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需要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得到真实无误的解脱,不过他在获得解脱的同时,立即生起了为利有情的大弘誓愿,由于“不忍众生苦”,而于如幻如化的三界之中,作空花佛事,度幻化有情,毫无所求,而精勤不懈,主要表现在修习理六度上,这些思想行为,不是三界之内的愚痴贪著的凡夫众生能够了知一二的,所以菩萨境界在此就是不可思议了。在还没有起修利他的菩萨行之前,也要首先获得自己的解脱,所以要从干慧地开始,一直到已办地,都在自己修行,这与声闻乘的修道路线是一致的。因此说此前的七个位次,都是三乘的共位,就是指三乘行人都要共同经历的修行过程。
7、胜进位
A、辟支佛地,更侵习气,如烧炭成灰。
缘觉乘的修行人启发了真谛无漏的智慧,功德之力量就比较强大,所以能够在断除见思惑之后还更进一步来侵除习气。所谓烧炭成灰,《四教义》卷八引《大智度论》说:“缘觉乘辟支佛果的智慧力比较声闻人更加殊胜,就象是用强大的烈火来焚烧木头一样,木头被燃烧完了之后,木炭也被烧尽了,只是还有剩余一些灰存在。”[6]这是比喻辟支佛的见思烦恼除后,还能够把一些行为上的习气也断除了,不象声闻人只在内心断除见思烦恼,而对于外在的行为却不怎么管理,所以有些声闻人往往行迹古怪,非凡夫之人能够测度,他也不管人家凡夫众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反正自己内心能够得到没有见思惑的自在解脱就行了。
但是辟支佛就逐渐的在表面行为举止上,更加如法如律,表现出“佛”的某些特性,比如慈悲、安详、威仪等等,然他还是不太愿意积极的投入到弘法利生的事业上,只是随缘接引而已,因此又被称为是“独觉”,从独觉的角度上说,这又被大乘人说成是小乘了,如果按照三乘教法来划分,那就是中乘缘觉乘。大乘的菩萨也要经历这个修证阶段的,因为菩萨要广泛的利益众生,所以需要在自身上改善行为举止,使自己的言语动作,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不让见者闻者生烦恼,反而要令众生欢喜才行,所以在具体有为的事相上,侵除自己的各种不良习气,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菩萨也需要经历辟支佛阶位之修行的原因所在。
B、菩萨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道观双流,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通教菩萨修习从空入假观,教化众生的道种智和空观能够同时并用、双照二边而自然流露出来,深入地观察真俗二谛之理,进一步断除内心的习气烦恼。也就是从此开始破除色心无知的尘沙惑,证得五眼之一的法眼(观俗)和三智之一的道种智(照俗),游行世间譬如儿戏,天然之慧通达无碍,修种种菩萨净土之行来严净佛国,成就众生修行觉悟的各种善根因缘,学习佛陀的十力、四无所畏,把三界之内的习气也将断除尽了。还要更加扶持自己的习气而滋润三界的生死,《辅行》卷五之六说:“《大品般若经》说:留住一些残余的习气,这是因为通教菩萨正面要以大弘誓愿的力量,以及侧面还需要旁带着剩余的习气,而投生在三界六道当中,利乐轮回苦趣的有情众生。”[7]这个通教还没有真正体悟中道实相之理,也没有证得应化度生的法身常住之根本,所以只能以大悲弘誓的愿力和旁带善法习气的力量,而投生在三界之中。
8、果觉位
佛地,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炭灰俱尽。
通过了菩萨地之后,就进入到第十位的佛地了,此时利用誓愿的力量以及凭藉残余习气的力量,来降生到阎浮提世界,示现了八相成道,在这八相成道当中的前五相就如同三藏教的前五相一样,唯有第六相成道于菩提树下(转无生四谛*轮、入无余涅槃等三相)的情况与三藏教大不相同,证得一念相应的智慧,是与无生四谛之理相应,然后就能够断尽一切见思烦恼和习气,具足了十力、四无所畏等等功德,就称为究竟的佛了。
通教的整个修行证道之位次,到此就算全部完成了。在这修行证果的十个位次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这十个名称的十地,每一个位次都有一个“地”字,这说明了通教修行的重心和根本落脚点就是在“心地”上,这在前面所说的三藏教法当中是没有的,三藏教基本上都是递进的,每个位次的共同点就不这么显然,而通教就完全落实在“无生”的心地之中,所以通教要比起藏教来更加高深。
在掌握了体空观的方法之后,进而有步骤、有次第的来修习体空观,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逐渐得到证实,启发真谛之无漏智慧,断除无量劫以来的三界六道之迷茫与痛苦,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体悟真谛之理,乃是一切佛法的共同点,佛法的出世间法,就是以此为起点的。藏教在体悟真谛的时候,他就非常单边的抓住了这个真谛的朴素本质,从而成为了证得偏真的圣人;通教能够在体悟真谛的同时,对于真谛本身的包容性和自主性更加了知,所以就成为了完全依从于真谛的圣人;别教在体悟真谛之后,发现了超越于真俗的中道实相之理,于是安住于中道之内,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相对圣人;圆教则是体悟了真谛之后,既能各超越真俗二谛,又可以含摄真俗二谛,从而启发了圆满究竟、圆融无碍的中道实相,释尊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于此完全得到了显示,从而成为了究竟极果的佛。凡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真谛”之基础上的,因此,明了通教的真谛之理,就是一切大乘佛法的通道,通过此道,佛法宝藏,随愿可得。
--------------------------------------------------------------------------------
[1]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38页上。
[2] 无间三昧:通教三乘的修行人,在第三八人地和第四见地的时候,修体假即空观,安住于真谛之理体当中而无动摇,无有烦恼妄想的间隔,即入三昧正定,故名为无间三昧。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说:“心心相次,无诸杂间,名无间三昧。”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7页上。
[3] 参见《俱舍论》卷二十一,《大正藏》卷二十九,第108页下。
[4] 《四教义》卷第八说:“三乘之人,体色无色爱即真,发真无漏,断五下分结七十二品尽也。断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办地也。”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0页中。
[5] 参见《俱舍论》卷二十一,《大正藏》卷二十九,第109页上。
[6] 《四教义》卷第八,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0页中。
[7] 见《辅行》卷五之六,《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22页中。
《天台修证次第之二、通教的修证次第》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