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别教的修证次第
别教是指以《华严经》为中心的各种大乘经典所宣说的不共二乘之教法。此教特别为大乘利根菩萨宣说“恒沙俗谛”之理,用道种智断界外之见思、尘沙、无明等惑,修诸波罗蜜自行化他之行,建立了三贤十圣等觉妙觉的位次,以无碍道的金刚喻定为因,解脱道的涅槃四德为果,从根本上区别于二乘。
“别教”这一名称,具有两层含义:一、不共义:这是指此教乃独为界外的大菩萨所说,不共于二乘,所以称为别教。智者大师《四教义》卷一说:“此教不共二乘人说,故名别教。”[1]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高在上的教法,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不要说钝根的凡夫众生,就是连二乘的圣人也是如聋如哑,难以置信,真是别具一格,故称别教。二、别异义:这就是说此教教法有它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是与其它的佛法思想体系有着明显差别的。如谛观大师《四教仪》说:“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2]这就是说,此教与藏、通二教之间,就有界内、界外之别;与圆教相比,则有隔历、圆融之异,虽然二乘圣人听闻此教教法也是如聋如哑,但是此教并非最为圆满彻底,因为与后面的圆教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故称别教。
1、基础行
别教修行的基础有五:一、持戒清净。无论是出家师父还是在家居士,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要守护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轻重等持、尽力而为,也就是养成一颗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培植福德,锻炼身心,增强毅力。二、奉持三皈。凡是修学行人,都要做到以三宝为生命的依靠和归宿,在心中生起三宝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宁静、最光明、最慈悲的至尊至贵之真宝。三、发出离心。藏教行人必须发起强烈的出离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希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许多负面的行为,如贪嗔痴,以及不稳定的轮回特质,生老病死的痛苦烦恼等。四、发菩提心。针对出离心而言,菩提心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但希望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而且还强烈的期盼其它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誓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彻底解脱一切苦厄、或者究竟涅槃之极乐,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深切愿心。五、大慈悲愿。在轮回中感受到了无量无边的烦恼痛苦,所以同时发起无上大愿,祈愿一切烦恼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同时真切感恩一切众生都如父母一般慈悲,与佛体同枉受苦轮。有了这样的深切大愿,主要表现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
2、资粮位
十信位是别教菩萨的外凡资粮位,也就是说别教根机的菩萨,一开始对于别教的思想理论产生了决定的信心,知道自己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就是别教所说的境界,所以要为了伟大的理想而努力不已,顺从这种教法而修行,没有丝毫的怀疑,这就是进入到别教十信位的标致了。如智者大师《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信心者,信以顺从为义,若闻说别教,因缘假名,无量四谛,佛性之理,常住三宝,随顺不疑,名信心也。”[3]。在此信心下,才可以谈具体修行的方法和证位的次第。希望我们在这里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从此迈向理想生命的美妙境界。
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
相信因缘假名无量四谛等常住的道理,深信不疑,名为信心。时常忆念常住之理而不遗忘,名为念心。别教初心观真谛之理,无有间杂,念念不退,名为精进心。专心精进修行,并以智慧进行抉择,不生过患,名为慧心。定慧双修,与真谛之理相应,湛然寂静,名为定心。定功日深,慧光开发,定慧等持,纵然遇到恶缘,亦能心不退转,名为不退心。绵绵密密地保护任持定中所证之境界,不让它退失,名为护法心。把所有的修行功德和境界,都回归导向于佛陀的正觉心地当中,名为回向心(上文的回向心,排列在护法心之前,这是依据旧译《璎珞经》的说法)。安住于相似的定共戒和道共戒[4],任运自在地防止一切过错,名为戒心。随自己的本愿功德,而能够游历十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名为愿心(这是依据《楞严经》,来解释十信的名称,但是《楞严经》所说的十信位是属于圆教的修证次第)。
3、加行位
A、十住
《四教义》云:“此十通名住者,会理之心名之为住。”[5]《八十华严》卷十六说:“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彼菩萨住,我今当说。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于诸佛所历劫修行当中,专心行持前面所述的十种信心,从有入空证得真谛之理而不生邪见烦恼,广求般若智慧,名为初发心住。常随空心,修行空观,净诸法门,清净洁白,炼治心地,名为治地住。由于心地发明而继续长养圣胎,广修众般若密之六度万行,名为修行住。由于知解而生到了佛陀的菩提心之家,诸佛皆从真如实际中生,种性清净,至尊至贵,名为生贵住。生于佛家之后,带真随俗而精进修习无量善根,努力于方便利益众生的事业,名为具足方便住。事相上的障碍逐渐消除,正理得到了显发和把握,从而成就了第六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名为正心住。断尽思惑,证入了无生毕竟空的境界(即是禅宗所说的“明心”,亦即彻见真如),永脱三界轮回,名为不退住。不再产生凡夫、外道及二乘人的邪见颠倒破坏正觉的菩提心,名为童真住。依从于佛陀大觉法王的教诲,而对于佛法真理产生决定的理解,应当绍隆佛祖之位,名为法王子住。修习观照空、无相的本体,证得了无生法忍,并得到甘露般的佛法妙水灌注,名为灌顶住。
《法华玄义》卷三说:“十住位的菩萨正式修习空观,傍带着修习假观和中观。十行位的菩萨正式修习假观,旁带着修习中观。”[6]《净名略记》卷下之上也指出,如果从别教的角度来说,在正式观修中道实相,就是慧眼,这是指别教菩萨在十住位当中,逐渐开慧眼而明白二空之理,虽然距离中道实相还很遥远未能证得,但也能够有所期盼而进行观修了。
B、十行
《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行者,行以进趣为义,前既发真悟理,从此加修,从空入假,观无量四谛。”[7]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无嗔恨行)、四无屈挠(无尽行)、五无痴乱(离痴乱行)、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尊重行)、九善法、十真实。
进入一切法毕竟空的境界,回到现实生活,修习从空入假观,不再被外道邪见乃至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之所动摇,勤修十度之布施摄取众生,名为欢喜行。常以戒法教化众生,使之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名为饶益行。常常修习忍辱波罗蜜摄取众生,谦虚谨慎,恭敬一切众生,名为无违逆行,也叫无嗔恨行。修行精进波罗蜜,要令一切众生的思想行为都达到究竟涅槃,终不使人独自证得灭度,名为无屈挠行,也叫无尽行。以禅定摄持自心,不会被无明习气业障等等所干扰而迷失,不昏沉也不掉举,名为无痴乱行,也叫教离痴乱行。般若智照,念念现前,生生世世常在佛陀教化的国土当中受生,名为善现行。以二空为方便,对于我以及我所等主观和客观的境界,毫不执著而一切皆空,名为无著行。菩萨依四宏誓愿,运大慈悲,与乐拔苦,成就了非常难得的殊胜善根,特别值得学人尊重赞叹,名为难得行,也叫尊重行。菩萨能够力行三轨,宣说佛法而教授学人,成就众生的如法如律之修行,名为善法行。对于真俗二谛都不执著,即不执著如如不动的真谛,也不执著森罗万象的俗谛,双非空有而显但中之理,名为真实行。
这是通过假观来分别一切万法,了知十法界各种差别现象的种性。修从空入假观,《观经疏》卷三说:“如果住著于空观当中,这与二乘的偏真有什么区别呢?这样是不能够成就佛法,也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所以别教的观空是不住著于空,而能够从空进入到假观的俗谛当中,知道众生的习气业障等毛病,认识了如何对治这些毛病的方法妙药,对应病情而授予法药,令他们得以依此方法而修行,所以叫做从空入假观。” [8]证道种智,《观音玄义》卷下(初)说:“能够知道一切法的规律、种类、因果等等的差别,就可以分辨世俗假名而不会错谬,所以称为道种智。”[9]
C、十回向
十回向,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所谓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即:真如实际是所证、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如《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回向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众生,事理和融,顺入法界,故名回向。”[10]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入法界无量。
以不执著一切相的心态,常常往来于六道之中,而受六道依正果报,以不受一切法的境界来感受六道众生的烦恼痛苦,名为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观察一切缘起幻有的诸法,具有各种感受和作用,能够做到念念不停、心心无住,名为不坏回向。三世诸佛所有妙法,于一切时间当中认真修行,名为等一切佛回向。以广大誓愿的力量,普遍进入一切诸佛的清净刹土,而供养一切诸佛,名为至一切处回向。能够以法身常住的教法,教授给前来学习佛法的众生,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修行无漏的善法,修习善法而能够不落二边,名为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能够观察善恶二法体性无有差别的平等一相,名为等随顺一切众生。自心得大自在,等同三世诸佛,常照有无二边,名为真如相回向。以般若妙慧观照十方三世一切…
《天台修证次第之三、别教的修证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