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大義》見道之八
第五節 兩種根本
我們上午跟大家一起討論了七處征心,七處征心是因爲阿難執著自己這顆妄想的心爲自己,所以佛就問他,你這顆心到底在哪裏?問到最後呢,他發現在一切處所執著的這顆妄想心都不對。這個時候,佛就闡明,爲什麼我們凡夫會執著自己這顆心?執著了自己這顆妄想心以後産生的結果是什麼?就告訴我們這個宇宙萬物、人生世界有兩種根本:第一種根本是無始生死根本;第二種根本是菩提涅槃。這是我們真正的一切萬法之本。
1、生死根本
“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阿難以及我們大衆都同樣把這顆,東想西想的這樣一個妄想的心,作爲我們的自性,認爲這就是我的心。平常生活當中,大家都會覺得我心很難過,我心很開心,所謂難過,所謂開心的,都是攀緣心,你不攀緣了,就超越苦樂,超越世間的輪回。所有凡夫衆生都會把這個攀緣的心,作爲自己。
攀緣心,它表現的狀態爲叁種。第一種狀態,就是第六意識攀緣以後所産生的結果。比如說我現在要想一個東西了,我現在想到這個佛像,我這個心就緣到這個佛像上面,感覺是我想到佛像了,那腦子裏面就出現了佛像的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的出現,實際上是你想它,它才出現的,你攀了這個緣了,這個相才出現,你如果不想它,你腦子裏永遠不會出現任何的景象。我們攀緣它以後産生的結果,這就是意識心,第六意識。所有的妄想都是我們的根緣塵産生的這個識,這一層呢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平常打妄想的這個相,打到的那個相,就是意識。
第二種是我能夠想它的這個心。這個就是真正的攀緣心。比如說,我們想佛像的時候,有一個“想”要想了,但是還沒有想出來,你想要想的時候,總覺得是“我”在想要想,這個心還沒有出來,但是我們有一個會想它的這個功能,會有想它的這個本事,這個就是“能所”的“能”,而不是簡單的指功能,而是指能想它,所想的是所,我能看的是我,所看的是你們。
那麼,第六意識它生起的攀緣心,就是意根緣著法塵,跟法塵接觸了,意根就有能緣的本事。意根,早上講過就是第七識,就是我們的我執。這個第七識,它緣什麼呢?它是緣第八識的相分爲自我,沒學過唯識的人聽起來就比較糊塗了,實際上,第八識的相分是什麼?就是我們腦子裏面(我們就權且講大腦),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這個田中啊,蘊含了很多的習氣種子,這些習氣種子都是有相的,有形相的,只要你有形相在習氣種子當中,在阿賴耶識當中,那麼我們就會抓住這些相、這些種子,認爲這個是我,那個種子是我。所以,緣第八識的這個相分爲自我,具體是指什麼呢?我們腦子裏面就是有一個概念,第六意識——法塵概念,第六意識産生分別了,比如說今天,我是我,你是你,比如說,我見到某某法師了,那麼,見到某某法師了這個情景,就蘊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了。
你所對的山河大地,任何一切萬物,你只要遇到這個緣,你就把這個緣,照相機一樣的拍進來,存在自己的大腦當中。現在,我告訴你想象一下你的家,家馬上就冒出來,就知道那是我想的家,那是我的家。爲什麼呢?因爲一直以來,就是把這個家的圖像不停地重複地存在你的阿賴耶識當中。我們現在讓你想家的時候,馬上就會從腦子裏冒出一個家的形相,所冒出來的,當然是一個法塵,是你存進去的東西,那麼,能讓自己冒出來的,就是我們的第七識,就是我們的意根。
意根是攀緣自己過去已經存進去的那些圖像,把這些圖像顯現出來,如果你不去想,它顯現不出來的。你不去想家,不去想車,不去想任何事,任何事都顯現不出來;那你只要想到那個事情,那事情就顯現出來了。我們平常想到痛苦的事情了,那件痛苦的事情就顯現出來,然後我們不能活在當下,直接地面對自己所想到的這個圖像。我們緣到過去的時候,我們會進入自己過去的那個感覺、那個狀態,那個狀態實際上是錯誤的。就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裏,其實是沒有痛苦的,現前的當下你沒有任何痛苦。人的一生,真正痛苦的時間也不多的,大部分的時間是沒有痛苦的,但是我們由于對過去妄想的執著啊,你把過去痛苦的那件事情,反複地在腦子裏面出現,出現的時候,讓自己的心反複地去模仿那種痛苦的感覺,你會模仿的,昨天被人打了很痛苦,今天想起來還覺得很痛苦。其實那個想起來,本身是不痛苦的,但是你反複地在那裏模仿,把自己進入昨天的那個狀態,那個狀態完全是虛幻的。
我們現實的人生當中,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虛幻當中。阿賴耶識種子生起現前了,這個種子會讓你成爲一種模仿它的這種感覺,這種感覺又加深你的下一次的這個種子。所以,一個惡的人他不停地行惡,不停地行惡,這是惡習成性;行善的人呢,他不停地做好事,他就善習成性。一個善良的人,當善良成爲習性之後,你很難讓他去幹壞事,他放不開的,他會被那個善法捆住;那一個惡人,讓他轉過來做善事,也是很難的。惡習成性,善習成性,成爲習性了,它就有強大的動力,不停地推你。所以我們的整個人生都是業感緣起,你的習慣成爲業習,業成爲習慣,習慣也成爲不停地推動你的這種行爲的動力,然後我們就不停地在這裏輪回。
這個能夠攀緣外面法塵的,我們能夠使自己腦子裏面想出這些圖像的,這個就是攀緣的心。它平時不想的時候不是不在,而是沒有去攀緣,但是能攀緣的這個心,其實是我執。當我們認識到這裏,表面上看呢,它本身並沒有痛苦,因爲我們所想到的是痛苦的情景,才會痛苦,你如果沒有想到痛苦的情景,絕對不會痛苦。所以意根緣法塵的時候,法塵如果是快樂的,你一定能夠感覺到快樂;法塵是痛苦的,你就感覺到痛苦。比如說我們坐在這裏,我們就感受一下,現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坐在這個七寶蓮花當中,或者就在清淨莊嚴的佛陀的腳下,你就生不起痛苦,因爲你的意根所緣的法塵,是個快樂的塵。那麼另外一個呢,我們現在如果感受到天堂的快樂,你感受到我現在是處在天堂,我們來到天堂了,那你就感受到天堂的快樂。天堂是什麼快樂呢?就是沒有貪嗔癡的這種表現,他所貪的是禅定,除禅定以外,對于一切欲望,特別是色界天以上,對欲望都沒有的。那麼這種感覺生起來,是我們意根緣的這種安定的禅定的法塵産生的快樂。
而這個四禅八定,世間定,它完全都是由我們的意根緣這種沒有欲望的,沒有痛苦的,善法的法塵。四禅八定,它是緣善法的法塵,比如說它需要觀想,坐在那裏觀想,身心一片空寂,讓自己再空一下,再空靈一下,不停地加深這種空靈的感覺,不停地加深自己這種輕飄飄的感覺。我們有時候覺得,哎呀,您這人簡直高興得輕飄飄了,我們就去緣這個輕飄飄的感覺,你就坐在那裏,整個身心一片空寂,而且很輕松,像雲一樣會飄的,這種感覺生起來了,實際上你的地水火風的四大,就進行良性循環的調節,我們能感覺到禅悅,感覺到禅定的愉悅,禅定的快樂。
所以在世間的這顆心,你所緣的法塵是喜的,是憂的,是苦的,是樂的,完全由我們這顆攀緣的心決定。所以一個痛苦的人,他會不停重複這種痛苦的感覺,哪怕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品下生的人,帶業往生,他在蓮花裏面,因爲下品下生的人到那邊,這個蓮花苞還沒有開,在蓮花苞裏面,他還會想到自己過去在娑婆世界,某某人欠了我錢不還給我,還打我,在那痛苦,他還會掉眼淚,在極樂世界他還會掉眼淚,實際上,他就是重複過去那種痛苦的感覺。我們學佛,學戒的人,你知道要求忏悔,忏悔得安樂。你做了錯的事情,第一次做錯了,馬上想到是錯誤的,改過來,從此以後,腦子裏不要再想到你所做的那件錯誤的事情,如果你再想到了,那再增加一次這種業習,重新再重複地錯一次,你不停地想,你不停地錯誤,然後,想到最後,自己不能自拔。別人對你不好,有仇恨,仇恨的心在心裏也不停地重複,但你這個重複越來越深的時候,你就成爲一個處在仇恨的痛苦當中的人。
我們講後悔跟忏悔是兩個概念。忏悔是認識了錯誤,以後從此,在心中要消除這件事情,在記憶當中,不要讓它出現,不要讓它再成爲一種力量不停地出現。忏悔以後,要把善法在心中生起來,你知道不該這樣做,那你知道該怎麼做,該念佛,或者該持咒,該用功,該修行,該安心,那馬上就安心在正法上面,把錯誤的事情完全從心中消失。那麼如果你做錯了事情,你後悔了,不停地後悔,成爲一種憂慮,成爲一種不能正常健康生活的這樣一個狀態,這叫悔箭入心。後悔像一把箭一樣插在你的心上,然後你一想到什麼事情,就覺得自己不行。
比如說有些人,他會覺得,哎呀,我業障重呀,我不行哪,經常聽到這句話:“你有沒有開悟啊?”“師父呀,我業障重呀,不行哪,我坐了好多年了,也不行的。”你不行了,爲什麼不行了?你是覺得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不如法的事情障礙住自己了,那麼,如果你永遠都覺得自己不行,你就真的永遠都不行,不可能有行的時候,因爲這把箭沒有拔掉。所以,每個人在學佛忏悔之後,都要把悔箭拔掉。就是要認識到我一定能夠行,我能夠成佛的,不能不成佛,而不成佛的是個妄想的心,是個煩惱的心,顛倒的心,我不能再跟顛倒、煩惱、妄想爲伴,不能跟它們捆在一起。這樣一來,在心中的所有一切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感覺,全部給它消失。負面的情緒消失了,這個生死根才能看到。
這個生死的根,就是攀緣的心。所以,我們這個攀緣的心有多厲害!你如果不停地後悔,你的攀緣的心,就是攀緣自己那個不好的事情,不停地重複不好的事情。那想到佛菩薩,念經或者是觀想,或者是持咒,都是跟佛菩薩相應的。修禅定,跟天人相應,就是四禅八定。念經,禮佛,都是直接跟佛相應,念佛…
《《楞嚴大義》見道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