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念回光來返觀自心,以致迷妄執著,無法安定,受苦無量。只有專精地返觀內照,才能逐步消除積妄,啓發真性,諸大乘經典處處不離般若,正是處處不離觀照。所以觀與不觀,實是迷悟苦樂的重要關鍵。《涅槃經》說:“能觀心性,名爲上定。”
佛法中所謂“止觀”,即是“定慧”,也即是“寂照”,《摩诃止觀》說:“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可見止觀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則。但止觀修法,有深淺、頓漸、事理、偏圓的不同。像天臺止觀有漸次、不定、圓頓的叁種。《釋禅波羅密》所說的是漸次止觀,初淺後深,解頓行漸;《六妙門》所說的是不定止觀,前後更互,解頓,行則或漸或頓;《摩诃止觀》所說的圓頓止觀,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一心叁觀,圓融具足,初後不二,解行俱頓。但《摩诃止觀》文廣境細,初學和事忙的人,往往感到入手無從。
止與觀原非二法,在具體實踐中,則每以修觀爲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觀經》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釋尊隨機施教,教叁界內鈍根衆生,修苦空、無常、無我的“析空觀”;教叁界內的利根衆生,修諸法緣生無性,當體不可得的“體空觀”;教叁界外的鈍根菩薩,修先空、次假、後中的“次第叁觀”;教叁界外的利根菩薩,修稱性圓妙、直下照去,叁觀任運圓成的“一心叁觀”。
般若法門,不外由文字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達實相。所謂實相般若,即是本覺,觀照般若即是始覺。由一念返照的始覺,逐步息妄顯真,觀力越強,定力越足,定慧互資,則始本合一,便能破小我之執,而證常、樂、我、淨的大我,豈不慶快平生!
這裏特介紹一種簡單、切要,便于下手的一乘觀心方法。在初下手時,應先結跏趺坐,然後一切放下。連放下也放下。善事、惡事,都不思量,合起兩眼,細細返觀自己起心動念的情況,那時定覺妄念忽生忽滅,來去不停。我只一味耐心觀照,了知妄想無性,其體本空,即不隨它流浪(不取),也不著意遣除(不舍)。這一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不動,以至自然化于無形;但其他念頭,必繼續生起,那時仍照前細細靜看。這樣,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坐半小時至一小時,能多坐、久坐更好。久久觀照純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由慧資定),同時覺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強(由定發慧),漸漸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這時,雖無著無住,卻了了覺知,便與般若自性相應。《華手經》說:“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
又我們能觀的智,即是般若,所觀的境,即是無明,以般若熏于無明,無明便分分脫落,而消歸于自性,所以觀無明妄心,即是觀自性清淨心。以後不論行住坐臥,就常常從這寂定的性體上,起用觀照,這叫做圓照覺相,也叫做正念真如,古德所謂:“如珠吐光,還照珠體。”由于覺照的時時在前,妄念起時,便能如洪爐片雪,才現即滅,即使有較強的習氣現前,也自能有力把持,入于無礙。這樣再繼續前進,漸漸覺得自性本來清淨,不必著意起照,入于忘照而終日未嘗離照的地步。觀心到這一階段,不觀而觀,心即非心,言語道斷,靈光獨耀,可謂達觀心的極功了。 上面所說的觀心,是圓頓法門,離心、意、識,無境可緣,直見本性,妙契實相。雖暫時攝念觀照,也結般若因緣,留菩提種子,何況精勤熏修。《楞伽經》說:“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上升進,入如來地。”《圓覺經》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大乘心地觀經》說:“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唯觀實相真如性,能所俱忘離諸見。”《大乘起信論》說:“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都是此法的證明。不過修學的人,在行持中,一須深信不惑,二須專精有恒,叁須常與自己的習氣奮鬥,具備這叁個條件,沒有不成功的。
四 結 論
世界上事物的道理,是沒有窮盡的,對某一事物,假使我們能虛心地、不斷地加以鑽研,便會發現其存在的真理。靜坐也是這樣,有它一定的理論基礎,假使我們能認真地實踐,對體力、智力和定力的培養和鍛煉,必將得到一定的收獲,從而轉苦悶爲安樂,轉消極爲積極;同時也必將有助于任繁劇、愛勞動和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爲人民、爲衆生而服務,來充實我們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有志之士,又何樂而不爲呢?
這裏必須特別指出的,靜坐雖可促使身體健康,但健康只是一時的利益,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因肉體雖有夭壽強弱的不同,但終必朽滅。《圓覺經》說:“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因此,學靜坐的入,如能由淺入深,進而學佛,從“轉迷爲覺”的根本上著眼,才是究竟解決的辦法。佛學是大無不包,細無不舉,世出世法,圓融無礙,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極詳盡的發揮。它的基本教理,是苦、集、滅、道的四谛;它的行持總則,是戒、定、慧的叁學。假使我們能學習佛法理論,結合實踐,從嚴持戒律,防惡生善做起,來逐步産生真實的無漏禅定和智慧,上求下化,行願無盡,自能脫無始流轉的大苦,證常樂我淨的真理。因此,我們說,佛法才是究竟的歸依之處!
附錄 靜坐與健康
陳 海 量
爲什麼要學習靜坐
靜坐對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幫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強,且使皮膚潤澤,並有美容的功效。尤其是需要長期療養的如:肺痨、神經衰弱、心髒病、慢性腸胃病、風濕麻痹、關節酸痛、以及失眠等症的病人,他們每日愁眉苦臉,懷念自己的前途與現狀,愈想愈悲哀,結果使病況日趨嚴重。假使學習靜坐,精神凝斂,則心境日趨愉快,就足以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最後必然能克服病魔,轉弱爲強。
有人懷疑靜坐易使人陷于枯寂消極,殊不知人生態度的積極或消極,由于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靜坐能增長健康,就可以糾正消極的流弊,也就是說可以增長勞動的效能。因爲體力增強,從事勞動,就不會時常感到疲倦。從另一方面講,經常勞動是會損害健康,所以勞動之後也需要休息,靜坐使腦神經思維靜止,則又是一種最佳的休息。
靜坐的方法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裏勞動生産,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甯靜,易爲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神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靜坐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安疊于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閉眼,合唇,舌舐上颚,鼻正對肚臍,肩部放松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爲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
修定的方法可分作叁步來實施:
一、數息 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息,靜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歎。”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便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系心臍下 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于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說:“若系心臍下,臍是氣海,系心在臍能除衆病。”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甯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系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衆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叁、凝心 靜坐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樣凝法呢?只須應用一個呆字,一呆呆住,什麼都不思量,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身,並不覺有我,但見聞仍然了了,這是定相初現;從此進入心息兩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隨著功夫的進程到達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會引起其他妄想雜念來,因爲求定這個念頭就是妄念。
以上所說的修定叁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靜坐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系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
《靜坐入門(徐恒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