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修证次第之三、别教的修证次第▪P2

  ..续本文上一页诸法,境智两泯,能所双亡,成一合相,名为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觉悟一切诸法,都是中道无相,万法俱寂,一派圆成,名为入法界无量回向。

  以上所述资粮位和加行位,就是别教菩萨的外凡位和内凡位,此教菩萨以中道实相作为生命的理想境界,从开始练习空观的十信位,到从假入空的十住位,再到从空入假观的十行位,以及训练中道第一义观的十回向位,虽然已经证得了两种不退,但仍然只是中道之外的境界,所以都还只是凡夫位而已。

  4、证圣位

  A、十地菩萨

  十地,就是《华严经》、《十地经》和《十住经》等所说,圣位菩萨的十个位次。在《华严经》中,金刚藏菩萨在说完这十地的名称之后,就默然不语了。后由解脱月菩萨再三殷勤请求,才把十地菩萨的修行情况和证得境界,作了比较详细的宣说。为什么这样?因为此时的菩萨,已经真正的见到了佛性,犹如宝月印琉璃,不即是十八界诸法,也不离开十八界诸法,不是言语音声动作思维的假相,但也从来不曾离开言语音声动作思维,所谓“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无色无相,却又必须从种种色相上得以彻见,真是妙绝无伦!所以,到这里最好不要开口说话,影响听众当下体悟的机缘。但若是眼前大众,不具备这种慧根道眼,依旧不能直接契入,那也只好浑身落草,婆心恳切了。所以,金刚藏菩萨最后还是详细的解说了十地菩萨的修证情况。就是指:欢喜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届穷)、焰慧地(焰地)、极难胜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妙善地)、法云地。

  欢喜(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是见道位,《四教义》卷四说:“从初地至佛地,都是在断除无明惑。只是从所证得的位次来分为三道:初地名为见道,二地至六地名位修道,从七地之后名为无学道。”[11]初地断除了无明的别见[12],启发真正的中道实相观,所以称为见道。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阂土,初入宝所。也就是舍离凡夫的见地而进入圣人的境界,四魔[13]不能动摇,超越了有边和无边,有无平等双遮双照,名为欢喜地。

  以真正的无相智慧进入凡夫众生的世界,如同于虚空相似没有任何污垢,名为离垢地。在前面初地的菩萨,除了安住中道佛性当中,和修习布施波罗蜜之外,还要闻思修习百法明门。而此二地菩萨则在持戒之外,还要进一步深入思维观察千法明门,也就对于无量法门的探索更为仔细、更为深入了。

  光明智慧增长而上品信忍成就,修习成佛的道业,内心极为清净而光明智慧也随之出现,名为发光地。由于闻法及修定,慧力增胜,火一样的光芒焕发,能除诸冥暗。如受持佛法,于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贪、邪嗔、邪痴等闇蔽,也不会再起,心光更加明净,所以叫做发光地。

  随顺于下品无生法忍,来观察一切法的现象和本质,以智慧的火焰烧尽一切无明习气的惑业,名为焰慧地。在第四地的菩萨,从修十波罗蜜多来说,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了。约四、五、六地修共三乘法来说,是修习三十七觉分。因为精勤的修习觉分,火焰似的慧光,炽盛起来。依我见而来的著我、著法,种种爱著的习气,都如火烧薪一样,无余永灭,所以叫“焰慧地”。

  随顺于中品无生法忍而修习佛道,三界之内的无明惑业,没有不消除空尽的,名为难胜地。菩萨至此地能破一切之情见,通达一切之法,即是诸佛之境界,而无能胜之者,故名难胜。虽然要修行这种种念,但侧重点还是在修习禅波罗蜜,也就是以中道与佛相同的见解,来指导自己修习禅定,从而具备世出世间一切禅定的总持之法,不为一切凡夫外道之所扰乱。证得满分的禅定境界,于十度之中的定力非常最胜,但未涉及般若妙慧,所以从其自受用的角度来说,已经是难以置信的殊胜了。

  随顺于上品无生法忍,观察十方三世一切诸法,都是寂灭性空无二无别,名为现前地。到了六地菩萨,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于定中现证佛性。那时,佛法皆现前,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在这甚深的空慧中,“缘起真实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彻照见。到第六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就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萨,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众生。常寂是般若的现证,所以这是大悲般若不二,为大乘的不共胜法,而胜过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证。这样在满分般若波罗蜜的修习之后,空、无相、无愿等百千三昧都能获得,成就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六度齐满,六弊永灭。于此中道佛性的见地之下,圆满具足定慧等持之力,若再精进努力,便能进入第七远行地了。

  真正证得了下品无生法忍之后,观察有情众生的诸多烦恼体性,不有不无而离于二边的执著,常常精进地向上地的境界攀登,而心中却能够念念寂灭,名为远行地。到了第七地,就能于灭尽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现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这如《维摩经》说:“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由于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无相有功用行的境地。此菩萨具足修习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偏多,其余并非不行,只是随力、随分而已。所以,在真正彻底的明心见性之后,加工用行刻苦保任,还是不可缺少的。到这里,别教圣人无相有功用行的修道位就结束了。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以前是有相行、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无相而有功用行,从此第七地满心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所以叫远行。

  证得了中品无生法忍,观诸法不生不灭,解脱了三界六道十方法界的各种束缚,身心真正达到了如如不动的地步,即名为不动地。七地菩萨方便慧成就之后,需要启发往昔所立誓愿,由于自身功德、愿力所摄、如来加持等等因缘,便可升进第八不动地。而在此地的菩萨还需认真修习无相的无功用行,也就任运自然趣入于法界的本来面目。

  证入上品的无生法忍,并以此为观法,念念之中具足无量智慧辩才,学佛化度众生,完全成就无生法忍之大道,名为善慧地。九地菩萨,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在一切说法人中,为第一大法师,守护佛的法藏。菩萨能一音说一切法,为无量差别根性,一时说一切应机的法门,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罗蜜多中,九地能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在这个地上的菩萨,其智慧善巧和度众生的能力,已经达到极致了,佛陀所说之法如爪上土,未说之法如大地土,此菩萨都能善巧了知如来已说未说之法,并能随应众生的根机而为宣说,使之闻法欢喜,深得妙法之受用。

  证入中道寂灭之理观,准备接受佛陀的事业和职位,既相同于真如实相,又相同于法界体性,智慧微妙说法如云,普覆一切众生,名为法云地。菩萨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补处,也就要圆满成佛了。这就有十方一切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萨的顶内。这是佛光灌顶,象征了一切诸佛的菩提智光,入于菩萨心中;菩萨的菩提智光,与诸佛无二无别;也就是菩萨的菩提心宝,圆满清净得与诸佛一样,这是成佛的象征。为什么叫法云呢?因为在十度的修学中,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除佛以外,九地菩萨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说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现身说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无处不满;大地的一切卉草树木,不问大小,都得到滋润而茁长一样。法雨从法云而来,十地菩萨是:“从愿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为密云;现种种身,为杂色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大雷音,说法降魔。一念一时,能于上所说微尘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萨的现通说法,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如大云的时雨滂沛一样。

  别教圣人就在中道实相观的背景下,有次第的对十波罗蜜进行修习,在彻见佛性后,步步增上,勤奋于十波罗蜜一切法门,直趋圆满菩提佛果。须经极为久远劫的精进不懈,才能成办大乘菩萨行,方能成就菩提道上那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宣扬正教,永无疲倦!直到最后法云地,说法如云布雨,滋润一切众生。

  B、等觉菩萨

  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于十地的后心利用中道寂灭之理观,再断一品无明,方能证入等觉位。《四教义》卷四说:“就是得到了圆满的边际智[14],而进入重玄门[15]。如果相对于法云地来说,就可以称之为佛了。但相对于妙觉佛果而言,就称为金刚心菩萨,也叫做无垢地菩萨。五阴魔、烦恼魔、天魔等三魔已经除尽,唯独还剩有一品死魔,还需要断除最后的无明习气。” [16]《四教仪集解》卷下说:“发广大智解而能够随心进入百千三昧,于三昧中观照一实相之理,而无生死相,无涅槃相,寂灭无为。相对于妙觉来说,还相差一个等级,对比于以下的十地而言,则可以称为觉,所以就叫做等觉。所修行的观察真理之智慧,纯一无杂坚固锐利,比喻就象金刚一般,名为金刚心。” [17]

  一生补处,还剩一品无明,所以还有一生,超越了这一生,就补上了妙觉佛果的极位。《观音玄义记》卷上说:“犹如王太子将绍王位,先且暂时储于东宫的意思一样。”[18]《妙宗钞》卷上说:“还有一品微细的无明惑可以断除,这就叫做有上士。”[19]

  C、妙觉佛果

  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众,转无量四谛*轮,即此佛也。《四教义》卷四说:“金刚心位的最后一刹那心,朗然独照功勋圆满大觉现前,微妙的般若智慧已经穷源揭底,最后一品微细无明习气顿时除尽,名为真正解脱。翛然自在无牵无挂,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名为妙觉地。”[20]

  

  --------------------------------------------------------------------------------

  [1]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22页上。

  [2]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78页上。

  [3] 见《四教义》卷九,《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3页上。

  [4] 定共戒与道共戒:新译作静虑律仪与无漏律仪(道生律仪)。一、定共戒:乃三乘圣者发色界定,自得防非止恶之戒体。二、道共戒:为三乘圣者发得无漏道,自契废恶修善之律仪。

  [5]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4页中。

  [6] 见《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09页下。

  [7]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4页下。

  [8] 见《大正藏》卷三十七,第187页下。

  [9]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885页上。

  [10]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5页上。

  [11] 见《四教义》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5页下。

  [12] “别见”:无明违背了一真法界之理,能所差别,理事相隔而不能圆融无碍,故称为别见。

  [13]四魔: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

  [14] 边际智:指等觉菩萨的智慧,因这种智慧是居于妙觉位的边际。《大乘义章》卷十二说:“边际智者,从境为名。身报穷处,名为边际;圣人修得自在智,故于此边际修促随心,名边际智。”见《大正藏》卷四十四,第700页中。

  [15] 入重玄门:即指菩萨在成佛之前,于等觉位再度重返人间修习自凡夫以来所作之事,使其一一契合真理(即成就玄妙),此谓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别教菩萨于等觉位难以断除元品无明(即无始无明),故成为凡夫,与一切众生相互交往而入重玄门,以此修行之力量,而断除元品之无明(教道之重玄);圆教菩萨则普遍现身于世界而入重玄门(证道之重玄)。

  [16] 见《四教义》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9页下。

  [17] 见《四教议集解》卷下,《卍续藏》第一○二册,第0103页下——0104页上,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18]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893页中。

  [19] 见《大正藏》卷三十七,第204页下。

  [20] 见《四教义》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9页下。

  

  

《天台修证次第之三、别教的修证次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