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十叁章 四空定修證▪P2

  ..續本文上一頁,卻突然感覺到對方有了什麼事情,結果也確實發生了。其實就是你的心裏有對方,一直在想著對方,有些事情發生了,你恰好就能夠體驗到。這種感應是心本具的能力,只是因爲物質把心束縛住了,障礙住了,普通人就用不起來了,只有少數心比較靜的人才會偶爾出現。

  凡夫理解不了,就感覺很神奇,其實禅定功夫深的人把物質的束縛從內心減除掉後,完全沒有了妄想,就會把心的能力重新顯發出來。凡夫的妄想都是有文字的,因此欲界凡夫之間的交流離不開文字,離開文字就不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麼意思。而進入四空定的人或者無色界的天人,他們的交流就是心靈之間的互感,完全脫離了語言的限製,反而比語言精確得多、深入得多、快速得多,這就是精神世界的交流。

  所以沒有妄想的心也是有心理活動和感受的,並不是死水一潭,也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而且交流的層次非常深入、直接,主觀感受也比欲界的感受更清澈、准確,細膩。欲界凡夫完全無法理解,也難以用文字准確描述,所以越到高處境界就越難講,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不證到那個境界是絕對體會不到的。但爲了教理的透徹,我們還是把這個四空定的境界從心理活動和主觀感受兩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下,以方便大家以後的進一步修學。

  

  一、空無邊處定

  達到四禅的境界後,雖然第六意識妄想心停下來了,呼吸也停下來了,但仍有色身存在,身心仍受色法的系縛,不能自在,于是加緊用功,觀察己身有如羅縠,內外通徹,由于一念心空,在深定當中只見虛空無邊,爲空無邊處定。

  第四禅行人會感覺身體猶如“浮生擾攘”,古人雲“吾之大患,爲吾有身。倘若無身,何患之有?”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到了四禅後,呼吸也沒有了,禅修行人又進一步認識到身體是最大的憂患,如果沒有了身體,就沒有那麼多煩惱、去想那麼多事情、有那麼多要求、還要觀什麼呼吸等等,就想擺脫掉身體的束縛,所以加緊用功,進入更深的禅定。

  這時看到身體象羅縠一樣透明,羅縠就是又輕又薄的薄紗,感覺身體內外通徹,這是漸漸遠離物質,尚未進入虛空時的一種體會,但已經臨近虛空境界了。此時一念心空,心裏一念跟空相應,在深定當中只見虛空無邊,見到無邊的沒有一絲色相的虛空,心中明淨,無礙自在,好像飛鳥破籠而出一樣,在虛空中自由自在地翺翔。無礙自在是完全脫離了物質色法束縛後的心靈感受。對于色法來講心完全能自在無礙了,這種定境就稱爲空無邊處定。

  所以從四禅放下色身進入虛空的過程中,要經曆一段內外透徹卻仍有質感的中間階段,身體變得像薄紗一樣模糊。此時還沒有完全放下色法,因爲欣慕更加解脫自由的境界,我們會加緊用功,最終能與虛空一念相應,把最後這一層薄紗樣的色法執著也放下,內心完全空明,非常自在。想往東就往東,想往西就往西,沒有東西可以障礙住它,因爲此時心如虛空,虛空是無邊的,也是不可能被障礙住的。

  欲界凡夫就以胸腔裏這個肉團心爲心,所以心量是很小的。這裏也包含一個很深的道理,佛經告訴我們,真心有清淨分和染汙分。染汙分就是我們輪回的主體——第八阿賴耶識,它就寄居在心髒裏面,所謂“去後來先做主翁”,投胎的時候先有第八識,再長出身體各個部位,死的時候它又是最後一個走的,比如腦子壞了人還能活著,叫植物人,心髒一涼停止跳動,人就真的死了。

  所以凡夫會執著心髒裏的這個心爲“我”,心想、心痛、傷心、心裏很難受、很快樂,這個心就是指我。西藏的頗瓦法就是用這樣的道理來修行成就的,他要通過打坐等修行把叁輪七脈打通,氣脈一通第八識就能從心髒的一個小孔裏跳出來,通過上師的引導不會再入輪回,生死就能了了。所以第八阿賴耶識既是強烈我執造成的一個業習主體,承載著我們無量劫來所有的起心動念、習氣煩惱,又是我們的真心,具備真心的全部功能。我們迷時因爲有我執在,只好被困在心髒裏,悟時我執消除,一放出來就遍滿整個法界,所以真心本來就是無邊無際的,如同虛空一樣。

  因此學佛法首先心量要大,心量越大成就越大,心量小成就小,這是必然之理。其實世間法也是如此,心量不大的人不可能領導一個公司、一個集團乃至一個國家。佛說不可小看“大心凡夫”,只要心量大,凡夫就能成佛,心量小,可能修個自了漢就到頭了,所以我們學佛法首先要學如何擴大心量。

  南懷瑾先生就曾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打開心量的方法,就是先要把眼睛閉上,把精力集中起來,想象自己的心就在心髒裏面,象芥菜籽那麼小。然後我們就像給氣球打氣一樣讓它放大,從芥菜籽變到綠豆那麼大,然後再繼續變到紅棗那麼大,到乒乓球那麼大……一直大到包含了整個身體後,仍繼續放大,讓心突破身體的邊緣直至包含整個房間,于是房間裏面所有的人都在心裏了,就用這個方法一直放大下去,想到多大就放到多大。把它放大到極限,就可以把整個國家、地球、月球,甚至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藥師佛的東方淨土、十方法界所有的衆生都包含在我們的心中。也就是所有的衆生和我沒有區別了,都在這個心裏,都是同一個心,我執也就隱沒了。

  以沒有我執的心返觀萬法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切都如同夢幻泡影,根本就沒有任何真實存在的東西可以障礙住我們的心,因爲心完全與空相應了,于是會感覺非常自在,就像鳥出牢籠一樣,找不到一個我,整個虛空、整個世界又全都是我,用這個方法就可以起到讓自己放開心量的作用。

  很多人看了南先生的書後,就發現這個方法對培養定力和心量都很有效。把心放到最大時,就感覺我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動也動不了,而且也是空靈無邊的,完全沒有你我他的對立而存在著。伸伸手、動動腿好像對這個心也不影響了,甚至說把腦袋拿掉,也不害怕了,心完全停在空當中。把老子《道德經》、莊子《逍遙遊》、佛經裏的《六祖壇經》、《金剛經》拿出來一看,好像都看懂了。覺得佛經裏講的“無所得”就是這個吧,就以爲自己開悟了,因爲他心裏面跟空相應了,就覺得什麼都沒有,好像凡夫的我執也消失了。這樣就容易出現問題,容易未證言證,其實這只是空無邊處定的一個覺受,並不是打破我執的開悟境界。我們用這個方法訓練自己打開心量時,要首先有這個認識,了解空無邊處的心理狀態和覺受,不要錯認定盤星。

  第一、空無邊處的心理活動狀態:

  進入空無邊處定時,離色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滅叁種色:可見有對色、不可見有對色和不可見無對色。當心完全離開物質有相的色法時,就會與無色相可尋的虛空相應。緣是攀緣、綁縛,心緣虛空就把心捆綁在虛空裏面,不綁縛在色法裏了。所以空無邊處也不是真心的境界,只是妄想心又執著了虛空而已。

  我們大家對自己的妄想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妄想又叫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一種客觀反映,就是我們各種各樣的想法。佛經之所以將其稱爲“妄想”,就是因爲它是虛妄不實的,比如我們打個妄想,想到家裏的門,于是家裏的門就在頭腦裏反映出來了。如果你從來沒有見過門,不知道門是什麼樣,門就無法在頭腦裏出現。所以妄想並沒有妄想自己,只是外界的顯現,是物質的影子。

  物質在佛經裏叫作“色法”,色法産生印象後就象影子一樣留在我們的心裏。比如我們見過一次門以後,就把門的影子留在心裏了,不用再看到門我們也知道門是什麼樣子,我們稱之爲“記憶”,佛經裏叫作“法塵”,我們並不能把腦子裏出現的法塵拿出來,而且法塵從無到有的過程我們也看不到。所以妄想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是虛幻不實的,就象顯影是鏡子的功能一樣,妄想的顯現只是真心的一個功能,顯出來法塵如同鏡子裏的影子,並非真實。

  我們的妄想心除了會顯現物質的影子,還有分析、推理、演繹的功能,可以把法塵和色法綜合在一起考慮問題,所以知識越多的人、法塵越多的人,心越不容易清淨,總在打妄想、聯想不休,常常會給開悟帶來障礙,這也就是修行上的所知障。

  知道了妄想的虛幻不實性,我們修行就不會再怕妄想,因爲所有的妄想,包括恐懼、害怕、見光、見佛、見神秘現象等等,這一切都無非是心的顯現而已,它跟真心沒有任何關系,就如同影子和鏡子完全沒有關系一樣。如果想到色法,色法就會出現,想到虛空,虛空就會出現。空無邊處就是我們想到虛空時,虛空顯現了,又因爲定力的緣故,能夠心緣虛空。停在虛空上,這是關鍵的地方。我們的真心本來是沒有樣子的,所以它可以跟萬法相應,如果定力好,我們能只緣一法,心不散亂時,就會出現不同于散亂時的覺受,所以心與虛空相應,綁縛在虛空上,是空無邊處定的第一個特點。

  藏傳佛教就有很多類似的方便修法,可以讓我們先感受相似見到佛性的境界。比如說有獅子坐觀,就是象獅子的一樣坐著,眼睛睜大直視虛空,看著看著,心就和虛空融爲了一體,就能進入定境。善知識就會告訴你要堅持在這裏,這就是相似地見到佛性了,可以通過這種定境作爲開悟的跳板。

  待定境深入了,善知識就會再進一步指點你,虛空和心這兩者是可以進一步分開的。如果我們把重心放在顯現的這個虛空上,就是定境。也就是空無邊處定的定境是心把空相顯現出來了,其實還有個會想的、能顯現虛空的那個心,說不出來是什麼,完全沒有形狀大小,卻能顯現萬法,那個才是更高的。所以功夫用成熟了以後,我們就要把虛空再拿掉,但機緣不成熟時,善知識也不會告訴你,就讓你處在這個定裏面,心完全與虛空相應。這樣世間的任何欲望、任何毀贊,包括一切物質色法都幹擾不了你,因爲你的心已經完全在色法之外了,一切色法從此與你無關。

  所以空無邊處定的第二個心理活動特點就是:當心與虛空相應時,就會消滅一切色法,也就是屬于色法的,屬于質礙…

《永嘉禅法 第十叁章 四空定修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