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教,豎徹五時。
法門殊勝,易行難信,如意大寶珠,被視爲魚目,是故釋尊徹底悲心,不得不于涅槃前,作無問自說,與六方諸佛,同聲贊歎阿彌陀佛功德。雖然如此,仍有不少自認爲上根利智之人,認爲淨土法門是佛方便說.故有人懷疑臨終佛現,怎知非魔?倘若修心、修觀之人,不作阿彌陀佛觀,而佛忽現,可以名爲魔事;但念佛之人,見佛是感應,不能稱爲魔事,故毋疑慮。亦有人懷疑西方去此十萬億土,緣何可以立即得生?其實十萬億土並不出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佛力接引,即生何難?況一一佛號皆是六波羅蜜音。
澫益大師說:「真能念佛之人,放下身心世界,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瞋癡,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中略)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若果信不深,行不力,就算講得如何漂亮,都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古德雲:「一句彌陀法中王,雜亂紛飛也無妨,萬裏浮雲遮天日,人間處處有靈光。」初念佛者,難免妄想紛飛,但別因妄想而不念,祖師常說,不怕念起,最怕覺遲,能覺知妄心,便應尋找妄想根源以對治,漸漸地,妄想亦莫奈汝何。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曾作偈言:「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打妄想是正常現象,別因妄想而裹足不前。已往生西方淨土的倓虛老法師教坐禅時處理妄想之方法,念佛與坐禅其理是一樣。倓老說:「最初坐禅時,妄想直起,像海裏波濤,前浪逐後浪,後浪逐前浪的不斷湧現,抑製不住,心很著急,後來我不抑製它,反而用觀照力來觀它,觀看妄想究竟從何處起,這樣一觀,妄想就沒有了,沒了又起,起來再觀,時間長久,慢慢妄想就不起了,心裏也很恬靜自然。從性地流露出來兩句話:『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後來谛閑老法師印可說:『初觀時,別怕起妄想,也不要急于除卻妄想。如有妄想,可以去找妄想、觀妄想之原因,如像抓賊一樣,看看妄想究竟從何處來,去從何處去。因爲妄是由真而起,無妄便無真,沒真亦沒妄,要求真,必須從妄中去求。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最初雖是一念妄心,觀來觀去,就成一念真心了,不然那裏還另外有個真心,要知真心不離妄心,妄心不離真心。所以最初用功的人,不要怕有妄念,有忘念時,用能觀智去觀,這妄念就住了;同時覺照這妄心就是真心,並沒離開妄心而另有個真心。』」
從祖師此段開示中,可試以行動體驗其真理。所謂水澄靜有光,心澄靜亦有光,念佛念到心靜如水,靜下來之心是光明心,一片光明心與阿彌陀佛之光打成一片,是爲功夫成片,不可思議之念佛功德悠然而生了。所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心佛既亡,則萬緣萬境,都成爲叁昧了。
信心清淨.花開見佛
──淨土法門概說(六)
再說一則與谛閑法師有關之持名念佛往生公案,冀藉此增加持名念佛之信心。谛閑法師有位同鄉,年近半百,貧苦無依,是個鍋漏匠,替人修補破爛碗碟之工人,因感生活太苦,求谛老帶他出家,老法師覺得他這年紀不宜出家了,唱贊不懂,講經說法又不行,不如好好念佛,求生淨土。于是安置他在一所古舊小廟裏修行,爲他剃頭,但不授戒,並請一位念佛老太婆爲他燒飯洗衣,囑咐他甚麼都不要做,只管念一句阿彌陀佛,念累就睡,睡醒又念,這樣過了叁年,一天,鍋匠對老居士說:「明天你不用替我燒飯了。」當晚便下山往探望親友。第二天,居士放心不下,還是跑上山去看看回來沒有,只見他站在窗旁,面向西方,就這樣往生了。怎麼人可以站著死的呢?老居士嚇慌了,于是慌忙跑去報告,老法師連忙往看究竟,因爲交通不便,從觀宗寺到小廟需要叁天時間,叁天後老法師抵達小廟時,只見鍋匠仍站立不倒,一手拿著念珠,一手緊握著幾個錢,這些錢大概是他替人補碗碟時賺來,留待身後之用,鍋匠臨死都不願意負累別人。谛閑老法師贊歎地說:「你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許多名山寶剎的大方丈、講經說法的法師都比不上你!」
目不識丁、不懂佛法之苦命補鍋人,經過叁年老實念佛,終得往生。何況蓮友都是懂理懂法之智者呢?
(叁)散善叁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佛一教阿難修習淨業叁福,可得往生,佛二教阿難修習十六觀亦可得往生。
以散心修習叁福,稱爲散善,以定心觀淨土之依、正二報是定善。
佛勸修之淨業叁福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世福)。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戒福)。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行福)。
叁福第一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世福,又名世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爲世俗本來應有之孝悌忠信善法,是敬上行。善導大師雲: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佛住世時,因天下饑荒,叁天空缽不得食,有比丘不忍,變賣叁衣換得一飯供佛,佛對比丘說:「叁衣是叁世諸佛之幢相,此衣因緣極其尊貴,極其恩重,你今變賣而得此飯,我領你好心,但不能消受。」比丘怪而問佛:「佛是叁界福田聖中之極,您不能消受,誰能消受呢?」佛說:「你母可健在?可拿去供養你母親。」比丘說:「佛尚且不消受,我父母又豈能消受呢?」佛說:「可以消受。父母生你身,于你有大重恩,可以得消。」佛又問比丘父母信佛否,比丘答不信。佛說:「你以此飯送他們,他們定當心生歡喜,此後定會發信心,但你先教受叁歸依,方能消受此食。」由此可知,父母恩大,必須孝養。「慈心不殺」是慈下行。
王日休居士之《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四雲:「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回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中略)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淨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淨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若又不能持五戒,豈可以不戒殺生乎?殺生爲五戒之首,亦爲十戒之首,亦爲比丘五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殺則爲大善,殺則爲大惡。(中略)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以修淨土,已不在下品生矣。不肉食是爲大善。若因疾病而食叁種淨肉時,須對所食衆生,念誦『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四十九遍,以祈彼等往生極樂。此一說法,爲明代以後居士行法之軌範。」「慈心不殺」外,尚要「修行十善」,「修十善業」是止行。何謂止行?止行是止善與行善之並稱,是止惡修善,遠離犯罪,是消極之止善。勇猛精進,是積極的行善。不殺生之人,非單止殺生之惡,並兼行放生之善。止殺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佛教稱爲止行。身除殺盜淫叁邪,口離兩舌、惡口、妄語、绮言四過,意斷貪瞋癡叁惡是行十善。此第一福是凡夫世福,是往生之基本條件,如不兼修第二福及第叁福,只得人天福報。
第二勸「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是戒福,又名戒善,是小乘善。受持叁歸,是歸依佛、法、僧,叁歸是入道之初門,五戒、八戒是在家戒;沙彌所受之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是出家戒,又名衆戒,不犯四重(四重是指比丘極嚴重之四種禁製,全稱四重禁戒,違犯得四重,得四波羅夷罪。四重即:(一)殺生,(二)偷盜,(叁)邪淫,指與人或畜牲行淫事之不淨行。(四)妄語。)名衆戒具足。(欲受具足戒者,當身體強健,諸根具足,盲聾殘疾不能受戒)。
弘一大師嘗慨歎今之僧界,常爲世人所诟病,原因是頗多比丘不守戒律,乃發願畢生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後則專弘南山律宗。大師操行至苦,常跣足芒鞋,孑然一擔,雲遊各處,講經弘法,不求名聞利養,不別衆食,堪爲當今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之楷模。威儀者,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按《大比丘叁千威儀經》說大比丘舍離煩惱,日常應守威儀規矩,離一切殺盜淫等、離余遮過、離一切飲酒,名爲不犯威儀。叁千是形容數量之多,實則總數不過一千叁百八十余條,而威儀叁千之名可能是襲用我國《中庸》:「優優大哉,禮儀叁百,威儀叁千。」戒是諸佛之源,行菩薩道之本,故持戒亦可往生,但要發大乘菩薩心。
第叁勸「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行福,又作行善,是大乘善。勸凡夫起大乘自利化他之心,這大心發起後,便會明白善惡因果皆由我自心所做,于是畏慎,願種菩提怕種因,此雲深信因果。經雲:「始發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是自利,再將所知所學回給大衆,是利他。衆生聞法智慧即開,省悟厭離生死,欣羨涅槃。另讀誦大乘經典亦被認爲可以祈福消災。《梵網經》卷二雲:「若疾病國難賊難,或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滅之日,當于四十九日內,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東晉以後,遇旱魃之際,多讀誦《海龍王經》而祈雨;唐武則天曾下令各州于各寺讀誦《大雲經》,以宣布「神皇受命」之事;唐代宗曾請不空叁藏講誦《仁王經》,爲崇護國家祈願。
勸進行者是法布施,法如甘露,甘露能使含靈受潤。財施能令人脫貧,食施可濟一日之命,法施則令人出世,功德不可比倫。財施如燈,可令一室通明,法施則如日,能遍照世界。故經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以最大之財寶供佛菩薩及聲聞緣覺聖者,得福不及勸人念佛,便知法施爲諸供養之最。《論語》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其意是:「真正有仁德之人,想要自己立足于社會,先要顧慮別人利益,協助別人也能立足社會;想自己能通達有前途,就要想到幫助別人也通達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做例子,爲別人設想,可以說是行仁之路徑與方法。」此語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異曲同工,此爲孔夫子勸進行者之說。十六觀中佛菩薩迎接往生行者時,以贊歎方式勸進行者,是故當知欲勸人先贊歎。吝法而不勸修,將墮黑暗地獄,推己而行化導,現生即是彌陀。勸進行者又可引申爲勸募化物資以造寺、建塔、造像等,勸人舍財布施,把功德回向往生淨土,向涅槃道,亦是利他之大乘菩薩行。故說淨業叁福乃往生淨土之正因。
(全文完)
《信心清淨 華開見佛--淨土法門概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