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修证次第之一、藏教的修证次第▪P2

  ..续本文上一页“老死”这二支)。第三种、一念十二因缘(这是从现在当下一念来说的,随便哪一个心念的生起,就完全具备了十二因缘的性质)。说三世十二因缘是为了破除断见和常见,说二世十二因缘是为了破除执著实我的存在,说一念十二因缘是为了破除自性实有。”《辅行》卷七上说:“说三世能够破除断常二见,三世相续所以不是断灭,三世迭谢更替所以不是常住。再者,说过去就是破除常见,说未来就是破除断灭见,现在这里的三种十二因缘就是双破断常二见。说二世能够破除我见,现在和未来这二世,具备十二因缘,对于父亲生喜爱之心,对于母亲生嗔恨之心,这就叫做无明。父亲遗出体内精子的时候,就认为是自己所有,这就叫做行。从识支以后一直到老死支这十支,与三世十二因缘的含义相同。”[6]《辅行》卷八上说:“所谓一念,并不是指极为短促的一刹那间的一个念头,而是指能够构成善业或者恶业的一念,叫做一念。差别于三世十二因缘、二世十二因缘,连缚十二因缘等行相[7],所以叫做一念。念念生灭都是无常,所以就不是自性实有。”

  E、多障众生念佛观

  《禅门》卷第四,说明了修道过程中的三种障碍,应该念佛陀的三身来对治(那是相通于大乘的修行法门,现在这里只是想说明小乘助道的修行法门)。障,就是指恶的行为所感召的违逆力量,因为这三种能够障碍禅定,使之不能得到开发。三种障碍,第一、昏沉暗塞障,是欲修禅定时,其心沉昏闇睡,无所别知,成为开发禅定的障碍。应该念佛的应身三十二相的相好庄严来对治。第二、恶念思维障,是欲修禅定时,虽无前事,却生恶念之心,或欲做十恶、四重、五逆、毁禁、还俗等事,无片刻停止,成为开发禅定的障碍。应该念佛的报身功德庄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来对治。三、境界逼迫障,是欲修禅定时,虽无前事,却身感逼迫,身体忽然疼痛,或见诸外境,或见无头目手足之人,或陷入地,或火来烧,或被水溺,或于梦见诸恶相,如此诸事皆逼迫行人使其惊怖、苦恼,成为开发禅定的障碍。应该念佛的法身非相,空寂无为来对治。

  (二)、别相念

  别相念就是分别开来观察四念处的意思,也就是把身、受、心、法等四者作了各自差别的观察推究。

  我们知道,四念处是佛教基本修行法的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又称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或单称四念。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此四观来对治凡夫众生对身心世界的常、乐、我、净等四颠倒。“念”指与观慧相应之念心所;“处”即身、受、心、法四境。于此四境起不净、苦、无常、无我等观慧时,能令念止住于其境。因此称为念处或念住。

  依《俱舍论》卷23所说,于五停心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之后,更为毗钵奢那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四者。自相,即身、受、心、法四者之自性。“身”之自性为四大种所造之色。“受”之自性为受之心所。“心”即心王。“法”指以上三者之外的其余诸法。共相,谓一切有为法是无常,一切有漏法是苦,一切法皆是空与无我之本性。[8]

  《四念处》卷一对于藏教声闻乘的别相念四念处作了详细的解说,指出了“别者,身、受、心、法也。”也就是把这四种分别开来观察,首先是身念处观,如说:云何观身?一切色法名之为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己名内身,眷属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内外身。此三种色,皆从前世不净业生,前世不畏生死,不厌系缚,不欣解脱,不尚涅槃,于四圣谛,了无愿乐,种颠倒业,业缚于识,将入母胎,则有五种不净,谓生处、种子、相、性、究竟。生处者,女人之体是不净聚,虫脓秽恶合集成立,筋缠血涂皮裹其上,如彼土壁假以泥治虚庄粉墡,经十月日,二藏间夹,窄隘如狱。……种子不净者,揽于遗体赤白二渧于中而住,是识随母气息,是为受身最初种子不净也。相不净者,头等六分,从首至足,纯是秽物。譬如死狗,尽海水洗,洗死尸尽,唯余一尘,一尘亦臭,犹如粪秽,多少俱臭。从头至足,皆不净相也。性不净者,根本从秽业生,托于秽物长养其性,自是不可改变。身中有三十六物,内有十二名性不净,外有十二名相不净,中有十二通于相性。究竟不净者,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唼食其肉,狐狼鸱鹫啄裂其外,尚不可眼见耳闻,况鼻嗅耽湎。故毗昙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其始终粗细过患若此,而言净者是大颠倒,如狂、如醉、如痴小儿捉粪唼噉是何可耻。[9]

  受念处者,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内外受。缘内名内受,缘外名外受,缘内外名内外受。又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内外受。于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于不违不顺生不苦不乐受。于六根即有十八受,根尘能所,合三十六受,约三世有百八受,诸受皆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乐不苦受是行苦,诸受粗细,无不是苦。如食有毒,食消则苦,乐受坏则苦;如搔疥,初美后苦。乐受坏苦亦复如是,余两苦可知。

  心者心王,异乎木石心,例上有内心、外心、内外心。心王不住,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皆悉无常、无奢、无促,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一比丘不保七月,乃至不保一日,佛诃皆懈怠。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善哉刹那,促时无常!老死至近,是一期无常;佛法欲灭,是转变无常。山水溜斲石光,若不及时,后悔无益。[10]

  法念处者,法名轨则,有善法、恶法、无记法。人皆约法计我,我能行善、行恶、行无记。若于心王计我,已属心念处摄。若于心数计我,从九心数,一切善数、恶数、通大地数,并属行阴,法念处摄。此等法中求我,决不可得。龟毛兔角,但有名字,实不可得。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有我,善法应无我。又恶法是我,何容为恶自害?若无记是我者,无记不能起业,但名因等起,因此无记起善起恶,善恶业尚非我,因等起何得是我?当知皆无有我,但是行阴故。经云: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但是阴法起灭,无人、无我、众生、寿命,虽有法起,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身、边二见,名为污秽。五阴无记,亦是污秽。五阴无记缘报法起,故皆无我也。虽心王、心数同时俱起,用有强弱,若心强属心念处,若数强属法念处。……如是善恶等法,求我不可得故,名法念处也。[11]

  这样观察之后,善恶无记等等一切法,都是没有主宰的意义,一切法都是“缘起而生,缘散而灭。”其中没有一丝一毫可以作主,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给予主宰,因此一切法都是无我。这样认知之后,就会把凡夫众生的我执之心,逐渐调教松动,直到最后破除我执,而出离三界轮回的苦海!这就是“四念处”的别相念观法,将身心世界,分开来逐渐观察认识,达到自己对人生环境的初步定解,这就给以后修习佛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了。

  (三)、总相念

  关于总相念的修习,是建立在别相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因为只有对别相念的内容全部把握了之后,才有可能对总相念作一个全面的审视和观照,从而了解了吾人身心世界的另一层内涵。

  所谓“总相念”,又叫做“总相念处观”,智者大师《四念处》卷一说:“总相念处者,缘一境总为四观。”这里的“缘一境”,就是“念处”的意思,缘就是念,境就是处,如说:“缘念处者,《大论》云:一切色法名身,一入及十入少分既是色,色属身也;六受为受;六识为心;想行两阴,及无为法名法。通一切境界,皆名缘念处观。”[12]这就是修习总相念的“所观境”,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乃至十八界等等“通一切境界”,亦即上文所说的我人整个身心世界。

  首先境别观总,这有四个层次的观法区别:一是观身不净、苦、无常、无我,二是观受不净、苦、无常、无我,三是观心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是观法不净、苦、无常、无我。

  其次境总观别,这也有四个层次的不同观法:一是观身、受、心、法皆为不净,二是观身、受、心、法皆为苦,三是观身、受、心、法皆为无常,四是观身、受、心、法皆为无我。以上这两种观法是属于总相念的“前方便”,在这两种观法都很熟悉之后,才可以观照第三种真正的“总相念”了。

  最后境总观总,由此身、受、心、法构成的身心世界,无论是局部的个体,还是全部的整体,只要有形有相的一切事物,五蕴色心等等诸法,都是属于不净、苦、无常、无我,在我们整个人生观和世界观当中,没有一点常、乐、我、净的东西。反复推敲,终于成为自己思维的基本模式,不可能再有别的看法和想法了。这样便成就了小乘三藏教的“总相念处观”,以此来破除凡夫众生对色身乃至一切缘起虚幻之法的执著,解决了凡夫在身心世界的外在表面上生起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

  以上所介绍的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都是属于藏教的“外凡资粮位”,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资粮,才可以远行他乡,寻求无上珍宝,探索生命的真谛。

  3、加行位

  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说法,首先对这四个位次的大义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暖,这是从譬喻来说的,因为在“总相念”的修习之后,对于总相念所修习的境界非常熟悉了,明白了凡夫众生的身心世界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并且对这个道理非常信受,没有丝毫怀疑,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观照生活,体察自己的生命景象,得到了极为确定的认知,于是对佛陀所说的四圣谛道理产生了相应,进而观修四谛的十六行观,从此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也已经日趋增长,力量比原来更加大了,知道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地去实践,一定会彻底找到究竟的真理,信心实足,得到甜头,好象钻木取火一样,得到了暖气,就确定能够最终获得智慧的火花,所以叫做暖位。正如《法华玄…

《天台修证次第之一、藏教的修证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