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需要落實到自己的生命之中,得到真實無誤的解脫,不過他在獲得解脫的同時,立即生起了爲利有情的大弘誓願,由于“不忍衆生苦”,而于如幻如化的叁界之中,作空花佛事,度幻化有情,毫無所求,而精勤不懈,主要表現在修習理六度上,這些思想行爲,不是叁界之內的愚癡貪著的凡夫衆生能夠了知一二的,所以菩薩境界在此就是不可思議了。在還沒有起修利他的菩薩行之前,也要首先獲得自己的解脫,所以要從幹慧地開始,一直到已辦地,都在自己修行,這與聲聞乘的修道路線是一致的。因此說此前的七個位次,都是叁乘的共位,就是指叁乘行人都要共同經曆的修行過程。
7、勝進位
A、辟支佛地,更侵習氣,如燒炭成灰。
緣覺乘的修行人啓發了真谛無漏的智慧,功德之力量就比較強大,所以能夠在斷除見思惑之後還更進一步來侵除習氣。所謂燒炭成灰,《四教義》卷八引《大智度論》說:“緣覺乘辟支佛果的智慧力比較聲聞人更加殊勝,就象是用強大的烈火來焚燒木頭一樣,木頭被燃燒完了之後,木炭也被燒盡了,只是還有剩余一些灰存在。”[6]這是比喻辟支佛的見思煩惱除後,還能夠把一些行爲上的習氣也斷除了,不象聲聞人只在內心斷除見思煩惱,而對于外在的行爲卻不怎麼管理,所以有些聲聞人往往行迹古怪,非凡夫之人能夠測度,他也不管人家凡夫衆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反正自己內心能夠得到沒有見思惑的自在解脫就行了。
但是辟支佛就逐漸的在表面行爲舉止上,更加如法如律,表現出“佛”的某些特性,比如慈悲、安詳、威儀等等,然他還是不太願意積極的投入到弘法利生的事業上,只是隨緣接引而已,因此又被稱爲是“獨覺”,從獨覺的角度上說,這又被大乘人說成是小乘了,如果按照叁乘教法來劃分,那就是中乘緣覺乘。大乘的菩薩也要經曆這個修證階段的,因爲菩薩要廣泛的利益衆生,所以需要在自身上改善行爲舉止,使自己的言語動作,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不讓見者聞者生煩惱,反而要令衆生歡喜才行,所以在具體有爲的事相上,侵除自己的各種不良習氣,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是菩薩也需要經曆辟支佛階位之修行的原因所在。
B、菩薩地,正使斷盡,與二乘同。扶習潤生,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通教菩薩修習從空入假觀,教化衆生的道種智和空觀能夠同時並用、雙照二邊而自然流露出來,深入地觀察真俗二谛之理,進一步斷除內心的習氣煩惱。也就是從此開始破除色心無知的塵沙惑,證得五眼之一的法眼(觀俗)和叁智之一的道種智(照俗),遊行世間譬如兒戲,天然之慧通達無礙,修種種菩薩淨土之行來嚴淨佛國,成就衆生修行覺悟的各種善根因緣,學習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把叁界之內的習氣也將斷除盡了。還要更加扶持自己的習氣而滋潤叁界的生死,《輔行》卷五之六說:“《大品般若經》說:留住一些殘余的習氣,這是因爲通教菩薩正面要以大弘誓願的力量,以及側面還需要旁帶著剩余的習氣,而投生在叁界六道當中,利樂輪回苦趣的有情衆生。”[7]這個通教還沒有真正體悟中道實相之理,也沒有證得應化度生的法身常住之根本,所以只能以大悲弘誓的願力和旁帶善法習氣的力量,而投生在叁界之中。
8、果覺位
佛地,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爲叁乘根性,轉無生四谛*輪,緣盡入滅,正習俱除,如炭灰俱盡。
通過了菩薩地之後,就進入到第十位的佛地了,此時利用誓願的力量以及憑藉殘余習氣的力量,來降生到閻浮提世界,示現了八相成道,在這八相成道當中的前五相就如同叁藏教的前五相一樣,唯有第六相成道于菩提樹下(轉無生四谛*輪、入無余涅槃等叁相)的情況與叁藏教大不相同,證得一念相應的智慧,是與無生四谛之理相應,然後就能夠斷盡一切見思煩惱和習氣,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等等功德,就稱爲究竟的佛了。
通教的整個修行證道之位次,到此就算全部完成了。在這修行證果的十個位次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同特點,那就是這十個名稱的十地,每一個位次都有一個“地”字,這說明了通教修行的重心和根本落腳點就是在“心地”上,這在前面所說的叁藏教法當中是沒有的,叁藏教基本上都是遞進的,每個位次的共同點就不這麼顯然,而通教就完全落實在“無生”的心地之中,所以通教要比起藏教來更加高深。
在掌握了體空觀的方法之後,進而有步驟、有次第的來修習體空觀,從自己的內心世界裏逐漸得到證實,啓發真谛之無漏智慧,斷除無量劫以來的叁界六道之迷茫與痛苦,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體悟真谛之理,乃是一切佛法的共同點,佛法的出世間法,就是以此爲起點的。藏教在體悟真谛的時候,他就非常單邊的抓住了這個真谛的樸素本質,從而成爲了證得偏真的聖人;通教能夠在體悟真谛的同時,對于真谛本身的包容性和自主性更加了知,所以就成爲了完全依從于真谛的聖人;別教在體悟真谛之後,發現了超越于真俗的中道實相之理,于是安住于中道之內,成爲了高高在上的相對聖人;圓教則是體悟了真谛之後,既能各超越真俗二谛,又可以含攝真俗二谛,從而啓發了圓滿究竟、圓融無礙的中道實相,釋尊出現于世的大事因緣,于此完全得到了顯示,從而成爲了究竟極果的佛。凡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真谛”之基礎上的,因此,明了通教的真谛之理,就是一切大乘佛法的通道,通過此道,佛法寶藏,隨願可得。
--------------------------------------------------------------------------------
[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38頁上。
[2] 無間叁昧:通教叁乘的修行人,在第叁八人地和第四見地的時候,修體假即空觀,安住于真谛之理體當中而無動搖,無有煩惱妄想的間隔,即入叁昧正定,故名爲無間叁昧。如《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十說:“心心相次,無諸雜間,名無間叁昧。”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7頁上。
[3] 參見《俱舍論》卷二十一,《大正藏》卷二十九,第108頁下。
[4] 《四教義》卷第八說:“叁乘之人,體色無色愛即真,發真無漏,斷五下分結七十二品盡也。斷叁界事惑究竟,故言已辦地也。”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0頁中。
[5] 參見《俱舍論》卷二十一,《大正藏》卷二十九,第109頁上。
[6] 《四教義》卷第八,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0頁中。
[7] 見《輔行》卷五之六,《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22頁中。
《天臺修證次第之二、通教的修證次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