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入门
定真(徐恒志著)
上海佛学书局
1990.1
内容提要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本书对为什么要静坐?从医疗卫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叙述,特别说明了静坐与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关系。同时,对静坐的方法、佛法论静坐等方面作了扼要的介绍,使初学者可依之实践。最后附有静坐与健康、静坐诗选等,以增进学者对静坐的兴趣。
目录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
序
一、为什么要坐
甲、最基本的修养法
乙、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丙、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丁、精神力的集中
戊、静坐与修定
二、静坐的方法
甲、静坐前的准备
乙、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丙、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丁、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戊、调息念佛的坐法
己、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三、佛法论静坐
甲、祖师大德关于静坐的指示
乙、静坐与禅定
丙、关于观心
四、结论
附 静坐与健康
录 静坐诗选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
徐恒志大德,法名定真。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1939年蒙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1945年随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简称心密),潜心修持;经师慈悲钳缒,截断葛藤,悲欣交集。
1953年徐老受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灌顶传承得阿阇黎位后,与心密三祖元音老人(2000年弥勒圣诞日坐脱立亡,享年96岁)一起弘扬心中心法。二老互相推崇,提携后进。言传身教,书信答疑、接引后学,不遗余力,心密受法弟子遍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徐老多年来还在国内各道场、学府宣讲《金刚经》、《六祖坛经》、《弥陀要解》、《无量寿经》、介绍佛教教理、人生价值观、佛七开示、讲演等,受到信众的热烈欢迎。佛教界人士、各寺院请徐老订正书稿、作序、书写楹联、题字者不计其数。
2007年3月5日,徐老在上海寓所“幻斋”,手结弥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92岁。荼毗后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完整、舌舍利不坏。历史上仅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为第三人。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
徐老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静坐入门》、《般若花》、《心经的理论和实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佛教的人生价值观》、《法藏碎金》、《中国历代养性进德格言、诗偈、楹联》、《佛教常识问答》、及《徐恒志佛学文集》等。徐老示寂后由其弟子许洪亮发心整理的遗稿,徐恒志老人佛学书信集《幻斋心鸿》已由国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徐恒志居士净土文集—净土眼藏》、《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涵芬集》《徐恒志佛学文集》(1-6卷)也相继整理成书籍流通。
徐老生前历任上海佛教协会各届理事、上海佛协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等职务。数十年来,徐老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法忘躯,随机施教,普利群机,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为导、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显密圆融、潜修密证,严谨治学、悲心广大。其淡泊名利、简朴平易、奖掖后进、谦和待人、佛门归望、四众同仰,誉为耆宿。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赞徐老是“当代维摩诘”。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
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
注:“徐恒志大德简介”是根据《徐恒志居士年谱》整理。
《静坐入门》最初编述于1954年,署名定真,接引学人无数,在大陆有大量流通,影响十分广泛。后曾被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法物流通处翻印。《静坐入门》(增订本)于1990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另外,增订本还由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于1992年出版,准印、在全国流通证:(92)国宗发字第259号、书号:4302㈢01。可以上版本仅有署名,而无作者个人简介,为弥缺憾,特摘录补充徐恒志大德简介供读者参考。
序
静坐是一门祛病保健、调养身心的修持方法,也是改变气质、培育品德的重要功夫,所以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也都叫人静坐,来居敬养气,致虚养生;至于佛教重视修习止观,坐禅入定,由定发慧,更与静坐有密切关系。近代开创的生命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气功科学等等的研究,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静坐有关。所以对静坐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发掘祖国医学,增进人民健康,探索生命奥秘,加深定慧修养,作出贡献。
鉴于静坐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与佛法的关系,我在五十年代,编写了这本册子,论述了静坐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方法,以便人们通过实践,达到体力和智力的开发,以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并进一步学习佛法,深修定慧,除妄消执,断惑证真,以获得究竟的解脱和自在。
这次上海市佛教协会重印这本册子,我在个别章节作为一些补充,敬希读者予以指正。
定真
1989年9月10日
一 为什么要静坐
甲、最基本的修养法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份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贪之不得,势必生瞋,贪瞋发展的结果,可以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也都乘虚而入。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末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人们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降伏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样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惜的。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贪瞋痴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还特别容易引起心脏病。所以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所以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医学文献《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祛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乙、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作用,所以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机构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一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交换的现象,就是所谓“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脏、脉管、淋巴管等循环器官,来循环不停地运行血液到全身。心脏包括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动血液的器官,脉管有动脉和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到动脉管,一面摄取废物,送到静脉管。血液的循环,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呼出碳酸气,吸进氧气,使静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送到动脉,经体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一昼夜共计三千六百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计二万多次,所吸入的氧气,共计三百八十多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血液阻滞而生百病,有下列几种原因:一、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发挥吸收氧气和吐出碳酸气的作用。二、一般人全身的血量,一半积储在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实,每每发生郁血,因而使其他各部失去调和。三、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脑控制,在生理学上叫做不随意肌。当我们睡眠时,虽全身静止,但它的作用,并不稍停,一般说来,不能以我们的心意来左右它,所以当它阻滞而病,每使我们来不及预防。四、心脏跳动时,对于动脉接近而有力,至于静脉管,则是从头部和四肢,回血入肺,受心脏跳动力量的影响,比较微弱,所以也容易阻滞。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见人身的血液,正象铁路的运输,宜于流通,运输停滞,物资必然积压;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办法来铺助血液的运行。只有静坐一法,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调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横膈膜上下动作,腹力…
《静坐入门(徐恒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