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卷四说:“使用别相念、总相念两种观法,心缘四谛之境,能够启发相似的理解,伏住了粗重的烦恼迷惑,得到根本佛法的气分。就象是钻木取火的燧石,首先见到冒烟一样,春天到了阳光的暖气也开始发出来。以观慧来钻研四谛境,启发了相似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比喻为暖气(这是比喻为慧行)。又象是春夏之际,聚集了很多花草,自然就有暖气从中生出来。以观修四谛的智慧,修习众多的善法,善法就会受到熏习而积聚起来,智慧的解悟也就得以生起,所以叫做暖(这是比喻为行行)。” [13]
顶,这是在修习暖位之后,继续修习十六行观,相似地理解了真理的内涵,对于整个四圣谛的义理已经了然于胸,就象看到电视里面的全部景象,虽然还没有亲自到达真理的境界,但是对真理的整体情况已经大概的掌握了。对于彻底把握真理的方法,也已经非常清楚了,也就是说在知解上已经到达顶峰了,就象登到高高的山顶一样,能够眼看四面八方,道路曲折大小,都已经一目了然,没有比这个时候更加清楚了,所以叫做顶位。比如《法华玄义》卷四说:“相似的理解辗转加深,便能够证得四如意定,所修的十六谛观,转而更加分明了,此时的位次已经在暖位之上。就象登上山顶,眼睛观看四面八方,都能够清楚明了,所以叫做顶法。” [14]
忍,这个位次是四加行位的重心所在,包括了下忍、中忍、上忍。下忍位是继续修习顶位所修的十六行观,这是指对于顶位所了知的见解和看法,都能够认可,并且紧接着就加深对于十六行观的练习,一直到非常自如地能够把十六行观的境界,练习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是下忍位成就了。中忍位就是忍位修习最为复杂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忍位修习的中心位置,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说。上忍位则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所修的观行过程,所以内容也就比较简单,但它是在中忍位成就之后的一刹那间的修习,所以并不复杂。关于忍位的情况,如《法华玄义》卷四说:“这也是相似的理解更加增长,积聚了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法,增进到成为五根,此时便能够于四谛之境中,堪能忍可各种乐欲了。” [15]所以这里的“忍”,也就是忍可的意思。
世第一,这就是经过了前面三个步骤的修习之后,所到达的真理的边缘,是凡夫和圣人的分界线,在世间来说已经到了最为殊胜第一的境界了,其实也只有一刹那的一个观念,把凡夫的最后一个观念变成了圣人的观念,那就是进入见道位了,在最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改变之前,仍然还是属于凡夫,是第一等的凡夫,所以叫做世第一位。《释籖》卷四说:“此是有漏,故名世间。于中最胜,故云第一。” [16]
4、见道位
《四教义》卷六说:“通名圣者,圣以正为义。”[17]舍弃凡夫的错误习性而进入到圣人的正确习性,初果须陀洹见到真谛之理,破除了八十八使的见惑,名为见道位。证得这个初果位的时候,是从世第一位的后心,修习苦法忍而使真智明发成就苦法智(苦忍真明,或者说是苦忍明发,苦忍就是指在欲界苦谛之下的苦法忍。明发就是指苦法智,所谓真实的智慧转向明白而被开发出来),在三界八谛之下,开发了八忍八智,加起来总称为十六心。有门认为是十五心就是明了真谛的见道位,就是初果向的位次,十六心就是破除见惑的修道位,属于初果的位次。《析玄》空门的观点,却认为是十六心叫做见道位,就是初果的位次了。
5、修道位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以上,加重禅定静虑的功夫而缘于真谛理性,名为修道位。修道,又称为有学道,就是修行三个阶段的见道、修道、无学道之第二阶段。关于修道的位次,这就可以依据修行者的能力及其修行程度可分成许多阶段。在四向四果中,相当于预流果之后的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等位次,也就是在预流果和阿罗汉果之间的所有经历,都属于有学道的范围。因为还要在事相上、感情上用心修学,在见道位时能够断除烦恼障,而在修道位还要断除解脱障,所以叫做有学道。修道位的最终结果,就是可以断尽三界八十一品之修惑,修惑也叫思惑。如《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说:“见道是猛利道,暂现在前,一时能断九品烦恼。修道是不猛利道,数数修习,久时方断九品烦恼。如利钝二刀同截一物,利者顿断,钝者渐断。暂见断者名见所断,数修断者名修所断。”[18] 这就是说,在修道位的时候,断除惑业就不象在见道之时所断见惑那样快捷,而是要在数数修习之后,才能逐渐把思惑一品一品的断除。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知道容易做到难”啊!
从四果的角度来看,修道位就是二果和三果的事情,但是更具体的分析一下,还是包括了二果三果的前前后后,应该有五个位次的修习情况,其断惑次第和证位情况可以从“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就是严格的按照前后次第来修习,逐步上升,一品一品的断除思惑;特殊而言,那就是不按照次第的特殊修习,超越而证,断惑快慢多少等情况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这中间,次第而断的又有快慢的区别,超越而证的也有多少的不同,所以在见道位之后的修道位情况就显得尤其复杂,但总的情况就是“见道之后,再进行断除思惑的全部过程”。
6、证道位
四果阿罗汉的见思二惑已经断尽,名叫无学位。通过了修道位在事相和感情上的训练之后,便能够获得事相和理性的一致解脱,在轮回苦难的生命景象当中,已经彻底摆脱了三界火宅之中的愚昧无知,自己身心的各种情况也已经得到了完全的掌握,见思烦恼已经没有市场,他的看法和想法不会对自己的身心产生负面的作用,这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到家了,考试一定全部及格了,不用再为自己的现实生命担心受怕,可以安住在自己最为现实的生命境况当中,大事已了,愿望实现,好不畅快!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具有应供、杀贼、无生的三种意义,这就是无学道的情况。无学道,又称为无学地。与前面所讲的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这就是完全证得了真谛之理,解脱一切见思烦恼,学道圆满,不用再修学胜果之道,也就是指四果阿罗汉的果位。
阿罗汉,指断尽一切见思烦恼而得尽智[19]或无生智,值得受世人供养的圣者。断色无色界惑,最后入金刚喻定[20]而断尽有顶地第九品惑时,尽智生即成无学阿罗汉果。另外,阿罗汉的名称,并不是仅限于声闻的果位,独觉及佛亦可称为阿罗汉。如《成唯识论》卷三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21]
7、胜进位
在藏教的修证理论体系当中,阿罗汉之后的位置都算是胜进位,因为此教主要是针对声闻弟子而说的,声闻弟子既已证道,但是没有除尽余习,所以还需要更进一步侵除习气,故有胜进位之设立。即是缘觉、菩萨两个位次的修道情景。
A、缘觉
所谓缘觉,就是观察众生内在的十二因缘,禀持佛陀所教导的思想理论。所谓独觉,就是观察有情外在自然界的因缘聚散,没有老师就能够自行觉悟无常、苦、空、无我等的道理。《法华文句》卷四引《大智度论》说:“所谓独觉,出生于没有佛陀在世教化的时候;所谓缘觉,由于过去世中发愿而生于佛陀在世教化的时候。”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又叫做十二重城、十二牵连、十二苦事、十二轮。利用能够灭尽无明等十二支所引起烦恼的能观之心,顺从这十二支的相生次序来推理观察这个所观的十二因缘境,所以这十二因缘就是所要消灭的境。观察十二因缘就是推求一切痛苦的根源,最终推求到无明才是所有痛苦的真正起因,所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推因至果,这就是还灭门的顺观十二因缘法。如果直接就从老死支开始观,老死灭则生灭,生灭则有灭,乃至行灭则无明灭,依果寻因,这就是逆观十二因缘法。
B、菩萨
所谓菩萨,我们都知道全称就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翻译成汉文为“大道心众生”,也有的将其翻译为“大道成众生”。唐朝玄奘法师译为“觉有情”,因为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有情众生当中的觉悟者,也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从其证果情况来看,是在九法界当中处于最高一个法界的众生,仅次于十法界当中的佛法界。
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菩萨,就是在藏教的教法之内来讨论的,即为藏教大乘的修行者。所以这里所说的菩萨是指不断除见思二惑,而需要经过三祇百劫的“伏惑行因”伏而不断,带惑于生死海中利益众生的菩萨。《四教义》卷七说:“三藏教法正面教化二乘根机的行者,侧面也教化菩萨道的行者。如果说菩萨是断除了见思惑而来三界受生的,二乘圣人就会怀疑:假如结惑已经断尽了,而还得受生死的话,那么许多声闻人得到阿罗汉果之后,岂不是还要再受生死吗?所以就不说菩萨是断除结惑而受生死。”[22]《法华玄义》卷五也说:“为了能够使藏教行者生起有相的善事,所以才说需要三祇修福、百劫种相、伏惑行因。因为想要求得佛陀的果报,就必须改恶从善而修习众多的善法。”[23]另外,《四教义》卷七说:“虽然也在修习性念处观,但是却不断除结惑烦恼,这就是为了能够生在三界之中来度化众生的缘故。”[24]由于三藏教法并不诠释中道实相作为应化利生的根本,而是留着结惑忍受三界生死而利益众生,因此三藏教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就是不断见思尘沙之惑,而是伏惑润生、伏惑行因的伟大创举!
藏教菩萨的整个修行内容,就是: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修事六度行。要经过三祇行六度、百劫修相好的刻苦修行,然后方能成就菩萨大业。
8、果觉位
前面所说的就是藏教菩萨的修行情况,就是三祗百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缘生灭四谛之理,发四宏誓愿,实践事相上的六度万行,一直到这些修习都圆满了,才真正的成就菩萨的勤苦修行之全部过程了。接下来就是八相成道示现成佛,证得了藏教佛的果位。我们于此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为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位。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坐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受梵王请,三转*轮度三根性,住世八十年,现老比丘相,薪尽火灭,入无余涅槃,即三藏佛果。
所谓补处,就是指的前一位佛陀将来入灭了,而这个菩萨就候补前一尊佛的位置,所以叫做补处菩萨。这里介绍了佛陀所具备的八相成道:1从兜率天下降到人间、2寄托在母亲的胎内、3从胎内出生到社会上、4从世俗的家中出来求道、5在菩提树下降伏天魔、6降服天魔之后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大道、7到鹿野苑去转动佛法之轮、8化缘结束而进入涅槃的世界。
--------------------------------------------------------------------------------
[1] 见《大正藏》卷二十七,第434页中。
[2] 见《大正藏》卷二十七,第438页下。
[3] 见《大正藏》卷四十一,第942页上。
[4] 见《大正藏》卷二,第206页上。
[5] 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01页下——502页上。
[6]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72页中。
[7] 连缚等相:是指《俱舍论》、《婆沙》等所说的刹那、连缚、分位、远续等四种十二因缘。因果无间,相连而起,情与无情,都有生灭,念念相续,故名刹那连缚。
[8] 以此自相、共相所观之念住,其体为闻、思、修慧。即四念住之体皆各有三种,称为三念住:(1)自性念住,以闻、思、修三慧为体。(2)相杂念住,以与慧之所余俱有的心、心所及四相无表色为体。(3)所缘念住,以所缘之身、受、心、法等诸法为体。
[9]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8页下——559页上。
[10]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9页上——中。
[11]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9页中。
[12]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60页上。
[13] 参见《法华玄义》卷四(下),《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28页上。
[14] 参见《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28页上。
[15] 参见《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28页上。
[16] 参见《释籖》卷七,《大正藏》卷三十三,第863页中。
[17] 见《四教义》卷六,《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39页上。
[18] 见《大正藏》卷二十七,第267页上——中。
[19] 尽智:指烦恼之染污全部除尽而得之智慧。即由于完全证知四谛之理而得之智慧。亦即于无学位遍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与漏尽之证得俱生的无漏智。
[20] 金刚喻定:指能破除一切烦恼的禅定,此定如同金刚之能摧断一切物,故称金刚喻定。又,此定能发智,断除烦恼,故亦称金刚无间道、金刚三昧或金刚心。声闻、菩萨在修行究竟断灭最后烦恼时生起此定。于“定起惑了”之时,声闻得阿罗汉果,菩萨得佛果。《俱舍论》卷二十四〈贤圣品〉颂云:“上界修惑中,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皆阿罗汉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尽得俱尽智,成无学应果。”《大正藏》卷二十九,第126页中。
[21] 见《大正藏》卷三十一,第13页上。
[22] 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46页中。
[23] 见《法华玄义》卷五(上),《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37页下。
[24] 见《四教义》卷七,《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44页中。
《天台修证次第之一、藏教的修证次第》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