然是簡易直捷,仍不失至頓至圓,以一念相應即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必觀想亦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缺。上上根人,修行余道,終難踰出門限,而下下根人,因至誠執持名號而可出叁界,故說念佛法門橫該…

《信心清淨 華開見佛--淨土法門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