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法,境智兩泯,能所雙亡,成一合相,名爲無縛無著解脫回向。覺悟一切諸法,都是中道無相,萬法俱寂,一派圓成,名爲入法界無量回向。
以上所述資糧位和加行位,就是別教菩薩的外凡位和內凡位,此教菩薩以中道實相作爲生命的理想境界,從開始練習空觀的十信位,到從假入空的十住位,再到從空入假觀的十行位,以及訓練中道第一義觀的十回向位,雖然已經證得了兩種不退,但仍然只是中道之外的境界,所以都還只是凡夫位而已。
4、證聖位
A、十地菩薩
十地,就是《華嚴經》、《十地經》和《十住經》等所說,聖位菩薩的十個位次。在《華嚴經》中,金剛藏菩薩在說完這十地的名稱之後,就默然不語了。後由解脫月菩薩再叁殷勤請求,才把十地菩薩的修行情況和證得境界,作了比較詳細的宣說。爲什麼這樣?因爲此時的菩薩,已經真正的見到了佛性,猶如寶月印琉璃,不即是十八界諸法,也不離開十八界諸法,不是言語音聲動作思維的假相,但也從來不曾離開言語音聲動作思維,所謂“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無色無相,卻又必須從種種色相上得以徹見,真是妙絕無倫!所以,到這裏最好不要開口說話,影響聽衆當下體悟的機緣。但若是眼前大衆,不具備這種慧根道眼,依舊不能直接契入,那也只好渾身落草,婆心懇切了。所以,金剛藏菩薩最後還是詳細的解說了十地菩薩的修證情況。就是指:歡喜地(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屆窮)、焰慧地(焰地)、極難勝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妙善地)、法雲地。
歡喜(從此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顯一分叁德,乃至等覺,俱名聖種性),此是見道位,《四教義》卷四說:“從初地至佛地,都是在斷除無明惑。只是從所證得的位次來分爲叁道:初地名爲見道,二地至六地名位修道,從七地之後名爲無學道。”[11]初地斷除了無明的別見[12],啓發真正的中道實相觀,所以稱爲見道。又無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衆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閡土,初入寶所。也就是舍離凡夫的見地而進入聖人的境界,四魔[13]不能動搖,超越了有邊和無邊,有無平等雙遮雙照,名爲歡喜地。
以真正的無相智慧進入凡夫衆生的世界,如同于虛空相似沒有任何汙垢,名爲離垢地。在前面初地的菩薩,除了安住中道佛性當中,和修習布施波羅蜜之外,還要聞思修習百法明門。而此二地菩薩則在持戒之外,還要進一步深入思維觀察千法明門,也就對于無量法門的探索更爲仔細、更爲深入了。
光明智慧增長而上品信忍成就,修習成佛的道業,內心極爲清淨而光明智慧也隨之出現,名爲發光地。由于聞法及修定,慧力增勝,火一樣的光芒煥發,能除諸冥暗。如受持佛法,于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貪、邪嗔、邪癡等闇蔽,也不會再起,心光更加明淨,所以叫做發光地。
隨順于下品無生法忍,來觀察一切法的現象和本質,以智慧的火焰燒盡一切無明習氣的惑業,名爲焰慧地。在第四地的菩薩,從修十波羅蜜多來說,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了。約四、五、六地修共叁乘法來說,是修習叁十七覺分。因爲精勤的修習覺分,火焰似的慧光,熾盛起來。依我見而來的著我、著法,種種愛著的習氣,都如火燒薪一樣,無余永滅,所以叫“焰慧地”。
隨順于中品無生法忍而修習佛道,叁界之內的無明惑業,沒有不消除空盡的,名爲難勝地。菩薩至此地能破一切之情見,通達一切之法,即是諸佛之境界,而無能勝之者,故名難勝。雖然要修行這種種念,但側重點還是在修習禅波羅蜜,也就是以中道與佛相同的見解,來指導自己修習禅定,從而具備世出世間一切禅定的總持之法,不爲一切凡夫外道之所擾亂。證得滿分的禅定境界,于十度之中的定力非常最勝,但未涉及般若妙慧,所以從其自受用的角度來說,已經是難以置信的殊勝了。
隨順于上品無生法忍,觀察十方叁世一切諸法,都是寂滅性空無二無別,名爲現前地。到了六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于定中現證佛性。那時,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到第六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衆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爲大乘的不共勝法,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這樣在滿分般若波羅蜜的修習之後,空、無相、無願等百千叁昧都能獲得,成就微妙不可思議的佛法,六度齊滿,六弊永滅。于此中道佛性的見地之下,圓滿具足定慧等持之力,若再精進努力,便能進入第七遠行地了。
真正證得了下品無生法忍之後,觀察有情衆生的諸多煩惱體性,不有不無而離于二邊的執著,常常精進地向上地的境界攀登,而心中卻能夠念念寂滅,名爲遠行地。到了第七地,就能于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由于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無相有功用行的境地。此菩薩具足修習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偏多,其余並非不行,只是隨力、隨分而已。所以,在真正徹底的明心見性之後,加工用行刻苦保任,還是不可缺少的。到這裏,別教聖人無相有功用行的修道位就結束了。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瓯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從此第七地滿心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所以叫遠行。
證得了中品無生法忍,觀諸法不生不滅,解脫了叁界六道十方法界的各種束縛,身心真正達到了如如不動的地步,即名爲不動地。七地菩薩方便慧成就之後,需要啓發往昔所立誓願,由于自身功德、願力所攝、如來加持等等因緣,便可升進第八不動地。而在此地的菩薩還需認真修習無相的無功用行,也就任運自然趣入于法界的本來面目。
證入上品的無生法忍,並以此爲觀法,念念之中具足無量智慧辯才,學佛化度衆生,完全成就無生法忍之大道,名爲善慧地。九地菩薩,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在一切說法人中,爲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爲無量差別根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羅蜜多中,九地能圓滿清淨一切力波羅蜜多。在這個地上的菩薩,其智慧善巧和度衆生的能力,已經達到極致了,佛陀所說之法如爪上土,未說之法如大地土,此菩薩都能善巧了知如來已說未說之法,並能隨應衆生的根機而爲宣說,使之聞法歡喜,深得妙法之受用。
證入中道寂滅之理觀,准備接受佛陀的事業和職位,既相同于真如實相,又相同于法界體性,智慧微妙說法如雲,普覆一切衆生,名爲法雲地。菩薩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補處,也就要圓滿成佛了。這就有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薩的頂內。這是佛光灌頂,象征了一切諸佛的菩提智光,入于菩薩心中;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二無別;也就是菩薩的菩提心寶,圓滿清淨得與諸佛一樣,這是成佛的象征。爲什麼叫法雲呢?因爲在十度的修學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除佛以外,九地菩薩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無處不滿;大地的一切卉草樹木,不問大小,都得到滋潤而茁長一樣。法雨從法雲而來,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爲密雲;現種種身,爲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爲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于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切衆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別教聖人就在中道實相觀的背景下,有次第的對十波羅蜜進行修習,在徹見佛性後,步步增上,勤奮于十波羅蜜一切法門,直趨圓滿菩提佛果。須經極爲久遠劫的精進不懈,才能成辦大乘菩薩行,方能成就菩提道上那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宣揚正教,永無疲倦!直到最後法雲地,說法如雲布雨,滋潤一切衆生。
B、等覺菩薩
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于十地的後心利用中道寂滅之理觀,再斷一品無明,方能證入等覺位。《四教義》卷四說:“就是得到了圓滿的邊際智[14],而進入重玄門[15]。如果相對于法雲地來說,就可以稱之爲佛了。但相對于妙覺佛果而言,就稱爲金剛心菩薩,也叫做無垢地菩薩。五陰魔、煩惱魔、天魔等叁魔已經除盡,唯獨還剩有一品死魔,還需要斷除最後的無明習氣。” [16]《四教儀集解》卷下說:“發廣大智解而能夠隨心進入百千叁昧,于叁昧中觀照一實相之理,而無生死相,無涅槃相,寂滅無爲。相對于妙覺來說,還相差一個等級,對比于以下的十地而言,則可以稱爲覺,所以就叫做等覺。所修行的觀察真理之智慧,純一無雜堅固銳利,比喻就象金剛一般,名爲金剛心。” [17]
一生補處,還剩一品無明,所以還有一生,超越了這一生,就補上了妙覺佛果的極位。《觀音玄義記》卷上說:“猶如王太子將紹王位,先且暫時儲于東宮的意思一樣。”[18]《妙宗鈔》卷上說:“還有一品微細的無明惑可以斷除,這就叫做有上士。”[19]
C、妙覺佛果
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爲鈍根菩薩衆,轉無量四谛*輪,即此佛也。《四教義》卷四說:“金剛心位的最後一刹那心,朗然獨照功勳圓滿大覺現前,微妙的般若智慧已經窮源揭底,最後一品微細無明習氣頓時除盡,名爲真正解脫。翛然自在無牽無挂,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名爲妙覺地。”[20]
--------------------------------------------------------------------------------
[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22頁上。
[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78頁上。
[3] 見《四教義》卷九,《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3頁上。
[4] 定共戒與道共戒:新譯作靜慮律儀與無漏律儀(道生律儀)。一、定共戒:乃叁乘聖者發色界定,自得防非止惡之戒體。二、道共戒:爲叁乘聖者發得無漏道,自契廢惡修善之律儀。
[5]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4頁中。
[6] 見《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09頁下。
[7]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4頁下。
[8] 見《大正藏》卷叁十七,第187頁下。
[9] 見《大正藏》卷叁十四,第885頁上。
[10]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5頁上。
[11] 見《四教義》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5頁下。
[12] “別見”:無明違背了一真法界之理,能所差別,理事相隔而不能圓融無礙,故稱爲別見。
[13]四魔:指惱害衆生而奪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種魔類,即煩惱魔、蘊魔、死魔、天子魔四種。
[14] 邊際智:指等覺菩薩的智慧,因這種智慧是居于妙覺位的邊際。《大乘義章》卷十二說:“邊際智者,從境爲名。身報窮處,名爲邊際;聖人修得自在智,故于此邊際修促隨心,名邊際智。”見《大正藏》卷四十四,第700頁中。
[15] 入重玄門:即指菩薩在成佛之前,于等覺位再度重返人間修習自凡夫以來所作之事,使其一一契合真理(即成就玄妙),此謂入重玄門、倒修凡事。別教菩薩于等覺位難以斷除元品無明(即無始無明),故成爲凡夫,與一切衆生相互交往而入重玄門,以此修行之力量,而斷除元品之無明(教道之重玄);圓教菩薩則普遍現身于世界而入重玄門(證道之重玄)。
[16] 見《四教義》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9頁下。
[17] 見《四教議集解》卷下,《卍續藏》第一○二冊,第0103頁下——0104頁上,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18] 見《大正藏》卷叁十四,第893頁中。
[19] 見《大正藏》卷叁十七,第204頁下。
[20] 見《四教義》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9頁下。
《天臺修證次第之叁、別教的修證次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