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見道之八▪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跟佛相應。這樣子,我們用這個攀緣的心去重複跟佛菩薩的品德相對應的這些情景,那麼我們就會感受到佛菩薩的感受。你想到天人感受的時候,你就跟天人相應;你如果想到一個正義感的人,是非善惡很分明的,那你心中是非善惡一定很分明,一定是把是非善惡看得太重;如果你心中不停地跟貪嗔癡相應,感到心中的不滿,對環境不滿,對現實不滿,對自己也不滿,那你永遠都跟餓鬼道相應。餓鬼是肚子饑餓,餓就是沒吃飽,沒有滿,所以你如果心裏不滿足,你就跟餓鬼相應。你對自己家裏人說,他不信佛,我看了他就煩,那你就是餓鬼。你看到哪個不信佛的人,不修行的人,誹謗叁寶的人,如果生氣了,嗔恨,你又無能爲力,你又不能使他改過來,你一生氣,你就跟地獄相應。你的心,攀緣的心,就不停攀緣地獄的情景,有一天你就要下地獄去了。

  因,是善因,就得善果。如果你一天到晚都稀裏糊塗的,也沒有嗔恨,也沒有貪欲,也沒有太重的分別,也不知道自己安于正念(念佛持咒,觀察自己的心,這都叫正念),你不知道觀自己的心,稀裏糊塗的(這樣的人可能比較多)。我們從小到大,在學習佛法之前,基本上都是貪、嗔、癡,這叁種心在那裏作怪,學習佛法之後,也未必就能舍棄這個愚癡的心,基本上你學習了念佛的法門,卻不念佛;知道了持咒,卻不持咒;知道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卻不能安住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在這個時候,你沒有貪嗔,沒有貪心,沒有嗔心,這就是跟愚癡相應。平常的無記心,就是屬于愚癡這個範圍。這跟愚癡相應的,是墮落到畜生道。我們就會自然地感覺,這個睡得舒服,就感覺舒服一下,不舒服,哎,這個挺不舒服的,也不去想太多的,舒服和不舒服,能感覺得到,但是不去想那麼多,心裏也沒有正念,這是畜生道的,是愚癡。

  我們大家要小心哦!特別是出家修行的人,把世間的很多東西,貪欲啊,什麼都給它放下了,生氣也不生了,結果呢,還挺愚癡地在那裏做,那就很麻煩。“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不了道,就是你平時習慣于那種無所事事的樣子。有些出家人也是,無所事事的樣子,也不做事,也沒有痛苦,人家飯都煮好了,什麼都准備好了,也沒有快樂,就這麼一天一天,瘋瘋癫癫,就這麼過了,混了,混到最後呢,他只能來生披毛帶角,做畜生了,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看到能攀緣的心,我們看你攀緣到哪裏去,攀緣佛菩薩,我們是上升的;攀緣叁惡道,那是墮落的;你不去攀緣了,能夠保持人身和天道。這個能攀緣的,就是意根,就是第七識,就是思量。

  《成唯識論》裏面說:“集起名心,思量爲意,了別爲識。”思量,參禅的人知不知道?參禅的人,妄想沒有打出來之前,不讓自己打妄想,而且是想打妄想,然後不讓打出來,能不能看到?你們大家想一個妄想,想要打妄想了,但是這個妄想不讓它打出來,這個時候,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意根。意根就是有那種能攀緣的這個功能,能緣的心,能攀緣的功能是有的,能攀緣的作用它也是有的,但所攀緣的境界,還沒有攀緣上,一旦攀緣上了,就成爲意識。你腦子裏面想一個東西,別讓它想出來,這就是意根,一旦想出來了,就是意識了。沒有想出來之前,我們注意到這個樣子,所以,禅宗爲什麼在這裏生疑團?沒有想出來的樣子,是沒有樣子的,沒有樣子的,卻能感受到我想要想這個事了,隱隱約約感覺到我想要想,但是沒想。所以,在這裏,表面上看起來,也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很清楚,但是念頭沒有起來,因爲意識——這個概念還沒有出來,事實上呢,這就是我們想要想的,能所相對的這個能,所以根塵脫落,用功,也是先把塵舍棄開來,先看到這個根。這後面講修道的時候,我們會強調這一點。

  那麼第叁個攀緣心,就是指阿賴耶識習氣種子當中的這個影像,這個影像是什麼呢?就叫“集起名心”,集中的集,生起來的起。我現在用我的意根,我想到攝像機了,我跟攝像機必須要聚集到一起;我想到自己的家了,那必須跟家聚集在一起。這個腦子裏面有很多的記憶,很多的圖像,這些圖像都是集中在一起的,那麼集中在一起以後呢,我們隨時可以拎出一個,你剛才想一個,等下又想一個,你在打坐的時候,你就發現了,這個妄想怎麼這麼多啊!怎麼不多啊!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照相機一樣,攝像機一樣,每天都在攝景,攝像每天都在攝持外界的情景,把那些情景都存在我們的阿賴耶識——八識田當中。

  你在打坐的時候,這個八識田中的影像,一張一張給你翻出來,新帳舊帳一起算,它就是要老的、新的,不管的。那麼,一個記憶力好的人,它對自己的記憶是有安排的。打坐的人,心靜下來以後,它想什麼是有規律的,就像我們的倉庫一樣,你給它擺得整整齊齊的,貨架都組好了,什麼東西給它歸類,那你下次一進去,哪怕沒有開燈,東西都能拿出來,他考試就能考一百分。如果你平常生活沒有規律,東想西想,被子也不疊,然後房間裏面亂七八糟的,你的腦子裏面也一定是亂七八糟的,那麼這個時候,你剛剛記下來的東西,等一下一問你,找不到了,你那個房間太亂了,倉庫太亂了,所以,你的記憶力就很差。房間要是處理得很幹淨,記憶力就非常好。

  我們看一個坐禅的人,他身心靜下來後,過去很多忘記掉的東西,他又能重新的回憶起來。歲數大的人爲什麼記憶會衰退?就是因爲幾十年當中,亂想的東西太多了。如果亂想的東西少,你的這個倉庫(阿賴耶識)當中,所蘊含的這些種子,都比較有規律的,那你的大腦老化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你看我們上師,九十五六歲,那個時候,他講話,他的那種記憶力跟年輕人是一樣的,有過之無不及。爲什麼人家九十多歲了,記憶力比年輕人還好?原因是他平常的生活習慣,他的記憶當中,阿賴耶識攝持外面的東西是有規律的。我們坐禅,通過修行以後,你對外界的攝持也慢慢地變得有規律。

  比如說大家開始修無常觀,你一天到晚想到世間是無常,你看到任何情景,你只攝取其中無常的這一部分。那麼,你對于現實的人生,看到無常這個道理以後——快樂的,你要看到這是無常的,不要得意太早;痛苦的,知道這是無常的,不要傷心過度。你用無常這麼一個貨架,把所有世間的法,都給歸類在無常的相上面了。當你修慈悲觀的時候,你就想,衆生都能成佛,你看到每個人都有佛性,都那麼活靈活現的,他們的自性就在他們的行爲當中展現出來,習氣不同展現不同的樣子,你就把慈悲心,同體大悲這個貨架建立起來了。所以你在修的時候,看到誰都很慈悲,你的腦子裏所攝取的這個世界的東西,都是非常有規矩的,你不會亂來的。

  平常我們沒有經過訓練的這顆心,你攝取這個世界,分析這個世界,是亂來的,是亂堆的,沒有規則的。你認識人,認識不到根本上,人的行爲有千差萬別,你的妄想也變的千差萬別,所以就很亂。那麼一個修出離心的人,他基本上所觀察的,把一切現象觀察爲兩類:一類是無常;一類是無我。無常是現象,無我是本質。看到一切都是無我,他心自然安住于無我,所以,這樣的心就很靜,然後對外物,他抓住了根本,心裏不用亂。哪一天你要講法,所有的衆生有痛苦,有煩惱,你首先就給他們分類,你就告訴他,這個就是無常的。這是事實,不用講得那麼好像沒有底氣。你看到了自己無我的感覺以後,你就告訴他,世間就是無我的,不可能有一個我,認爲有一個我,是一個錯覺,怎麼無我的,你把你的感受告訴他,使衆生能夠從無我當中得到解脫。所以,一切法都回歸于自性,那麼回歸自性的這個心,就是阿賴耶識倉庫裏面,它所蘊含著我執的染汙的這部分,這個也叫攀緣心。實際上,這個功用還是真心的功用。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真心,但是真心蘊含了一切法的這種功能,我們的真心,是常住不滅的。

  阿賴耶識之所以叫做阿賴耶識,是因爲它有倉庫的作用,把一切習氣種子都集中在一起,有一個聚集的意思。蘊含的“蘊,”就是五蘊,五蘊的“蘊”,就是聚焦的意思,把一切善法、惡法都聚集在一起。因爲它有聚集的這個功能,所以叫做生滅法,叫阿賴耶識。這是從生滅凡夫的角度去說的,如果不從生滅上去說,從它本質上說,應該叫做如來藏,叫做真如心。真如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真如,真如當中蘊含這一切善法、惡法。當我們生起善法惡法的這個種子和作用的時候,我們就輪回爲凡夫的這個狀態,這就叫做阿賴耶識。所以 “集起名心”,稱爲第八識,我們叫明心見性,叫“集起名心”。

  那麼集起名心,是什麼狀態呢?當我們打妄想的時候,所有妄想的這些想法,都是蘊含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大家閉上眼睛,你看一看,能不能看到,你的那個想法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從哪個地方冒出來的

  它到底是存在哪裏

  我們電腦還有個軟件,是不是

  但是你這個東西到底在哪裏?存在什麼地方

  閉上眼睛不想的時候,好像黑乎乎的一片,什麼都沒有,你要想了,它馬上就出現了。你看不到它從哪裏出來,是不是?你不想了,你也不知道它到哪裏去了,不知道它到哪裏去,也不知道它從哪裏來。但是你想的時候,它就來了,你不想的時候,它就不來。就是我們平常能看到的,閉上眼睛能看到的,就是黑乎乎的一片。這個黑乎乎的一片,就是我們阿賴耶識的大門,就是阿賴耶識。所謂黑乎乎一片,這種感覺是沒有時間、空間,沒有這個物質的世界。你閉上眼睛可以想到沒有物質的世界,你看不到物質的世界,閉上眼睛,整個天地萬物任何相沒有出現,這是阿賴耶識的表面現象。

  那阿賴耶識的表面現象,跟第七識的這種功能是鏈接在一起的,所以,第七識,一般把它比喻爲守門的——守倉庫大門的守門員。所有的種子都經過第七識,然後進入阿賴耶識。如果沒有經過第七識的,它不會進入阿賴耶識。任何的想象,只有我經過了,我認定了,我認可了,才會進入我的大腦;你不認可,沒有從你這裏經過,進入不了你的大腦。這是一個非常要緊的地方。所以呢,閉上眼睛的時候,我們看不到阿賴耶識,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只能在六七兩識當中用功夫。那麼在六七兩識當中,參禅的人跟這個念佛的人,在第六意識把妄想停下來;第七識,看到自己了了分明,卻不停留在這個狀態,一直要鑽,就是在閉上眼睛,什麼都沒有的這個地方,去鑽,鑽,鑽,把阿賴耶識的大門打開,就看到我們的真心。所以,真心是“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展現出來的,這就是真心的境界。

  我們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心裏面所蘊含的這些種子集起來的時候,這有一種感覺,就是我所想到的,那個是我的家,那個是我討厭的,那個是我喜歡的,那個是我曾經認識的,那個事情我是剛剛認識的,你腦子裏這麼想的,都蘊含了我在裏面。所以,攀緣心,也可以說是第八阿賴耶識的我執習氣,我執的這個習氣也在這裏。習氣成爲暴流一樣,像瀑布一樣非常洶湧澎湃的暴流,習氣之流沖過來了,我們無能無力,只能一天到晚感受到我的存在,感受到我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我執的能緣之心,能攀緣的這顆心和攀緣之後産生的這個習氣,然後攀緣之後産生的這個境界。攀緣的境界,就是意識;能攀緣的心,就是我們的七識;攀緣之後産生的習氣,就是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我們所有的凡夫,所有的生命,都停留在叁種狀態,這就叫做生死根本。

  

  

《《楞嚴大義》見道之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