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卷四說:“使用別相念、總相念兩種觀法,心緣四谛之境,能夠啓發相似的理解,伏住了粗重的煩惱迷惑,得到根本佛法的氣分。就象是鑽木取火的燧石,首先見到冒煙一樣,春天到了陽光的暖氣也開始發出來。以觀慧來鑽研四谛境,啓發了相似的理解,這個理解就是比喻爲暖氣(這是比喻爲慧行)。又象是春夏之際,聚集了很多花草,自然就有暖氣從中生出來。以觀修四谛的智慧,修習衆多的善法,善法就會受到熏習而積聚起來,智慧的解悟也就得以生起,所以叫做暖(這是比喻爲行行)。” [13]
頂,這是在修習暖位之後,繼續修習十六行觀,相似地理解了真理的內涵,對于整個四聖谛的義理已經了然于胸,就象看到電視裏面的全部景象,雖然還沒有親自到達真理的境界,但是對真理的整體情況已經大概的掌握了。對于徹底把握真理的方法,也已經非常清楚了,也就是說在知解上已經到達頂峰了,就象登到高高的山頂一樣,能夠眼看四面八方,道路曲折大小,都已經一目了然,沒有比這個時候更加清楚了,所以叫做頂位。比如《法華玄義》卷四說:“相似的理解輾轉加深,便能夠證得四如意定,所修的十六谛觀,轉而更加分明了,此時的位次已經在暖位之上。就象登上山頂,眼睛觀看四面八方,都能夠清楚明了,所以叫做頂法。” [14]
忍,這個位次是四加行位的重心所在,包括了下忍、中忍、上忍。下忍位是繼續修習頂位所修的十六行觀,這是指對于頂位所了知的見解和看法,都能夠認可,並且緊接著就加深對于十六行觀的練習,一直到非常自如地能夠把十六行觀的境界,練習成爲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就是下忍位成就了。中忍位就是忍位修習最爲複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忍位修習的中心位置,下文將對其進行詳細的解說。上忍位則是在極爲短暫的時間內所修的觀行過程,所以內容也就比較簡單,但它是在中忍位成就之後的一刹那間的修習,所以並不複雜。關于忍位的情況,如《法華玄義》卷四說:“這也是相似的理解更加增長,積聚了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法,增進到成爲五根,此時便能夠于四谛之境中,堪能忍可各種樂欲了。” [15]所以這裏的“忍”,也就是忍可的意思。
世第一,這就是經過了前面叁個步驟的修習之後,所到達的真理的邊緣,是凡夫和聖人的分界線,在世間來說已經到了最爲殊勝第一的境界了,其實也只有一刹那的一個觀念,把凡夫的最後一個觀念變成了聖人的觀念,那就是進入見道位了,在最後一個觀念還沒有改變之前,仍然還是屬于凡夫,是第一等的凡夫,所以叫做世第一位。《釋籖》卷四說:“此是有漏,故名世間。于中最勝,故雲第一。” [16]
4、見道位
《四教義》卷六說:“通名聖者,聖以正爲義。”[17]舍棄凡夫的錯誤習性而進入到聖人的正確習性,初果須陀洹見到真谛之理,破除了八十八使的見惑,名爲見道位。證得這個初果位的時候,是從世第一位的後心,修習苦法忍而使真智明發成就苦法智(苦忍真明,或者說是苦忍明發,苦忍就是指在欲界苦谛之下的苦法忍。明發就是指苦法智,所謂真實的智慧轉向明白而被開發出來),在叁界八谛之下,開發了八忍八智,加起來總稱爲十六心。有門認爲是十五心就是明了真谛的見道位,就是初果向的位次,十六心就是破除見惑的修道位,屬于初果的位次。《析玄》空門的觀點,卻認爲是十六心叫做見道位,就是初果的位次了。
5、修道位
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以上,加重禅定靜慮的功夫而緣于真谛理性,名爲修道位。修道,又稱爲有學道,就是修行叁個階段的見道、修道、無學道之第二階段。關于修道的位次,這就可以依據修行者的能力及其修行程度可分成許多階段。在四向四果中,相當于預流果之後的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等位次,也就是在預流果和阿羅漢果之間的所有經曆,都屬于有學道的範圍。因爲還要在事相上、感情上用心修學,在見道位時能夠斷除煩惱障,而在修道位還要斷除解脫障,所以叫做有學道。修道位的最終結果,就是可以斷盡叁界八十一品之修惑,修惑也叫思惑。如《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說:“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一時能斷九品煩惱。修道是不猛利道,數數修習,久時方斷九品煩惱。如利鈍二刀同截一物,利者頓斷,鈍者漸斷。暫見斷者名見所斷,數修斷者名修所斷。”[18] 這就是說,在修道位的時候,斷除惑業就不象在見道之時所斷見惑那樣快捷,而是要在數數修習之後,才能逐漸把思惑一品一品的斷除。亦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知道容易做到難”啊!
從四果的角度來看,修道位就是二果和叁果的事情,但是更具體的分析一下,還是包括了二果叁果的前前後後,應該有五個位次的修習情況,其斷惑次第和證位情況可以從“一般”和“特殊”兩個方面來看:一般而言,就是嚴格的按照前後次第來修習,逐步上升,一品一品的斷除思惑;特殊而言,那就是不按照次第的特殊修習,超越而證,斷惑快慢多少等情況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這中間,次第而斷的又有快慢的區別,超越而證的也有多少的不同,所以在見道位之後的修道位情況就顯得尤其複雜,但總的情況就是“見道之後,再進行斷除思惑的全部過程”。
6、證道位
四果阿羅漢的見思二惑已經斷盡,名叫無學位。通過了修道位在事相和感情上的訓練之後,便能夠獲得事相和理性的一致解脫,在輪回苦難的生命景象當中,已經徹底擺脫了叁界火宅之中的愚昧無知,自己身心的各種情況也已經得到了完全的掌握,見思煩惱已經沒有市場,他的看法和想法不會對自己的身心産生負面的作用,這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到家了,考試一定全部及格了,不用再爲自己的現實生命擔心受怕,可以安住在自己最爲現實的生命境況當中,大事已了,願望實現,好不暢快!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具有應供、殺賊、無生的叁種意義,這就是無學道的情況。無學道,又稱爲無學地。與前面所講的見道、修道合稱爲叁道。這就是完全證得了真谛之理,解脫一切見思煩惱,學道圓滿,不用再修學勝果之道,也就是指四果阿羅漢的果位。
阿羅漢,指斷盡一切見思煩惱而得盡智[19]或無生智,值得受世人供養的聖者。斷色無色界惑,最後入金剛喻定[20]而斷盡有頂地第九品惑時,盡智生即成無學阿羅漢果。另外,阿羅漢的名稱,並不是僅限于聲聞的果位,獨覺及佛亦可稱爲阿羅漢。如《成唯識論》卷叁所說:“阿羅漢者,通攝叁乘無學果位。”[21]
7、勝進位
在藏教的修證理論體系當中,阿羅漢之後的位置都算是勝進位,因爲此教主要是針對聲聞弟子而說的,聲聞弟子既已證道,但是沒有除盡余習,所以還需要更進一步侵除習氣,故有勝進位之設立。即是緣覺、菩薩兩個位次的修道情景。
A、緣覺
所謂緣覺,就是觀察衆生內在的十二因緣,禀持佛陀所教導的思想理論。所謂獨覺,就是觀察有情外在自然界的因緣聚散,沒有老師就能夠自行覺悟無常、苦、空、無我等的道理。《法華文句》卷四引《大智度論》說:“所謂獨覺,出生于沒有佛陀在世教化的時候;所謂緣覺,由于過去世中發願而生于佛陀在世教化的時候。”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又叫做十二重城、十二牽連、十二苦事、十二輪。利用能夠滅盡無明等十二支所引起煩惱的能觀之心,順從這十二支的相生次序來推理觀察這個所觀的十二因緣境,所以這十二因緣就是所要消滅的境。觀察十二因緣就是推求一切痛苦的根源,最終推求到無明才是所有痛苦的真正起因,所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推因至果,這就是還滅門的順觀十二因緣法。如果直接就從老死支開始觀,老死滅則生滅,生滅則有滅,乃至行滅則無明滅,依果尋因,這就是逆觀十二因緣法。
B、菩薩
所謂菩薩,我們都知道全稱就是“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翻譯成漢文爲“大道心衆生”,也有的將其翻譯爲“大道成衆生”。唐朝玄奘法師譯爲“覺有情”,因爲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有情衆生當中的覺悟者,也就是覺悟的有情衆生。從其證果情況來看,是在九法界當中處于最高一個法界的衆生,僅次于十法界當中的佛法界。
但是,我們這裏所說的菩薩,就是在藏教的教法之內來討論的,即爲藏教大乘的修行者。所以這裏所說的菩薩是指不斷除見思二惑,而需要經過叁祇百劫的“伏惑行因”伏而不斷,帶惑于生死海中利益衆生的菩薩。《四教義》卷七說:“叁藏教法正面教化二乘根機的行者,側面也教化菩薩道的行者。如果說菩薩是斷除了見思惑而來叁界受生的,二乘聖人就會懷疑:假如結惑已經斷盡了,而還得受生死的話,那麼許多聲聞人得到阿羅漢果之後,豈不是還要再受生死嗎?所以就不說菩薩是斷除結惑而受生死。”[22]《法華玄義》卷五也說:“爲了能夠使藏教行者生起有相的善事,所以才說需要叁祇修福、百劫種相、伏惑行因。因爲想要求得佛陀的果報,就必須改惡從善而修習衆多的善法。”[23]另外,《四教義》卷七說:“雖然也在修習性念處觀,但是卻不斷除結惑煩惱,這就是爲了能夠生在叁界之中來度化衆生的緣故。”[24]由于叁藏教法並不诠釋中道實相作爲應化利生的根本,而是留著結惑忍受叁界生死而利益衆生,因此叁藏教菩薩在度衆生的時候,就是不斷見思塵沙之惑,而是伏惑潤生、伏惑行因的偉大創舉!
藏教菩薩的整個修行內容,就是:從初發心,緣四谛境,發四弘願,修事六度行。要經過叁祇行六度、百劫修相好的刻苦修行,然後方能成就菩薩大業。
8、果覺位
前面所說的就是藏教菩薩的修行情況,就是叁祗百劫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緣生滅四谛之理,發四宏誓願,實踐事相上的六度萬行,一直到這些修習都圓滿了,才真正的成就菩薩的勤苦修行之全部過程了。接下來就是八相成道示現成佛,證得了藏教佛的果位。我們于此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入補處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爲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位。發真無漏,叁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坐木菩提樹下,生草爲座,成劣應丈六身佛,受梵王請,叁轉*輪度叁根性,住世八十年,現老比丘相,薪盡火滅,入無余涅槃,即叁藏佛果。
所謂補處,就是指的前一位佛陀將來入滅了,而這個菩薩就候補前一尊佛的位置,所以叫做補處菩薩。這裏介紹了佛陀所具備的八相成道:1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2寄托在母親的胎內、3從胎內出生到社會上、4從世俗的家中出來求道、5在菩提樹下降伏天魔、6降服天魔之後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大道、7到鹿野苑去轉動佛法之輪、8化緣結束而進入涅槃的世界。
--------------------------------------------------------------------------------
[1] 見《大正藏》卷二十七,第434頁中。
[2] 見《大正藏》卷二十七,第438頁下。
[3] 見《大正藏》卷四十一,第942頁上。
[4] 見《大正藏》卷二,第206頁上。
[5] 參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01頁下——502頁上。
[6]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72頁中。
[7] 連縛等相:是指《俱舍論》、《婆沙》等所說的刹那、連縛、分位、遠續等四種十二因緣。因果無間,相連而起,情與無情,都有生滅,念念相續,故名刹那連縛。
[8] 以此自相、共相所觀之念住,其體爲聞、思、修慧。即四念住之體皆各有叁種,稱爲叁念住:(1)自性念住,以聞、思、修叁慧爲體。(2)相雜念住,以與慧之所余俱有的心、心所及四相無表色爲體。(3)所緣念住,以所緣之身、受、心、法等諸法爲體。
[9]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8頁下——559頁上。
[10]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9頁上——中。
[1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9頁中。
[1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60頁上。
[13] 參見《法華玄義》卷四(下),《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28頁上。
[14] 參見《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28頁上。
[15] 參見《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28頁上。
[16] 參見《釋籖》卷七,《大正藏》卷叁十叁,第863頁中。
[17] 見《四教義》卷六,《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39頁上。
[18] 見《大正藏》卷二十七,第267頁上——中。
[19] 盡智:指煩惱之染汙全部除盡而得之智慧。即由于完全證知四谛之理而得之智慧。亦即于無學位遍知我已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與漏盡之證得俱生的無漏智。
[20] 金剛喻定:指能破除一切煩惱的禅定,此定如同金剛之能摧斷一切物,故稱金剛喻定。又,此定能發智,斷除煩惱,故亦稱金剛無間道、金剛叁昧或金剛心。聲聞、菩薩在修行究竟斷滅最後煩惱時生起此定。于“定起惑了”之時,聲聞得阿羅漢果,菩薩得佛果。《俱舍論》卷二十四〈賢聖品〉頌雲:“上界修惑中,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盡得俱盡智,成無學應果。”《大正藏》卷二十九,第126頁中。
[21] 見《大正藏》卷叁十一,第13頁上。
[22] 參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46頁中。
[23] 見《法華玄義》卷五(上),《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37頁下。
[24] 見《四教義》卷七,《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44頁中。
《天臺修證次第之一、藏教的修證次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