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修证次第之一、藏教的修证次第

  一、藏教的修证次第

  法无定法,对机者善!藏教就是阐述了现实的人生,现实的人生具有很多局限,现实的生命具有明显的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就是藏教所讲的“苦谛”,也就是佛教最有特色的主张“六道轮回”,生活的苦乐,人生的曲折,智慧的多少,福报的大小,富贵穷通,悲欢离合,都具有不稳定的因素,所以现实的生命就是三藏教所要讨论的具体内容。藏教理论体系是以现实人生的“真谛”为核心,而这个真谛之理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生是痛苦的——苦谛、痛苦是有原因的——集谛、痛苦和苦因是可以消灭的——灭谛、消灭痛苦是有方法的——道谛,只要证得了这四种真谛之理,就是藏教修行最高的成就。下面就按照“修行方法”和“证位次第”来逐步说明。

  1、基础行

  一切佛教修行都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就像改房子需要坚固的地基一样,如果没有基础便要强行自己修行,就像在沙滩上改房子一样,盖得越高就越是危险。佛法的修行基础是戒律,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无漏慧,断除烦恼。在藏教的修行领域里,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方面的修行基础:一、持戒清净。无论是出家师父还是在家居士,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要守护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轻重等持、尽力而为,也就是养成一颗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培植福德,锻炼身心,增强毅力。二、奉持三皈。凡是修学行人,都要做到以三宝为生命的依靠和归宿,在心中生起三宝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宁静、最光明、最慈悲的至尊至贵之真宝。三、发出离心。藏教行人必须发起强烈的出离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希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许多负面的行为,如贪嗔痴,以及不稳定的轮回特质,生老病死的痛苦烦恼等等,同时也在事相上生起怜悯众生的慈悲心。做好这三方面的基础训练,也就具备了一个佛教修行人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素质,接下去才可以论如何开始修行证道。

  2、资粮位

  入道先要具足资粮,即修道的路资与粮食,如果业障较重,先须调节好身心障碍,所谓“集资净障”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用功的主要目的。主要修习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

  (一)、五停心

  三藏教声闻乘修习的助道资粮,贪、嗔、痴、障、乱这五种就是修观所对的“境”,不净、慈悲、因缘、念佛、数息等五种就是对治障碍的观法,正如《四教义》卷二说:“心既调停,乃可习观,犹如密室之灯。入道根本,无过此五法也。”以上五种障碍的烦恼心被调停了之后,不受严重的习气毛病所干扰,就可以进行正式的修习观法。此时的身心安定,光明坦淡,譬如处于密室之中的灯烛,不会随风飘散,不会随境动摇。一切修行的最初上路,莫过于从这里入手,首先调停自己的粗重障碍了。所以,这五停心观就是从光明智慧的角度来命名的,而五门禅则是从宁静禅定的角度来称呼的,实际上包含了定和慧两者的适当调和,恰到好处,让修道人的心变得温柔、听话,就象接受了“心灵的按摩”一样,宁静致远,光明愉悦!这就叫做五停心。

  A、多贪众生不净观

  a、九想观

  即对人的死状作九种不净观,以灭除对男女色身肉体,相互之间所生起来的贪欲。将此九项冠以“想”的名称,这是因为此法能够转心、转想、生不净颠倒想的缘故。依据《法界次第》卷中、《次第禅门》卷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所述,略作解释如次:

  (1)胀想:即观想人之死尸,臭气甚浓,腹部胀满,宛若皮囊盛风盈满。

  (2)坏想:观想死尸经风吹日晒,转而变大,随后裂坏在地。

  (3)血涂漫想:观想死尸脓血流溢,污秽涂漫,不堪入目。

  (4)脓烂想:观想死尸流出脓虫,皮肉坏烂,滂沱在地。

  (5)青瘀想:观想死尸皮肉变黄赤之瘀,复化黑青之黤。

  (6)啖想:观想死尸虫蛆唼食,鸟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撕裂。

  (7)散想:观想死尸为禽兽分裂肢体,身形破散,筋断骨离,头手交横。

  (8)骨想:乃观死尸皮肉已尽,但余白骨或连或散。

  (9)烧想:观想死尸为火所烧,爆烈烟臭,薪尽形灭,与灰土同;未烧尽者,亦归磨灭,化为尘土。色身就这样,宛若一缕青烟,尘归尘、土归土,消逝在茫茫的宇宙间!

  b、八背舍

  八背舍,这是八种由浅入深的禅观法门,即依八种禅定力以背弃舍离五欲境界的烦扰,且舍离其贪著之执心,故名八背舍。又叫做八解脱,这是指依此八种禅定力量可断三界烦恼,证得解脱,故名八解脱。如《大毗婆沙论》卷48说[1]。

  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所说的名字比较简洁,即为: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不用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大概意思是:

  (1)内有色相观外色:这是指离内心之色想,观外在诸色为青瘀脓烂等不净,从而不起贪欲之心,获得解脱。

  (2)内无色相观外色:此谓内心已离色想,然为欲使心更加坚定不移,故于外在他人的色身上面,修习不净观,从而获得解脱。

  (3)净背舍身作证:这是指为欲试练善根是否已经成功或者圆满,乃弃背前面二种解脱之不净观,而修观外在一切色境之色相,令烦恼不生。

  (4)空处背舍:是说消灭了可以相对的色想,成就了空无边处的行相。

  (5)识处背舍:这是指弃背空无边心,成就识无边之行相。

  (6)不用处背舍:此是说弃背识无边之心,成就无所有之行相。

  (7)非有想非无想想背舍:这是指弃背无所有心,无明胜之想,住非无想之相且成就之。

  (8)灭受想背舍:这是厌背受想等,趋入灭一切心心所法的灭尽定,从而解脱生死。

  c、八胜处

  八胜处就是八种由浅入深的禅观行法门。亦即观欲界色处(色与相),制伏之以拂除贪著的八个阶段。因藉观想制伏所缘之境,摧破爱著,胜过所缘之境及烦恼,故称为胜处;或谓依此所得善根,称之为处,而彼处远胜此处,故称为胜处。异译有八除处、八除入、八制入。入是处的别称,如十二处译为十二入。《大毗婆沙论》卷85说[2]。

  (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内心未舍离色身清净之贪,为欲舍弃此贪,故缘外界少分色境,起胜知见,胜伏彼色,断坏超越欲贪。

  (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这是指缘多分色境,胜伏彼色。

  (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内心已离色想无须除,更观少分色境,胜伏彼色。

  (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这是指缘多分色境以胜伏之。

  (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这是指内心已离舍色想,观外界色法都是青色。

  (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这是指内心已离舍色想,观外界色法都是黄色。

  (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这是指内心已离舍色想,观外界色法都是赤色。

  (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这是指内心已离舍色想,观外界色法都是白色。

  B、多嗔众生慈悲观

  a、非理嗔:自己没有道理的嗔恨(突然生起嗔恨之心,也不问是对是错),这就需要修行众生缘慈来对治(观想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亲人眷属)。

  b、顺理嗔:自己有道理的嗔恨(他人真的来恼害于我),这就需要修行法缘慈来对治(观见一切诸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从而给予包容和理解)。

  c、诤论嗔:为了诤论问题而产生的嗔恨(执著自己所理解的为正确,认为他人所说所做的都是错误),这就需要修行无缘慈来对治(能诤论的我和所诤论的问题、主观的和客观的都是同一体性,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任何条件就生起了大慈悲心)。

  C、多散众生数息观

  根据《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二十二说:“经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3]《杂阿含经》卷二十九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4]《坐禅三昧经》说:“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念与息同,制心一处,数随止观,转观清净。心系一处,断诸贪嗔烦恼等各种粗惑思觉。粗细思觉除却,心厌世间,得无漏道,方得清净。《大般若经》也说:“学禅波罗蜜本业,能过欲界,除断五盖,成就五支,于四神足,游戏神通,见佛闻法,速得菩提。佛告清净智菩萨,初修禅定,于一切出入息相,系心缘念。以不乱心,出息入息。随入息触心,彼息触心者,名之为觉。随出息触心,随出息触心者,名之为观。乃至喜乐,一心不乱,将出欲界,离于觉观,断除贪欲,及嗔恚盖,伏一切恶法,得初禅有觉有观。”这是由于利用数息观对治了散乱,因此能够进入四禅八定等等的修习阶段。

  D、愚痴众生因缘观

  一般来说,愚痴可以分为很多的类别,如二十二种愚痴、三种愚痴等,根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所说,行者修禅定时,会有三种愚痴发相,即:(一)计断常痴相,谓行者于修定时,忽发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断灭或常住,如此痴觉念念不断,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二)计有无痴相,谓行者于修定时,忽发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有或无,且见心即发,随见生执,而障于正定。(三)计世性痴相,谓行者于修定时,忽发思惟,分别四大五蕴、假名众生及诸世界,以智辩能问能说,是非诤竞,离于真实之道,如是执计世间之性,而障于正定。[5]

  《四教义》卷二说:“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第一种、三世十二因缘(过去的无明、行二支就是因,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就是果;现在的爱、取、有三支就是因,未来的生、老死二支就是果)。第二种、二世十二因缘(现在的有“无明”到“有”这十支,未来的有“生”和…

《天台修证次第之一、藏教的修证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