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鑰匙
比丘·格桑道德譯解于世界高等佛教學府
由于未來佛陀彌勒尊者在《菩提心願》中言:“對治諸惡業,勝指而善道,指引無生死,頂禮菩提心。”主要我們所有的衆生就想受快樂,不想受苦。這一切都跟識有關。利樂有情與讓別人受苦,這一切來自于人們的心,所以能生上流心者,本質上不會生起害別人之心,如果做出害別人的因則自己將要受苦惱之果的緣故,自己就不能生起此心。
其次,所有的衆生都是跟自己一樣的,不想受苦。應該要生起悲憫心,有了悲憫心者,自然而然不會生起傷害別人的心。如果傷害衆生的人就會生到惡趣以及我們親自看到他們在生活中遭到苦惱之事,因此對治此心。不要讓它生起,不過沒有菩提心者,對治惡心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有了利樂有情之心者的對治力量是很大。有了慈悲心者,不但對治自己不會造生惡道之因,而且讓他做對治不生惡道的好方法,故“對治諸惡業”“勝指而善道”,如果不信宗教的人也會有利樂別人,以及種福德資糧之因而投生到榮華富貴的家,這是很現實的,但這不是究竟的。如果有了菩提心,用菩提心來利樂有情確實是很大的力量,依此心在一刹那中可以種極大的福德資糧,而修成一切智的因亦是此心。依此心修行,順利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修行的目的是爲利樂一切有情衆生。有了如此的好機會,如此的暇滿人身,依佛陀的勝法,“指引無生死,頂禮菩提心”所以一切衆生受苦的原因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要對治無明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不但對治諸惡業,而且徹底清除無明,亦消除粗細真實性煩惱的串習。因煩惱與無明生起的近取蘊,生與死等一切輪回相續不但斷根,而且證得不可思議死(識流斷絕,生死有把握)。所以斷絕無明串習之蘊,而且證得不可思議命終,勝利粗細四煩惱,證得一切智的果位也是菩提心。
所有的發心中清淨菩提心是能順利圓滿福德二資糧,現實證得人天福報,究竟證得無上菩提及證得一切智的佛果。很容易完成自他二利之事,所以要對治凡夫衆生的我執。
其次,只想自己,不想別人,無法生起真正的慈悲心,亦無法利益別人。因此自他皆是不想受苦,只想快樂都是一樣的,無有區別。如要淨除自他的苦惱,要報如母一切有情的恩德,自己付出應有的能力解除他們的苦惱,這種心是太重要。生起清淨此心者確實是上士衆生(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人分叁士道中之一)。不想別人,只想自己者實在是很可憐,所以我們現在難得的暇滿人生今已得,難遇善知識今已遇,難聞大乘法今得聞。因此要發起清淨菩提心,未生者令得生,今已生者令增長。提前爲此心觀察與詳細的了解,然後才能漸漸地生起,爲了生起此心,修福德資糧,以及請求上師佛法僧叁寶。無論我們在行、住、坐、臥中必須要不斷的觀想菩提心,未生者令得生,已生者令增長的願心要在時時中生起,久而久之清除重視自己的自私心,逐漸地生起重視他的心,這是不可懷疑的,確實是如此。
當上師要發菩提心,弟子亦要發菩提心故我們所有的人都要發菩提心,生起菩提心者不分別大小,也不分男女、少老,出家與未出家,富與貧,生病與未患者、都要生起同樣的心。爲了生起此心乃至做夢以及時時中反複思考、觀想是很重要。
再次,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言:“世間諸苦惱,由來自重視,世間諸快樂,由重他爲生”“不必多直言,凡夫自行事,佛陀爲他行,凡聖區別故。所以我們所有的衆生不想痛苦,只想快樂的都是一樣。爲此事在想一想,不要說更廣的想整個世界上所有的衆生,可是爲別人做出一些好事。因爲我們會說話,所知好壞區別之意,此也稱人的性相。我們所有的衆生不喜歡痛苦,大家共同的想法是離苦得樂,但是苦惱不由自己而來受不同的苦,這一切痛苦的根本是無明與業力,因無明則重視自己故受不少的苦惱。
我們看看世界上有很多人被恐怖分子的暴力而受到生命的危害以及受不同的痛苦。再看這個世上人與人之間愛惡、記仇(懷恨)、嫉妒以及傲慢等傷害衆生的事情非常多,我們應該想這些衆生都跟自己一樣,不想受苦。這樣下去這個世界上人類衆生沒有安甯的生活區域,有多少人現在遭受到恐怖分子的傷害,故這一切的根本是因業力所生,所以在《入行論》中言:“世間諸苦惱,由來自重視,世間諸快樂,由重他爲生。”我們一切的苦樂因此而生。想想這個世上剛生下的嬰兒無有父母及別人來照顧的話,她們就無法生存。又如得病的患者,沒有醫生來治療,時時刻刻都有死亡可能,但撫養的這些人有了愛心的奉獻,因此這些弱小的衆生可以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例如自己有生命的危險以及非常困難之時,有人來幫助解脫(度脫),自己有什麼樣的感受,所以愛心是自利利他的極大善心,我們應該從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與培養此心。有了如此愛心的基礎上逐漸的舍去十惡業,修持十善而精進不懈,得一切智的佛果上更加努力。修持十善業:不能殺生,不能偷盜等十種不良之事。修持這一切的境與對象是衆生,依衆生而行者可以成就,沒有衆生亦無有諸佛菩薩,在修行的途徑中衆生非常重要,有了衆生而行者來觀想及做利樂之事,才能證得無上菩提,故我們成就必依衆生。
如患者有了治療自己病的良藥,自己認爲這個藥很珍貴,丟掉一粒藥感到很可惜。又如自己丟失金錢或者被別人偷走,這個金錢無論在誰的手中同樣的珍貴,自己感到珍惜。因此我們和任何人都不能殺、盜、淫、妄和酒以及不嫉妒、傲慢、惡口等一切亦是依衆生所生。有了衆生之境,可以修現世人天福報,究竟無上菩提。修行的方法是提前要修叁學,即戒、定、慧叁學。戒學:即戒身口意叁處、亦是依衆生所生,故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言:“聲聞緣覺由佛生,諸佛複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廣大果,初優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就,故我先贊大悲心。”修一切智的根本就是慈悲心,有了此心可以修成無上菩提。可是唯有菩提心未有方便智慧者,會落入輪回,所以要福慧雙運的道理也在如此。
衆生想過快樂的生活,但很多人無法達到自己的願望,而且往往受到很多的苦惱與痛苦,想起他們的那些不同的痛苦與所受苦惱的衆生當成所觀之境而修世間與出間法就很容易,因此在修行的途徑中衆生很重要。我們回顧觀察自己,自己有很多的貪心、欲望等。確實想起來,那些乞丐少欲、少貪、少有嫉妒、競爭之心,只想添飽每天的肚子就滿足了。另一方面,他們少造惡業,比常人想的更簡單。
再想想我們所吃的與所用的東西都來之不易。如糧食來自于農民的手中,古人說“粒粒皆辛苦”,確實那些農民們用多少的心血汗水,看他們手,辛苦勞累而裂開了手皮,沒有他們的艱苦奮鬥,哪裏有今天我們吃的。如牧民,及打鐵的鐵匠、做石頭的石匠等一切通過他們手中做成的器材,我們現在才能使用,既然他們爲了解決自己生活與溫飽問題而艱苦奮鬥,可是經過他們的辛辛苦苦才能成材,我們可以使用。無論任何事物都要經過很多人的辛苦勞累,最後成材。所爲言論、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口言、耳聽,再加上自己親自經曆或親眼看見的成爲喜訊。這一切由來于衆生故,觀修現世與究竟都是依衆生而成就。一切理想也有衆生的,因此自己爲衆生發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故“世間諸快樂,由重他爲生。”總而言之,我們想脫離苦海,得到徹底快樂必須要發菩提心,如佛陀釋迦牟尼初發菩提心,次(中)行叁大阿僧祗劫,最終圓滿自利利他之事,證得究竟涅槃。一切諸佛菩薩皆是爲了衆生發起菩提心,重視他人,不重視自己故他們都成爲佛菩薩。凡夫往往有我執,如在做夢時也有強烈的我執,而生到輪回,受無量的苦。
如何真正能生起菩提心?衆生是我們平常多觀修的對境,這可以使我們逐漸的生起菩提心,不是一刹那就會生起的。爲了堅定此心,要反複觀想而生起清淨菩提心。對行菩薩道生起強烈的信心,然後真誠修菩提心。觀修菩提心要提前授菩薩戒。菩薩戒依儀軌傳授,分二:“願”菩薩戒與“行”菩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