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十三章 四空定修证▪P2

  ..续本文上一页,却突然感觉到对方有了什么事情,结果也确实发生了。其实就是你的心里有对方,一直在想着对方,有些事情发生了,你恰好就能够体验到。这种感应是心本具的能力,只是因为物质把心束缚住了,障碍住了,普通人就用不起来了,只有少数心比较静的人才会偶尔出现。

  凡夫理解不了,就感觉很神奇,其实禅定功夫深的人把物质的束缚从内心减除掉后,完全没有了妄想,就会把心的能力重新显发出来。凡夫的妄想都是有文字的,因此欲界凡夫之间的交流离不开文字,离开文字就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意思。而进入四空定的人或者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的交流就是心灵之间的互感,完全脱离了语言的限制,反而比语言精确得多、深入得多、快速得多,这就是精神世界的交流。

  所以没有妄想的心也是有心理活动和感受的,并不是死水一潭,也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而且交流的层次非常深入、直接,主观感受也比欲界的感受更清澈、准确,细腻。欲界凡夫完全无法理解,也难以用文字准确描述,所以越到高处境界就越难讲,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不证到那个境界是绝对体会不到的。但为了教理的透彻,我们还是把这个四空定的境界从心理活动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以方便大家以后的进一步修学。

  

  一、空无边处定

  达到四禅的境界后,虽然第六意识妄想心停下来了,呼吸也停下来了,但仍有色身存在,身心仍受色法的系缚,不能自在,于是加紧用功,观察己身有如罗縠,内外通彻,由于一念心空,在深定当中只见虚空无边,为空无边处定。

  第四禅行人会感觉身体犹如“浮生扰攘”,古人云“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倘若无身,何患之有?”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到了四禅后,呼吸也没有了,禅修行人又进一步认识到身体是最大的忧患,如果没有了身体,就没有那么多烦恼、去想那么多事情、有那么多要求、还要观什么呼吸等等,就想摆脱掉身体的束缚,所以加紧用功,进入更深的禅定。

  这时看到身体象罗縠一样透明,罗縠就是又轻又薄的薄纱,感觉身体内外通彻,这是渐渐远离物质,尚未进入虚空时的一种体会,但已经临近虚空境界了。此时一念心空,心里一念跟空相应,在深定当中只见虚空无边,见到无边的没有一丝色相的虚空,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无碍自在是完全脱离了物质色法束缚后的心灵感受。对于色法来讲心完全能自在无碍了,这种定境就称为空无边处定。

  所以从四禅放下色身进入虚空的过程中,要经历一段内外透彻却仍有质感的中间阶段,身体变得像薄纱一样模糊。此时还没有完全放下色法,因为欣慕更加解脱自由的境界,我们会加紧用功,最终能与虚空一念相应,把最后这一层薄纱样的色法执着也放下,内心完全空明,非常自在。想往东就往东,想往西就往西,没有东西可以障碍住它,因为此时心如虚空,虚空是无边的,也是不可能被障碍住的。

  欲界凡夫就以胸腔里这个肉团心为心,所以心量是很小的。这里也包含一个很深的道理,佛经告诉我们,真心有清净分和染污分。染污分就是我们轮回的主体——第八阿赖耶识,它就寄居在心脏里面,所谓“去后来先做主翁”,投胎的时候先有第八识,再长出身体各个部位,死的时候它又是最后一个走的,比如脑子坏了人还能活着,叫植物人,心脏一凉停止跳动,人就真的死了。

  所以凡夫会执着心脏里的这个心为“我”,心想、心痛、伤心、心里很难受、很快乐,这个心就是指我。西藏的颇瓦法就是用这样的道理来修行成就的,他要通过打坐等修行把三轮七脉打通,气脉一通第八识就能从心脏的一个小孔里跳出来,通过上师的引导不会再入轮回,生死就能了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既是强烈我执造成的一个业习主体,承载着我们无量劫来所有的起心动念、习气烦恼,又是我们的真心,具备真心的全部功能。我们迷时因为有我执在,只好被困在心脏里,悟时我执消除,一放出来就遍满整个法界,所以真心本来就是无边无际的,如同虚空一样。

  因此学佛法首先心量要大,心量越大成就越大,心量小成就小,这是必然之理。其实世间法也是如此,心量不大的人不可能领导一个公司、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佛说不可小看“大心凡夫”,只要心量大,凡夫就能成佛,心量小,可能修个自了汉就到头了,所以我们学佛法首先要学如何扩大心量。

  南怀瑾先生就曾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打开心量的方法,就是先要把眼睛闭上,把精力集中起来,想象自己的心就在心脏里面,象芥菜籽那么小。然后我们就像给气球打气一样让它放大,从芥菜籽变到绿豆那么大,然后再继续变到红枣那么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一直大到包含了整个身体后,仍继续放大,让心突破身体的边缘直至包含整个房间,于是房间里面所有的人都在心里了,就用这个方法一直放大下去,想到多大就放到多大。把它放大到极限,就可以把整个国家、地球、月球,甚至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药师佛的东方净土、十方法界所有的众生都包含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所有的众生和我没有区别了,都在这个心里,都是同一个心,我执也就隐没了。

  以没有我执的心返观万法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根本就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东西可以障碍住我们的心,因为心完全与空相应了,于是会感觉非常自在,就像鸟出牢笼一样,找不到一个我,整个虚空、整个世界又全都是我,用这个方法就可以起到让自己放开心量的作用。

  很多人看了南先生的书后,就发现这个方法对培养定力和心量都很有效。把心放到最大时,就感觉我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动也动不了,而且也是空灵无边的,完全没有你我他的对立而存在着。伸伸手、动动腿好像对这个心也不影响了,甚至说把脑袋拿掉,也不害怕了,心完全停在空当中。把老子《道德经》、庄子《逍遥游》、佛经里的《六祖坛经》、《金刚经》拿出来一看,好像都看懂了。觉得佛经里讲的“无所得”就是这个吧,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因为他心里面跟空相应了,就觉得什么都没有,好像凡夫的我执也消失了。这样就容易出现问题,容易未证言证,其实这只是空无边处定的一个觉受,并不是打破我执的开悟境界。我们用这个方法训练自己打开心量时,要首先有这个认识,了解空无边处的心理状态和觉受,不要错认定盘星。

  第一、空无边处的心理活动状态:

  进入空无边处定时,离色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灭三种色: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和不可见无对色。当心完全离开物质有相的色法时,就会与无色相可寻的虚空相应。缘是攀缘、绑缚,心缘虚空就把心捆绑在虚空里面,不绑缚在色法里了。所以空无边处也不是真心的境界,只是妄想心又执着了虚空而已。

  我们大家对自己的妄想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妄想又叫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客观反映,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想法。佛经之所以将其称为“妄想”,就是因为它是虚妄不实的,比如我们打个妄想,想到家里的门,于是家里的门就在头脑里反映出来了。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门,不知道门是什么样,门就无法在头脑里出现。所以妄想并没有妄想自己,只是外界的显现,是物质的影子。

  物质在佛经里叫作“色法”,色法产生印象后就象影子一样留在我们的心里。比如我们见过一次门以后,就把门的影子留在心里了,不用再看到门我们也知道门是什么样子,我们称之为“记忆”,佛经里叫作“法尘”,我们并不能把脑子里出现的法尘拿出来,而且法尘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也看不到。所以妄想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是虚幻不实的,就象显影是镜子的功能一样,妄想的显现只是真心的一个功能,显出来法尘如同镜子里的影子,并非真实。

  我们的妄想心除了会显现物质的影子,还有分析、推理、演绎的功能,可以把法尘和色法综合在一起考虑问题,所以知识越多的人、法尘越多的人,心越不容易清净,总在打妄想、联想不休,常常会给开悟带来障碍,这也就是修行上的所知障。

  知道了妄想的虚幻不实性,我们修行就不会再怕妄想,因为所有的妄想,包括恐惧、害怕、见光、见佛、见神秘现象等等,这一切都无非是心的显现而已,它跟真心没有任何关系,就如同影子和镜子完全没有关系一样。如果想到色法,色法就会出现,想到虚空,虚空就会出现。空无边处就是我们想到虚空时,虚空显现了,又因为定力的缘故,能够心缘虚空。停在虚空上,这是关键的地方。我们的真心本来是没有样子的,所以它可以跟万法相应,如果定力好,我们能只缘一法,心不散乱时,就会出现不同于散乱时的觉受,所以心与虚空相应,绑缚在虚空上,是空无边处定的第一个特点。

  藏传佛教就有很多类似的方便修法,可以让我们先感受相似见到佛性的境界。比如说有狮子坐观,就是象狮子的一样坐着,眼睛睁大直视虚空,看着看着,心就和虚空融为了一体,就能进入定境。善知识就会告诉你要坚持在这里,这就是相似地见到佛性了,可以通过这种定境作为开悟的跳板。

  待定境深入了,善知识就会再进一步指点你,虚空和心这两者是可以进一步分开的。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显现的这个虚空上,就是定境。也就是空无边处定的定境是心把空相显现出来了,其实还有个会想的、能显现虚空的那个心,说不出来是什么,完全没有形状大小,却能显现万法,那个才是更高的。所以功夫用成熟了以后,我们就要把虚空再拿掉,但机缘不成熟时,善知识也不会告诉你,就让你处在这个定里面,心完全与虚空相应。这样世间的任何欲望、任何毁赞,包括一切物质色法都干扰不了你,因为你的心已经完全在色法之外了,一切色法从此与你无关。

  所以空无边处定的第二个心理活动特点就是:当心与虚空相应时,就会消灭一切色法,也就是属于色法的,属于质碍…

《永嘉禅法 第十三章 四空定修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