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入門(徐恒志)

  靜坐入門

  定真(徐恒志著)

  上海佛學書局

  1990.1

  內容提要

   靜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本書對爲什麼要靜坐?從醫療衛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進行敘述,特別說明了靜坐與修持戒、定、慧叁無漏學的關系。同時,對靜坐的方法、佛法論靜坐等方面作了扼要的介紹,使初學者可依之實踐。最後附有靜坐與健康、靜坐詩選等,以增進學者對靜坐的興趣。

  目錄

  徐恒志老居士簡介

  序

  一、爲什麼要坐

   甲、最基本的修養法

   乙、靜坐與生理的關系

   丙、靜坐與心理的關系

   丁、精神力的集中

   戊、靜坐與修定

  二、靜坐的方法

   甲、靜坐前的准備

   乙、靜坐時的姿勢——調身

   丙、靜坐時的呼吸——調息

   丁、靜坐時的思想——調心

   戊、調息念佛的坐法

   己、應該注意的幾點事項

  叁、佛法論靜坐

   甲、祖師大德關于靜坐的指示

   乙、靜坐與禅定

   丙、關于觀心

  四、結論

   附 靜坐與健康

   錄 靜坐詩選

  徐恒志老居士簡介

   徐恒志大德,法名定真。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鎮海,少年即受其父親影響歸信佛教。1939年蒙心密二祖王骧陸上師示以般若要旨,並函授觀心方法。1945年隨心密二祖王骧陸上師學無相密乘心中心法(簡稱心密),潛心修持;經師慈悲鉗缒,截斷葛藤,悲欣交集。

   1953年徐老受心密二祖王骧陸上師灌頂傳承得阿阇黎位後,與心密叁祖元音老人(2000年彌勒聖誕日坐脫立亡,享年96歲)一起弘揚心中心法。二老互相推崇,提攜後進。言傳身教,書信答疑、接引後學,不遺余力,心密受法弟子遍于全國各地及海外。徐老多年來還在國內各道場、學府宣講《金剛經》、《六祖壇經》、《彌陀要解》、《無量壽經》、介紹佛教教理、人生價值觀、佛七開示、講演等,受到信衆的熱烈歡迎。佛教界人士、各寺院請徐老訂正書稿、作序、書寫楹聯、題字者不計其數。

   2007年3月5日,徐老在上海寓所“幻齋”,手結彌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92歲。荼毗後七彩舍利無數,頭靈骨完整、舌舍利不壞。曆史上僅聞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和唐叁藏法師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爲第叁人。這是徐老一生精誠修持,爲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

   徐老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有:《靜坐入門》、《般若花》、《心經的理論和實踐》、《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佛教的人生價值觀》、《法藏碎金》、《中國曆代養性進德格言、詩偈、楹聯》、《佛教常識問答》、及《徐恒志佛學文集》等。徐老示寂後由其弟子許洪亮發心整理的遺稿,徐恒志老人佛學書信集《幻齋心鴻》已由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徐恒志居士淨土文集—淨土眼藏》、《徐恒志居士佛學文萃-涵芬集》《徐恒志佛學文集》(1-6卷)也相繼整理成書籍流通。

   徐老生前曆任上海佛教協會各屆理事、上海佛協第八屆咨議委員、上海佛教居士林講師、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甯波佛教居士林名譽林長等職務。數十年來,徐老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爲法忘軀,隨機施教,普利群機,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爲導、以總持爲法、以淨土爲歸”,顯密圓融、潛修密證,嚴謹治學、悲心廣大。其淡泊名利、簡樸平易、獎掖後進、謙和待人、佛門歸望、四衆同仰,譽爲耆宿。

   原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贊徐老是“當代維摩诘”。臥龍山普淨寺智正老法師贈聯:

   現居士身虛懷若谷照大千當今維摩诘

   示般若花實相明燈懸萬古一代人天師

  注:“徐恒志大德簡介”是根據《徐恒志居士年譜》整理。

   《靜坐入門》最初編述于1954年,署名定真,接引學人無數,在大陸有大量流通,影響十分廣泛。後曾被浙江省天臺縣國清寺法物流通處翻印。《靜坐入門》(增訂本)于1990年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另外,增訂本還由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于1992年出版,准印、在全國流通證:(92)國宗發字第259號、書號:4302㈢01。可以上版本僅有署名,而無作者個人簡介,爲彌缺憾,特摘錄補充徐恒志大德簡介供讀者參考。

  

  序

   靜坐是一門祛病保健、調養身心的修持方法,也是改變氣質、培育品德的重要功夫,所以我國古代儒家和道家,也都叫人靜坐,來居敬養氣,致虛養生;至于佛教重視修習止觀,坐禅入定,由定發慧,更與靜坐有密切關系。近代開創的生命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氣功科學等等的研究,也無不直接或間接地與靜坐有關。所以對靜坐的研究和實踐,可以爲發掘祖國醫學,增進人民健康,探索生命奧秘,加深定慧修養,作出貢獻。

  鑒于靜坐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它與佛法的關系,我在五十年代,編寫了這本冊子,論述了靜坐的理論根據和實踐方法,以便人們通過實踐,達到體力和智力的開發,以利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並進一步學習佛法,深修定慧,除妄消執,斷惑證真,以獲得究竟的解脫和自在。

  這次上海市佛教協會重印這本冊子,我在個別章節作爲一些補充,敬希讀者予以指正。

   定真

  1989年9月10日

  一 爲什麼要靜坐

  

  甲、最基本的修養法

   靜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有種種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爲身和心兩方面,除身上所發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貪欲、憤怒、憂怖、驕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現象,都叫做心病。我們平時往往只注意身病,對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視。實際上,身病的發生,大部份是由于心虛氣弱;而心虛氣弱,主要是由于憂思驚怒,心神惱亂所造成。凡貪食、貪得、貪勝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貪之不得,勢必生瞋,貪瞋發展的結果,可以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髒沸騰,因而氣血耗損,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也都乘虛而入。各種藥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時,假使不從根本治療,那末雖一時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隨時有遭其侵襲的危險。人們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設法安定思想,降伏煩惱,甚至有貪得無厭,縱欲忘身的。這樣處處與自己過不去,神志既然渙散,氣血便失調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這是非常可惜的。據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時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膽堿,這些物質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相反終日郁悶憂傷,貪瞋癡慢,就會使這種有益激素分泌紊亂,內髒器官功能失調,發生胃痙攣,引起血壓升高,造成冠狀動脈閉塞,還特別容易引起心髒病。所以我們要求身體的健康,自應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須先補氣,要補氣就須先養性,要養性就須先調伏煩惱妄心,使心不動搖,自然精氣內充,抵抗力強,疾病便無從發生了。所以我國較早的一部中醫學文獻《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靜坐的實踐,可以使我們散亂的心念,逐步歸于凝定,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不但可以祛病強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觀的迷妄,獲得究竟的安樂,所以靜坐的確是最基本的修養法。

  

  乙、靜坐與生理的關系

   人體的構造,是非常複雜精妙的,它能夠成爲一個完整的個體,主要是依靠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作用,所以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1849-1936)特別強調大腦對于整個生理活動的重要性。同時根據生理學的觀點來說,人體機構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維持,一方面攝取體外的養料和氧氣供給于體內各器官,一方面使體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料排泄于體外。這種物質交換的現象,就是所謂“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作用,是沒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髒、脈管、淋巴管等循環器官,來循環不停地運行血液到全身。心髒包括四個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動血液的器官,脈管有動脈和靜脈;淋巴管遍布全身,與靜脈並行,一面吸收營養物,輸送到動脈管,一面攝取廢物,送到靜脈管。血液的循環,與呼吸有密切的關系,呼出碳酸氣,吸進氧氣,使靜脈中紫血,變爲紅血輸送到動脈,經體循環一周,約需時二十四秒,一晝夜共計叁千六百周,我們呼吸的次數,一晝夜計二萬多次,所吸入的氧氣,共計叁百八十多立方尺,這種可觀的工作,我們平時自己並不知覺。假使我們能呼吸正常,血液運行沒有阻滯,身體便能健康,一有阻滯,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血液阻滯而生百病,有下列幾種原因:一、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發揮吸收氧氣和吐出碳酸氣的作用。二、一般人全身的血量,一半積儲在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實,每每發生郁血,因而使其他各部失去調和。叁、內髒器官是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腦控製,在生理學上叫做不隨意肌。當我們睡眠時,雖全身靜止,但它的作用,並不稍停,一般說來,不能以我們的心意來左右它,所以當它阻滯而病,每使我們來不及預防。四、心髒跳動時,對于動脈接近而有力,至于靜脈管,則是從頭部和四肢,回血入肺,受心髒跳動力量的影響,比較微弱,所以也容易阻滯。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見人身的血液,正象鐵路的運輸,宜于流通,運輸停滯,物資必然積壓;血液停滯,人身必生疾病。衛生家只能用清潔、運動、多得日光、空氣等辦法來鋪助血液的運行。只有靜坐一法,能使大腦皮層的活動,趨于鎮靜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機構的工作更爲順利協調。同時呼吸因練習而得調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橫膈膜上下動作,腹力…

《靜坐入門(徐恒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