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修证次第之二、通教的修证次第

  二、通教的修证次第

  通教就是阐述从现实通往理想的人生,所以通教是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即把我们从现实的局限当中解脱出来,迈向理想和超越的生命,这也是每一个生命都本来具备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发明出来,甚至利用起来。在佛教经典里面,联系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的枢纽就是此教,也是融通一切佛法的关键所在。

  通教修行方法的“体空观”,从体空观的修行步骤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对于十八界的认知和落实,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明白了十八界的具体内容之后,才能够进一步体会这当体即空的通教修行。当然,这种体空观的修习,是建立在藏教析空观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如果直接从通教思想理论上修习体空观,那就要依据《中论》所说的偈颂:“诸法不自生,亦不共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来观照,依此方法推检我们的身心世界,一切诸法从本以来,不从自己而生,亦不从他处而生,自他二者都没有可以生出一切法的可能,因此二者共同结合而生的道理也不存在,但又不是无因无故就能生起一切诸法,有因有缘而生之法,根本无有自性可得,如幻如化,有即非有,生而无生,就是无生。当下体会到了这个无生真谛之理,并且时时刻刻安住在此无生之中,便是证得了通教真谛的境界。

  1、基础行

  通教修行的基础有四:一、持戒清净。无论是出家师父还是在家居士,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要守护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轻重等持、尽力而为,也就是养成一颗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培植福德,锻炼身心,增强毅力。二、奉持三皈。凡是修学行人,都要做到以三宝为生命的依靠和归宿,在心中生起三宝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宁静、最光明、最慈悲的至尊至贵之真宝。三、发出离心。藏教行人必须发起强烈的出离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希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许多负面的行为,如贪嗔痴,以及不稳定的轮回特质,生老病死的痛苦烦恼等。四、发菩提心。针对出离心而言,菩提心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但希望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而且还强烈的期盼其它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誓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彻底解脱一切苦厄、或者究竟涅槃之极乐,同成佛道。

  2、资粮位

  资粮位即干慧地菩萨所证位置,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心、总、别等三位齐。通教三乘的最初一个位次,都是同名为干慧地,这是指通教的修行人利用体法即空和修四念处等观,虽然还没有得到暖法相似的真理之水,但是此时所修的总相念之智慧已经比较深利了,所以称其为干慧地。《四教义》卷五说:“未得善有漏五阴相似理定水,定水未沾故名为干。而悉有观行能伏诸见,故名为慧。住持能生善法,名之为地。故名干慧地。亦名外凡人。”[1]

  干慧就是干燥的智慧,这是把见思烦恼比喻为火,把真空法性比喻为水,只有具备智慧之水,才能浇灭烦恼之火。通教行人一开始进入修习观法的时候,虽然对于通教思想理论都能了知,也明白有一个当体即空的真谛之理,似乎已经能够把握身心世界的根本,但是只能自己单独的观照修习,却不能真正用这种智慧之水来消灭烦恼之火,所以称为干慧地。也就是干巴巴的智慧,脑袋不转弯儿,不能立即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磕磕碰碰中体悟这个真谛理性,还需专门精进的在心地上作功夫才行。所以说还是处于真理之外的凡夫位次,这相当于藏教外凡位的降伏粗重烦恼的情况,特别粗重的烦恼是被伏住了,而不能断除,见思烦恼的根本还没有除掉。

  3、加行位

  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见思惑,即内凡位。与藏教四善根齐。性地又作种性地、种地。即藏教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著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就是通教修证的第二个位次,在性地当中修行的时候,对于诸法无生而能够方便随缘的道理,理解苦集如幻如化而本无生灭的智慧,以及善巧地借境练心的修行,转而更加超胜于前面的干慧地了,已经得到了相似无漏法的真理体性之水,能够相似地消灭烦恼之火,所以叫做性地。

  这个“性”字,不是佛法当中常常说的“自性、佛性”的性,而是“真谛法性”的意思,因为通过前面干慧地的如法观照,对于真谛之体已经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可以相似地证得,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真实的受用,能够把见思两种烦恼全部降伏住了,这个位次相对于藏教来说,就如同内凡的四加行位。非常清楚的知道一切法无我、我所,真谛之理是舍离一切能所对待的,可是仍然还没有破除我执,虽然就是处在我执之中,但是已经相似的得到了无我的受用,这个受用非常微妙,当你在非常痛苦或者极度悲伤之时,凛然觉照,能够知道这些痛苦悲伤的那个能知之心并不自苦,专注于此,一切烦恼愁苦,便可当下烟消云散,但这并非真实的解脱,行人到达这个地方,必须小心谨慎,才能进一步破除我执。

  4、见道位

  八人地。四、见地。此二位,入无间三昧[2],断三界八十八使见尽,发真无漏,见真谛理,与藏教初果齐。第三是八人地,八人就是八忍,智者大师说:“人者忍也”。就是苦法忍、苦类忍乃至道法忍、道类忍等,这是藏教行人的十五心见道之位次,但在通教的八人地与藏教的十五心位次相当,所以用此来命名。第四见地,这个“见”就是见道的意思,也就是通教行人到此位次,才算真正的见道了,见到了真谛理性,从此断尽了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启发了真正的无漏智慧,真实成为了圣人。

  在通教三乘中的信行和法行这二种修行,都是修体假即空观来启发四谛之理而断除见惑,安住在无间三昧当中,八忍已经完全具足,但是八智还少一分,所以只能叫做八人(就是指八忍,即是处于十五心的位次,缺最后一个道类智)位。三乘学人一同见到了第一义的无生四谛之理,一同断除了见惑烦恼,八十八品的使结也已经完全断尽了,这就相当于三藏教所说的十六心见道,所以叫做见地。

  5、修道位

  修道位的行人在通教当中是指薄地和离欲地者,烦恼转薄智慧日增,解脱三界轮回有望,见道之后才是真正修道,故名修道位。

  A、薄地,断欲界九品思前六品。与藏教二果齐。

  薄地,又作柔软地、微欲地。体悟到了欲爱住地的一切假相当体即真,从而启发了六品无碍道(即九无间道之前六品),断除了欲界的六品思惑,证得了九解脱道的前六品解脱道,此时,欲界的思惑烦恼已经非常轻微薄弱了。声闻已断欲界九种烦恼(修惑)前六品之位,即相当斯陀含的果位。同时也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微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的觉位,也叫薄地。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通教菩萨的薄地。

  B、离欲地,断欲界九品思尽。与藏教三果齐。

  体悟到了欲爱住地的一切假相当体即真,完全断除了欲界的五下分结[3],彻底脱离了欲界的见思二种烦恼。所谓“五下分结”,就是指系缚有情于欲界的五种烦恼。下分就是指“下界”,相对于色、无色的上界,而指欲界。全称为五顺下分结,略称为五下结或五下。即:一、贪结:指贪欲的烦恼;二、嗔结:指嗔恚的烦恼;三、身见结:指我见的烦恼;四、戒取结:指取执非理无道邪戒的烦恼;五、疑结:指怀疑真谛之理的烦恼。这五种结使能够使众生产生欲界的烦恼,所以叫做结。

  《四教颂》说:藏阿那含通离欲,再断欲界三思惑。这就是说通教的离欲地是在薄地之上再进一步断除了欲界的最后微细的三品思惑,从此断尽了欲界的九品思惑,永远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业果,再也不会产生欲界众生的精神病了。那么,他是如何来调治自己的思惑烦恼的呢?这就是通教菩萨在此地中的重要修行内容了。

  6、证道位

  已办地,断三界见思惑尽,但断正使,不能侵习,如烧木成炭。与藏教四果齐,声闻位齐此。

  《四教义》卷八说:“通教三乘的修行人,体悟到了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的一切假相当体即真,从而断除了五上分结之烦恼,也就是完全断除了上二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因为已经把三界当中事相上的思惑也彻底究竟地断除了,所以说是已办地。”[4]所谓的“五上分结”,是指存在于色界、无色界的五种烦恼。结是烦恼的异名;分是差别的意思,以此显示上、下二界的区别,故上分即上界,而上界是色、无色二界的合称。五上分结,全称为五顺上分结,略称为五上结或五上。即:一、色爱结:指贪着色界五妙欲的烦恼,五妙欲就是指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有漏之五境,其自性虽苦、不净,但凡夫之欲心所感则为妙乐,就是四种禅定境界的快乐,所以称为五妙欲。二、无色爱结:指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的烦恼。三、掉结:指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的烦恼。四、慢结:指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贡高憍慢的烦恼。五、无明结:指上二界众生不能明了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具有愚痴黑闇的烦恼。[5]这些结使烦恼的总合,分为三界九地的上八地来看,也就是所谓的七十二品思惑。已办地的修行者,至此全部断除,不受三界生死之束缚,“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谓称为已办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到达已办地的时候,断除了三界之内的一切见思烦恼,在声闻乘的行人,至此已经到达极果之位,而辟支佛却还要进一步侵除习气,菩萨乘之行者也需要更进一步来断除习气。在修行方法和断除见思上,通教三乘在此之前都是一样的,但在内心的受用和将来的趋向,却又有很大的差别。声闻人见到了真谛之理,就是一心一意要证得这个真谛之理就可以了,因为只要证得此理,便能够了断三界一切生死痛苦,对于六道的苦难躲之唯恐不及,因此是以破除见思了脱生死的解脱道为终极目标,当然这是可以如愿以偿的,于此已办地就算大功告成了。而菩萨乘的行人,见到了真谛之理后,也同…

《天台修证次第之二、通教的修证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