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入门(徐恒志)▪P7

  ..续本文上一页一念回光来返观自心,以致迷妄执著,无法安定,受苦无量。只有专精地返观内照,才能逐步消除积妄,启发真性,诸大乘经典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所以观与不观,实是迷悟苦乐的重要关键。《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佛法中所谓“止观”,即是“定慧”,也即是“寂照”,《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可见止观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则。但止观修法,有深浅、顿渐、事理、偏圆的不同。像天台止观有渐次、不定、圆顿的三种。《释禅波罗密》所说的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解顿行渐;《六妙门》所说的是不定止观,前后更互,解顿,行则或渐或顿;《摩诃止观》所说的圆顿止观,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一心三观,圆融具足,初后不二,解行俱顿。但《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学和事忙的人,往往感到入手无从。

   止与观原非二法,在具体实践中,则每以修观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释尊随机施教,教三界内钝根众生,修苦空、无常、无我的“析空观”;教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修诸法缘生无性,当体不可得的“体空观”;教三界外的钝根菩萨,修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三观”;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萨,修称性圆妙、直下照去,三观任运圆成的“一心三观”。

  般若法门,不外由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所谓实相般若,即是本觉,观照般若即是始觉。由一念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越强,定力越足,定慧互资,则始本合一,便能破小我之执,而证常、乐、我、净的大我,岂不庆快平生!

   这里特介绍一种简单、切要,便于下手的一乘观心方法。在初下手时,应先结跏趺坐,然后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合起两眼,细细返观自己起心动念的情况,那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来去不停。我只一味耐心观照,了知妄想无性,其体本空,即不随它流浪(不取),也不着意遣除(不舍)。这一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其他念头,必继续生起,那时仍照前细细静看。这样,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坐半小时至一小时,能多坐、久坐更好。久久观照纯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由慧资定),同时觉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强(由定发慧),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无著无住,却了了觉知,便与般若自性相应。《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又我们能观的智,即是般若,所观的境,即是无明,以般若熏于无明,无明便分分脱落,而消归于自性,所以观无明妄心,即是观自性清净心。以后不论行住坐卧,就常常从这寂定的性体上,起用观照,这叫做圆照觉相,也叫做正念真如,古德所谓:“如珠吐光,还照珠体。”由于觉照的时时在前,妄念起时,便能如洪炉片雪,才现即灭,即使有较强的习气现前,也自能有力把持,入于无碍。这样再继续前进,渐渐觉得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入于忘照而终日未尝离照的地步。观心到这一阶段,不观而观,心即非心,言语道断,灵光独耀,可谓达观心的极功了。 上面所说的观心,是圆顿法门,离心、意、识,无境可缘,直见本性,妙契实相。虽暂时摄念观照,也结般若因缘,留菩提种子,何况精勤熏修。《楞伽经》说:“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大乘心地观经》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如性,能所俱忘离诸见。”《大乘起信论》说:“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都是此法的证明。不过修学的人,在行持中,一须深信不惑,二须专精有恒,三须常与自己的习气奋斗,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不成功的。

  四 结 论

  

   世界上事物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对某一事物,假使我们能虚心地、不断地加以钻研,便会发现其存在的真理。静坐也是这样,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假使我们能认真地实践,对体力、智力和定力的培养和锻炼,必将得到一定的收获,从而转苦闷为安乐,转消极为积极;同时也必将有助于任繁剧、爱劳动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志之士,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静坐虽可促使身体健康,但健康只是一时的利益,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因肉体虽有夭寿强弱的不同,但终必朽灭。《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此,学静坐的入,如能由浅入深,进而学佛,从“转迷为觉”的根本上着眼,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佛学是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极详尽的发挥。它的基本教理,是苦、集、灭、道的四谛;它的行持总则,是戒、定、慧的三学。假使我们能学习佛法理论,结合实践,从严持戒律,防恶生善做起,来逐步产生真实的无漏禅定和智慧,上求下化,行愿无尽,自能脱无始流转的大苦,证常乐我净的真理。因此,我们说,佛法才是究竟的归依之处!

  附录 静坐与健康

  陈 海 量

  为什么要学习静坐

  

   静坐对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帮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强,且使皮肤润泽,并有美容的功效。尤其是需要长期疗养的如:肺痨、神经衰弱、心脏病、慢性肠胃病、风湿麻痹、关节酸痛、以及失眠等症的病人,他们每日愁眉苦脸,怀念自己的前途与现状,愈想愈悲哀,结果使病况日趋严重。假使学习静坐,精神凝敛,则心境日趋愉快,就足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必然能克服病魔,转弱为强。

   有人怀疑静坐易使人陷于枯寂消极,殊不知人生态度的积极或消极,由于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静坐能增长健康,就可以纠正消极的流弊,也就是说可以增长劳动的效能。因为体力增强,从事劳动,就不会时常感到疲倦。从另一方面讲,经常劳动是会损害健康,所以劳动之后也需要休息,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静坐的方法

   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里劳动生产,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易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神默坐,不被外境所扰。

   静坐的姿势,是把右足垫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单盘,若是双盘,再把右足从下扳上,搁在左腿上,静坐不拘单、双盘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安迭于小腿上,将身前后摇动数次,吐出浊气数口,空气由鼻吸入,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闭眼,合唇,舌舐上颚,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碍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头之类垫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肾囊勿使压住,裤带、袜带、领扣之类都要解松,以宽适不脱落为宜。天气寒冷时腿以下盖上毛毯等物,以免膝关节受风。

   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来实施:

   一、数息 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解脱道论》说:“数息是世尊所称叹。”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时可数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便计一个数,从呼计数也可以,从吸计数也可以,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

   二、系心脐下 经过相当时间的数息之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智者大师又说:“下著安心(即是系心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

   三、凝心 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师说:“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样凝法呢?只须应用一个呆字,一呆呆住,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随着功夫的进程到达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会引起其他妄想杂念来,因为求定这个念头就是妄念。

   以上所说的修定三个阶段,并不是机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静坐功夫纯熟,一入坐便可系心脐下,可把数息这阶段取消。

   坐毕出定,将起时,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须放数次,倘不做这种观想,下次坐时就会感到身心烦躁不安,这点不可忽略。气放出后,可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发热,搓两眼,然后放足…

《静坐入门(徐恒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