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入門(徐恒志)▪P2

  ..續本文上一頁也得緊湊,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歸心髒,再由心髒逼出鮮血,輸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增加內髒感覺,就可使不隨意肌,也能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心髒的跳動,也自然循序而有力。這樣,血液循環便十分優良,而新陳代謝的作用,也就圓滿,疾病便不易發生,即使偶然有病,也能預先知道,使它不久複原。治病在未發之前,較一般病後而忙于求醫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丙、靜坐與心理的關系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兩方面,我們從事修養,固然對身心兩方面,都不可偏廢,而心理每每更能影響生理。譬如:內心有所慚愧,頓覺面紅耳赤;內心有所憂煎,不覺發白貌悴,這是心理的影響于形體;愉快時五官的見聞等感覺優美,而悲哀時,便完全相反,這是心理的影響于五官;興奮時食欲便能增進,而郁悶時便減少,這是心理的影響于腸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這是心理的影響于血液,可見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體。從解剖生理的觀點來說,中樞神經——腦和脊髓,也是聯系、管理和調整神經活動的總機構。巴甫洛夫氏在創立高級神經活動方式是“條件反射”的學說中,在做實驗時,曾使狗一聽到鈴聲,便分泌唾涎,那是經過大腦皮層的活動,轉移到延髓部份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這也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個說明。此外,我們發覺往往有些體育家,鍛煉筋肉極其強固,但一旦發生不測的疾病便無法抵禦,甚至有因此成爲廢人的,而一般禅師或哲學家,他們往往能借鍛煉心意的修養作用,來驅除病魔,或雖體質孱弱,但由于心力強毅,卻能獲享高壽,更可見心理潛力的不可思議了。

   靜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運行優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歸于統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現象的健康發展。心理學家捷普洛夫也說過:“抱著一種平靜的態度,是與注意的分散作鬥爭的唯一方法。”同時心理既安甯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體氣和平,祛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學說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現象、心的作用和心的變化等等,而對心的本體、心的來源以及安心製心的具體方法,卻終不能有確當的說明。假使通過靜坐,使意識的活動,逐步停止以後,這時心理的靜態,清楚地現前,必將有助于心理學說的創造性的發明!

  

  丁、精神力的集中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靜坐能使精神力統一集中,從而進一步促使體氣和平,這裏再來談一下關于精神力集中問題。

   我們用叁棱鏡或凸鏡攝取日光于一焦點,便能起燃燒的功能,這是由于日光在集中之後,就發生高度的熱力。又如普通的鐵,因分子排列雜亂,電流方向互不相同,故磁性互相抵消,而磁鐵則因分子依次序排列,電流方向大致相同,便能産生磁的作用。無情的物理尚且這樣,何況我們有情的精神力!我國近代佛學界的老前輩楊仁山居士,早年在舊書鋪內發現《楞嚴經》的時候,由于這部經典的內容契機,他看得出神,竟不知天已入晚,後經鋪內人的提醒,才發覺已是暮色蒼蒼上燈時候了,再看書時,刹那異境,便不能有所辨認,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個具體例子。蘇東坡有詩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惟不見人,嗒然忘其身。”只有這樣集中心力,全神貫注在一個對象上,作畫便能神化,治學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靜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鍛煉術,默坐澄心,將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煉,由精神集中所發生的體上陽和之氣,更有補虛導滯乃至重新組織已壞物體的功能。所以凡靜坐功深的,能提起這集中後的全副精神力,貫注于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運用這陽和之氣,來消融陰霾郁結,使活力、熱力,漸漸發揮其治療的作用。從前憨山大師多年癰疾,一入定而痊愈,這更是人人具足的“電療術”的高度運用。以上是對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于我們的無始業習,根深蒂固,正象銅牆鐵壁,更非集中全部心力來化除和廓清不可。中國古書堯典說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人心正是習氣之私,道心則是一念之覺,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學禅的人,一心照顧參究,念茲在茲,舉整個心力集中在一個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的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頂點,忽然一念頓歇,便能湛然洞澈。從這裏可見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強身體,大之可以明心見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從練習靜坐開始。

  

  戊、靜坐與修定

   我們在人生的曆程中,常不免發生種種苦惱,而許多苦惱,大都由思想紛擾,癡迷不覺而來。譬如迷于財物,往往有因盜竊而犯法的苦;迷于愛情,往往有因失戀而自殺的苦。事已過去,還是攀緣計較,自找麻煩;事尚未來,卻先比量分別,不肯放松。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緣故。可見自心放蕩失主,實是世間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轉強,由愚轉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驚濤駭浪中,如如不動,不被苦惱所迫。我們研究學問,完成事業,處理問題,應付變患,也都非定力不辦。

   此外,根據佛法的觀點,宇宙間事事物物,無非都是因緣和合所生,雖然幻象宛然,客觀存在,但卻生滅變化,了無實性。我們的肉體,無論如何強固,也終有變壞的一天,不能例外,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須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進而研習佛法,破除對身心等的執著,達到我空和法空,來轉生死爲涅槃,轉煩惱成菩提。所渭“生死事大”,是何等值得我們的警惕!?而修定實是解決我們生命史上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

   與定有密切關系的,有戒和慧的兩方面,所謂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無上智慧,必由定發,無漏大定,必從戒生。因此清淨持戒,來對治貪瞋癡等煩惱和殺盜淫等惡業,實是修定的重要基礎。戒的種類,可分爲叁大類: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總稱爲叁聚淨戒。其中攝律儀戒,也叫七衆(指各種在家出家的學者)別解脫戒,因爲如法受持,可以各別地解脫煩惱。在家學者,普通應受其中的五戒和八戒。又所謂持戒,有“止持”和“作持”二種意義,“止持”就是一切不應作的事,要止而不作,這是消極的防惡;“作持”就是一切應該作的事,要盡量去作,這是積極的生善。所以戒有防惡生善的功能。由于持戒,可以使我們身心清淨自在,與無漏的正定相應。

   定的境界,大有深淺,有世間禅定、世出世間禅定、出世間禅定、出世間上上禅定。世間禅定,即天乘所修的禅定,是從觀氣息入門的,即色界和無色界的各四種禅定,合稱“四禅八定”。世出世間禅定,也是從觀息入門,即“六妙門”、“十六特勝”等。這些禅定,雖不離世間禅,但在行持過程中,能于一切法心不住著,就有出世的功能。出世間禅是小乘根性人所修的禅定,是從觀色身入門的,即九想觀、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出世間上上禅定,是大乘根性人所修的禅定,是從觀心入門的,有九種大禅:如自性禅,即觀自性實相;一切行禅,即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清淨淨禅,惑業淨盡,得大菩提等。從總的來說,如果學人通過觀心、參禅、修密等等法門,一念頓息,寂而常照,靈明洞徹,便證入真如叁昧,漸漸可出生無量叁昧。

   修定本來通于行、住、坐、臥的一切時中,但由于我們散亂的力量很強,在靜中修持必較動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除必須恒住淨戒和親近良師益友外,在初下手時,一般都要以靜坐爲基礎。在坐時一切放下,身心收斂,外境不擾,內心無喘,身、口、意都安住在清淨的律儀中,自可徐徐入定,而且迷妄若去,心體現前,自能逐步證入寂照不二的境地,所以古德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可見靜坐又是轉迷成覺、得定開慧的一門不可缺少功夫。

  二、靜坐的方法

  甲、靜坐前的准備

   (一)靜坐最好能另覓靜室,假使條件不許可,那末可就在臥室中。窗門宜開,使空氣流通,但有風處不宜坐,門能關閉更好,以免別人的騷擾。

   (二)坐時或另備坐凳或就在床上,但總以平坦爲宜,座位上需鋪被褥或墊子,務使較厚,以便于久坐。

   (叁)在入坐之前,應寬松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氣機不致阻滯,但在秋冬等寒冷時,兩腿必須蓋好,以免膝蓋受風。

  

  乙、靜坐時的姿勢——調身

  一、靜坐時的兩腿

  

   (一)靜坐時的兩腿必須盤起來。先將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將右胫扳上來加到左股的上面,這種坐法普通叫做雙盤膝,也叫做雙跏趺;因爲這樣的姿勢,可使兩膝蓋的外側,都緊靠著褥墊,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後的倚斜。不過這種坐法,假使初學和年齡較高的,覺得難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強,可改用下列第二種方法。

   (二)盤時可隨各人的習慣,或將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將右胫加到左股之上,這種坐法普通叫做單盤膝,也叫單跏趺,比較雙盤膝有些缺點,因爲假使將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右傾斜,假使將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左傾斜。初學的人,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爲宜,但須注意姿勢端直,能使身體不傾斜,那末功效還是一樣的。

   (叁)初學盤腿的時候,必將發生麻木或酸痛,必須忍耐。練習久後,自然漸進于自然。當麻木到不能忍受時,可將兩腿上下交換,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暫時松下,等麻木消失後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聽其極端麻木,漸至失去感覺,此後它能反應,自然恢複原狀,經過這樣階段,幾次之後,…

《靜坐入門(徐恒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