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教,竖彻五时。
法门殊胜,易行难信,如意大宝珠,被视为鱼目,是故释尊彻底悲心,不得不于涅槃前,作无问自说,与六方诸佛,同声赞叹阿弥陀佛功德。虽然如此,仍有不少自认为上根利智之人,认为净土法门是佛方便说.故有人怀疑临终佛现,怎知非魔?倘若修心、修观之人,不作阿弥陀佛观,而佛忽现,可以名为魔事;但念佛之人,见佛是感应,不能称为魔事,故毋疑虑。亦有人怀疑西方去此十万亿土,缘何可以立即得生?其实十万亿土并不出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佛力接引,即生何难?况一一佛号皆是六波罗蜜音。
澫益大师说:「真能念佛之人,放下身心世界,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中略)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若果信不深,行不力,就算讲得如何漂亮,都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
古德云:「一句弥陀法中王,杂乱纷飞也无妨,万里浮云遮天日,人间处处有灵光。」初念佛者,难免妄想纷飞,但别因妄想而不念,祖师常说,不怕念起,最怕觉迟,能觉知妄心,便应寻找妄想根源以对治,渐渐地,妄想亦莫奈汝何。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作偈言:「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打妄想是正常现象,别因妄想而裹足不前。已往生西方净土的倓虚老法师教坐禅时处理妄想之方法,念佛与坐禅其理是一样。倓老说:「最初坐禅时,妄想直起,像海里波涛,前浪逐后浪,后浪逐前浪的不断涌现,抑制不住,心很着急,后来我不抑制它,反而用观照力来观它,观看妄想究竟从何处起,这样一观,妄想就没有了,没了又起,起来再观,时间长久,慢慢妄想就不起了,心里也很恬静自然。从性地流露出来两句话:『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后来谛闲老法师印可说:『初观时,别怕起妄想,也不要急于除却妄想。如有妄想,可以去找妄想、观妄想之原因,如像抓贼一样,看看妄想究竟从何处来,去从何处去。因为妄是由真而起,无妄便无真,没真亦没妄,要求真,必须从妄中去求。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最初虽是一念妄心,观来观去,就成一念真心了,不然那里还另外有个真心,要知真心不离妄心,妄心不离真心。所以最初用功的人,不要怕有妄念,有忘念时,用能观智去观,这妄念就住了;同时觉照这妄心就是真心,并没离开妄心而另有个真心。』」
从祖师此段开示中,可试以行动体验其真理。所谓水澄静有光,心澄静亦有光,念佛念到心静如水,静下来之心是光明心,一片光明心与阿弥陀佛之光打成一片,是为功夫成片,不可思议之念佛功德悠然而生了。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心佛既亡,则万缘万境,都成为三昧了。
信心清净.花开见佛
──净土法门概说(六)
再说一则与谛闲法师有关之持名念佛往生公案,冀藉此增加持名念佛之信心。谛闲法师有位同乡,年近半百,贫苦无依,是个锅漏匠,替人修补破烂碗碟之工人,因感生活太苦,求谛老带他出家,老法师觉得他这年纪不宜出家了,唱赞不懂,讲经说法又不行,不如好好念佛,求生净土。于是安置他在一所古旧小庙里修行,为他剃头,但不授戒,并请一位念佛老太婆为他烧饭洗衣,嘱咐他甚么都不要做,只管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就睡,睡醒又念,这样过了三年,一天,锅匠对老居士说:「明天你不用替我烧饭了。」当晚便下山往探望亲友。第二天,居士放心不下,还是跑上山去看看回来没有,只见他站在窗旁,面向西方,就这样往生了。怎么人可以站着死的呢?老居士吓慌了,于是慌忙跑去报告,老法师连忙往看究竟,因为交通不便,从观宗寺到小庙需要三天时间,三天后老法师抵达小庙时,只见锅匠仍站立不倒,一手拿着念珠,一手紧握着几个钱,这些钱大概是他替人补碗碟时赚来,留待身后之用,锅匠临死都不愿意负累别人。谛闲老法师赞叹地说:「你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许多名山宝剎的大方丈、讲经说法的法师都比不上你!」
目不识丁、不懂佛法之苦命补锅人,经过三年老实念佛,终得往生。何况莲友都是懂理懂法之智者呢?
(三)散善三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佛一教阿难修习净业三福,可得往生,佛二教阿难修习十六观亦可得往生。
以散心修习三福,称为散善,以定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是定善。
佛劝修之净业三福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世福)。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行福)。
三福第一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世福,又名世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为世俗本来应有之孝悌忠信善法,是敬上行。善导大师云: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佛住世时,因天下饥荒,三天空钵不得食,有比丘不忍,变卖三衣换得一饭供佛,佛对比丘说:「三衣是三世诸佛之幢相,此衣因缘极其尊贵,极其恩重,你今变卖而得此饭,我领你好心,但不能消受。」比丘怪而问佛:「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极,您不能消受,谁能消受呢?」佛说:「你母可健在?可拿去供养你母亲。」比丘说:「佛尚且不消受,我父母又岂能消受呢?」佛说:「可以消受。父母生你身,于你有大重恩,可以得消。」佛又问比丘父母信佛否,比丘答不信。佛说:「你以此饭送他们,他们定当心生欢喜,此后定会发信心,但你先教受三归依,方能消受此食。」由此可知,父母恩大,必须孝养。「慈心不杀」是慈下行。
王日休居士之《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四云:「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中略)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净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亦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五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中略)若止能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不肉食是为大善。若因疾病而食三种净肉时,须对所食众生,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四十九遍,以祈彼等往生极乐。此一说法,为明代以后居士行法之轨范。」「慈心不杀」外,尚要「修行十善」,「修十善业」是止行。何谓止行?止行是止善与行善之并称,是止恶修善,远离犯罪,是消极之止善。勇猛精进,是积极的行善。不杀生之人,非单止杀生之恶,并兼行放生之善。止杀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佛教称为止行。身除杀盗淫三邪,口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言四过,意断贪瞋痴三恶是行十善。此第一福是凡夫世福,是往生之基本条件,如不兼修第二福及第三福,只得人天福报。
第二劝「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戒福,又名戒善,是小乘善。受持三归,是归依佛、法、僧,三归是入道之初门,五戒、八戒是在家戒;沙弥所受之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是出家戒,又名众戒,不犯四重(四重是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全称四重禁戒,违犯得四重,得四波罗夷罪。四重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指与人或畜牲行淫事之不净行。(四)妄语。)名众戒具足。(欲受具足戒者,当身体强健,诸根具足,盲聋残疾不能受戒)。
弘一大师尝慨叹今之僧界,常为世人所诟病,原因是颇多比丘不守戒律,乃发愿毕生精研戒法,初学有部之律,后则专弘南山律宗。大师操行至苦,常跣足芒鞋,孑然一担,云游各处,讲经弘法,不求名闻利养,不别众食,堪为当今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之楷模。威仪者,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按《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说大比丘舍离烦恼,日常应守威仪规矩,离一切杀盗淫等、离余遮过、离一切饮酒,名为不犯威仪。三千是形容数量之多,实则总数不过一千三百八十余条,而威仪三千之名可能是袭用我国《中庸》:「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戒是诸佛之源,行菩萨道之本,故持戒亦可往生,但要发大乘菩萨心。
第三劝「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行福,又作行善,是大乘善。劝凡夫起大乘自利化他之心,这大心发起后,便会明白善恶因果皆由我自心所做,于是畏慎,愿种菩提怕种因,此云深信因果。经云:「始发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是自利,再将所知所学回给大众,是利他。众生闻法智慧即开,省悟厌离生死,欣羡涅槃。另读诵大乘经典亦被认为可以祈福消灾。《梵网经》卷二云:「若疾病国难贼难,或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灭之日,当于四十九日内,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东晋以后,遇旱魃之际,多读诵《海龙王经》而祈雨;唐武则天曾下令各州于各寺读诵《大云经》,以宣布「神皇受命」之事;唐代宗曾请不空三藏讲诵《仁王经》,为崇护国家祈愿。
劝进行者是法布施,法如甘露,甘露能使含灵受润。财施能令人脱贫,食施可济一日之命,法施则令人出世,功德不可比伦。财施如灯,可令一室通明,法施则如日,能遍照世界。故经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以最大之财宝供佛菩萨及声闻缘觉圣者,得福不及劝人念佛,便知法施为诸供养之最。《论语》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其意是:「真正有仁德之人,想要自己立足于社会,先要顾虑别人利益,协助别人也能立足社会;想自己能通达有前途,就要想到帮助别人也通达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做例子,为别人设想,可以说是行仁之路径与方法。」此语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异曲同工,此为孔夫子劝进行者之说。十六观中佛菩萨迎接往生行者时,以赞叹方式劝进行者,是故当知欲劝人先赞叹。吝法而不劝修,将堕黑暗地狱,推己而行化导,现生即是弥陀。劝进行者又可引申为劝募化物资以造寺、建塔、造像等,劝人舍财布施,把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向涅槃道,亦是利他之大乘菩萨行。故说净业三福乃往生净土之正因。
(全文完)
《信心清净 华开见佛--净土法门概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